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都去哪儿了?

500

文:蔡垒磊

都说现在社会上的钱变少了,经济下滑,百业萧条,失业增多,人们不敢投资也不敢消费,那么钱去哪儿了?这钱为什么凭空消失了?

要搞清楚钱为什么消失,你就得弄明白钱从哪儿来的。

在现代经济体制下,法币并不是由一张一张的纸印出来的,而是银行凭空增发出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银行一分钱也没有,它可不可以贷款出去?可以,这个贷款出去的钱从哪儿来的?它自己造的,在你的银行卡里给你显示100万,你就能去花这100万。这就是“信用货币”,无中生有——只要大家都认这张银行卡里的数字,你就能真实地去花。

实际操作中有部分准备金制度,所以不能绝对100%地去无中生有,但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基本上就是靠信用近乎无中生有,就能给人家的卡上印余额。印钱的规模取决于它的业务规模——按时还款的优质贷款客户越多,它就越挣钱,近乎无本万利。

企业把钱花出去了,这部分钱就转化成了另一些人的存款余额,但由于现在基本没人会取成现金,活期也几乎不用给利息,所以银行根本无所谓你存款有多少,安心赚贷款利息就行,空手套白狼,几乎纯利——你以为必须先有存款才能贷出去,实际上早就不是了,这个时代是先有贷款需求,才凭空创造的存款。现在你知道转账没事,但想要大额取现就给你设置各种障碍的原因了吧?本质上这部分钱是没有对应的纸去应对的,人家就是数字改来改去就能赚钱,你非得拿到纸,那可不得限制你。

知道了这个原理之后,你就知道钱去哪儿了——信贷萎缩,钱就没了。即钱多起来本身是因为银行根据贷款规模增发出来的一个个的0,大家都不贷款了,还了钱,那钱自然就少了——本来就是数字游戏,一对一匹配的,一边减少,另一边就没了。

钱少了以后,投资和消费就都少了,生产就少了,失业就增加了,然后投资消费就继续减少,国内资产就继续下跌,投资生产消费就都继续减少——恶性循环。政府看了着急,怎么办?直接印钱没有用,因为现在的原因是大家不贷款,你印了给银行根本不起作用,不是银行没钱贷,而是需求方不想贷,一天接10个贷款电话都不贷。怎么办?只能自己贷,就“你们不贷,我帮你们贷”,“你们不花,我帮你们花”,花在哪儿我说了算。这算不算铸币税?算,就是人头税,每个人理论上都被收了钱,然后花在国家想花,想扶持的地方,比如各种基建,各种它觉得看起来可以投资的地方,再比如各种消费补贴——从这个角度,你不消费,那你的钱就是有一部分被收走,给了正在领补贴消费的人了。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体感并不强呢?好像也没看到通胀,或者钱不值钱?那是因为通缩还没被扭转,所以你感知不到。什么时候你会感知到物价飞涨,资产暴涨?等中国经济结束通缩,老百姓重新有信心开启杠杆的时候。那什么时候会结束呢?两个指标必须同时达成:1.资产价格必须跌到底;2.一定要找到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现在老百姓的钱要投哪里?要投好的海外资产。很多人说,国内的钱要尽量投资在国内,才对中国经济最好——这话对也不对。对的是,的确从宏观上,国内的钱投在国内,利大概率大于弊;但不对的是,当资产价格还没有跌到底的时候,落实到具体的老百姓,投的钱就很容易打水漂。

在经济衰退期,老百姓的钱最好就是放到海外去——只要海外的资产在涨,能通过海外赚钱,老百姓就敢上贷款。而不管是贷款还是换汇还是其他,银行的业务环境恶化至少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那国内的资产岂不是会跌成屎?是的,就是要等它们跌到真正有吸引力的价格区间,老百姓不是傻子,他们大多数还生活在国内的,此时要么会改善生活,要么会抄底——他们是会带着海外赚的利润,一起回流的。而这个时候,如果中国找到了一个曾经的互联网那种级别的涡轮驱动,就可以带起百业千业,和所有国内的“优质但被错杀”的资产价格。

这才是正常的循环。如果在自身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行让老百姓投资国内,不仅经济不一定拉得动,还可能让这些子弹全都付诸东流。

国内的萧条大概率不会持续10几20年之久,但资产下跌的幅度会很深,中间还会在国家队的四处救火之下,催生出几次被有些人认为是机会的骗炮,所以一定要擦亮眼睛,半路抄底并不明智——聪明人只看大周期,从不在乎小机会。

(完)

..................................

Tips:如何不开户交易美股和黄金?(点击蓝字,查看详情介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