鲁豫,揽了个大活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前几天Sir刚写完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其实,它还有一个“姊妹节目”。

  脱口秀选手们,不再是一人一麦,而是坐下来圆桌谈话。

  步惊云、王小利、小帕、鸟鸟……你看出来了,这次都是姐妹的私房话。

  组局的,是鲁豫——

  豫见她们

500

  如果脱口秀的舞台上,选手们将生活里的刺加工成跳跳糖——

  既刺激挑衅,又要欢快好玩。

  那么在圆桌上。

  那些话题被还原成更接近真实的状态——

  平静,苦涩,也发人深省。

  01

  这,或许会让人羡慕吧——

  前北京卫视调查记者,现脱口秀演员,事业有成。

  结了婚生了孩子,父母就住在同一个单元,随时都能见到。

  感觉生活里不再缺什么了。

  可即便她这么努力,生活和工作也兼顾得这么好了,得到的却是父亲一句——

  “你就是虚荣,你干得成什么啊,脏心眼子你!”

500

  小雪的父亲,一个大家印象中的“好好先生”。

  孝顺——老家的活计从不推脱;

  宠妻——每次出差回来,都给老婆带好几条漂亮的花裙子;

  能管事儿——楼道角落里没人管的垃圾,都是他扫的。

  而他,唯独针对小雪。

  不是暴力殴打,不是弃之不管,父亲每时每刻都对小雪进行精神羞辱与语言凌迟。

  小时候,小雪在家的每一顿饭都没有吃好过,因为父亲一定要在饭桌上持续骂她什么都不行,直到把她骂哭为止。

500

  这七八年的心惊胆战,让小雪患上了胃病。

  唯一一次好起来,是她工作了,在北京卫视没日没夜加班。

  因为终于能远离骂声,好好地吃顿饭了。

  妈妈曾经想帮小雪,让她养一只小兔子,证明她还有力量照顾一个小生命。

  小雪还记得小兔子的名字,它叫珠珠。

  而后来——

  “家人瞒着我,把珠珠做成了菜,爸爸、妈妈和我都吃了,味道还挺不错的。”

500

  就像《狗十三》的结局,女孩终于在规训之下,漠然地吃下了狗肉。

  只不过,电影中,女孩被敲碎后的“成长”让她的父亲心有余悸。

  而现实中,小雪的父亲对此,只有满足。

  她记得,父亲最开心的一次,是听到自己高考落榜了。

  父亲主动邀请小雪骑车逛公园,一个人骑在前面,全身散发出欢快:

  他真的因为女儿的失败而喜不自胜。

500

  这些控制行为蚕食了小雪的内心,她痛苦地说,自己连哭都不会了。

  她对一切贬低和失败习以为常,永远笑着承认:因为我没用,所以这一切都应该发生,我要谢谢爸爸帮我做好了预期管理。

  即便,她在事业上足够出彩。

  小雪是调查记者,曾经勇闯一线,拍摄了一组黑心房地产商的视频,她被五个业主护送出来,成功地揭发了黑心商人。

  这本是值得夸耀的义举,可小雪却被负罪感笼罩:

  这五个业主被打成了重伤,都怪我,不该介入他人的因果;几年后我怀孕流产,也都是自食其果。

500

  这些“因果”“命运”,在心理学中,叫“强迫性重复”。

500

  “家庭是一个很暴露的地方,孩子在其中是最弱势的。”

  心理学家科普:都说父母更爱孩子,实际上,孩子更爱自己的父母。

500

  他们无从选择,父母长期的反馈、家庭的氛围已经和思维习惯深度绑定。

  很多人离不开有毒的家庭,是因为形成了一种依赖共生关系。

  让自己反复陷入熟悉的困境,这是极度不安之后唯一能选择的、最差劲的安全。

  好在事实上,小雪不像自己口中那样无力。

  在极端失调的土壤里,她也努力汲取一些正常的生活碎片,将代际暴力隔绝在自己身上。

  她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创造了一个充满鼓励支持的环境。

  只是,依旧那么一两秒,一个本能的念头让她悚然一惊:

  当看见小女儿唱歌跳舞、闪光的瞬间,小雪脑中突然蹿出一句话,“你知道个啥啊”。

  这次,她没让这句话说出口。

  其实,小雪讲出这个故事的一瞬,就在重新找回自己的觉知。

  02

  《豫见她们》里,不仅有恐怖片,还有科幻片。

  小雪因为心底3秒钟的黑暗念头而发凉。

  另一边,王小利,也在一次赛后悚然一惊。

  她那次脱口秀表现不好,开始责怪自己辜负了期待、作品不完善……

  突然,她暂停,大惊:我怎么变成这样了?

  我的身体陪我熬夜、训练、出差,它都这么辛苦了,我怎么可以指责它?

  于是,她立刻停下了自我攻击。

  和大多数戴着面具的“社会人”不同,王小利对自己的身体感受无比忠诚。

  她在30岁的时候,用一周的时间就考虑清楚了自己的人生大事:不婚不育,也不工作,这都不是她真正想要的东西。

500

  她第一天上班,敏锐地察觉到了公司的pua话术,就因为准点下班,她被骂不负责任、没有团队精神……

  事后,小利睁着天真的眼睛,总结:“原来一个人要这么糟糕才能不加班啊,原来这个社会是这个样子的啊。”

  那么,转身离开,我就不融入。

  小利是一个脱离了世俗规则,长出了自己身体的“自然人”。

  也是因为她生长在一个宜人的环境中,才能保持对“被控制”的敏感。

500

  小利的家庭,给了她一个优秀的模型:什么是平等的、更好的爱。

  母亲发自内心地信任小利,不遮掩,不打压,她同样对周围人保持着最大善意。

  小利有天坐在沙发上,母亲突然盯着她,说了一句“我真为你而骄傲”。

  小利回忆这个瞬间,都有些想哭:“可是妈妈,我明明一事无成啊。”

500

  王小利应该不是一些人心目中的标准大女主。

  保守和激进的女性想象各自框死了两条路,在双向的夹缝中,小利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一条。

  为什么一定要做独立女性?

  “她本身就已经站在幸福的终点站了。”

  大张伟评论道,他经常看着小利的脱口秀眼眶湿润。

500

  不同于“普信”者总爱倾轧别人,王小利的眼睛带有共情与博爱。

  她不会因为自己跳脱了规则,就审判其他人守“旧”。

  王小利不服美役,她敢于在节目中展现自己的小肚子。

  在听到一些容貌判断的声音时,她想的却是:“幸好我是我。”

  ——幸好是我,已经足够稳定坚强了,可以抵御这种攻击。

  如果听到这个声音的,是一个更年轻的女孩子,她该会承受多大的伤害呢?

  正因为内核足够稳定、强大,她也能体恤别人的焦虑,彻底摆脱了倾轧和控制的轮回。

  王小利不想成为一面旗帜,也不要被人抓着上价值,因为这一切“只是为了我自己”。

  圆桌谈话上,鲁豫对她的存在又惊又喜:“你的生活,连电视都不敢这么拍。”

  心理学家张春补充:“她其实没有那么特别,她只是被讲的太少了。”

500

  是啊,国产影视中,像王小利这样的形象,似乎总是小孩子。

  《城南旧事》里的英子,《好东西》里的王茉莉。

500

  但是,只要有那么一个形象存在,就能成为安慰。

  就像电影里,内耗的小叶又自我批评,说自己眼睛太大了、像怪物。

  王茉莉却说,我喜欢你看着我的时候,你的眼睛很好看。

  还尝了尝她的眼泪,说:“你的眼泪也很好吃。”

500

  小利的故事,也在驱散等待电影结局的大家的不安:

  放心,王茉莉长大了,还是那个王茉莉。

  03

  《豫见她们》当然不只这两个故事。

  她们难以归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

  你或许会在一些相近的故事中代入,也会比较,谁的原生家庭更好,谁又更独立自我一些。

  但Sir更想说的是。

  看到过往,不是为了纠结,也不是为了指责。

  而是不再被它限定。

  就像节目开始时,每个人报出自己的年纪,30、40、50……

  鲁豫直白地说,自己已经55岁了。

500

  随着年纪的增长,会失去,但同时也带来某种自我解放。

  不再顾及那么多旁人的眼光。

  放下了自己不成熟的执念。

  “挣扎出一个自己的活法。”

  鲁豫提供这张圆桌,也是想看看伸出规则之外的这些“植物”,有怎样的成长痕迹。

500

  这些成长,往往伴随着艰难的自我“出走”。

  你无法苛求荒地里的植物瞬间绿树成荫。

  引起广泛讨论的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里,女主角脱离家暴的第一步,是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抽屉。

500

  在找到路之前,她也绕过不少弯,隐忍、反复,或以暴制暴,直到勇气和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和自己的同温层一同“出走”。

  就像那个小学数学题,蜗牛每天掉落2cm,爬升3cm,它什么时候,能够爬出这口井?

500

  抵抗“命运”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讲出自己的故事,就是蜗牛多向前移动的一厘米。

  在《豫见她们》的圆桌上,掌握讲述权,就是改写的第一步。

  自己潜意识里的那个“审判者”,你可以选择让它变成小雪饭桌上的爸爸,或小利沙发上的妈妈。

  至少,已经有人为你提供了确切的模型。

  认知行为学有一种疗法,如果你始终无法接纳自己,可以尝试写下自己的缺点,然后假装那是朋友在求援,请试图用最温柔的话鼓励ta。

  圆桌上的她们,就在完成这件事。

  对于想出走而不能,觉得这不正常却无法言说的阵痛中的人们,都应该有一个圆桌讨论的机会,分享各自的抽屉。

  或许你能在抽屉的深处,找到一封从前那个“自然人”留给自己的信。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