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先士卒 勇担大义 | 抗日战线上的科技英雄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十四年抗战中,许多科学家也尽其所能、发挥所长,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我们介绍汪德熙、邹承鲁、茅以升以及申泮文四位院士的抗战经历片段。
01
汪德熙:科技保障地雷战
1938年5月,为协助八路军解决利用氯酸钾安全制造炸药的问题,汪德熙来到冀中抗日根据地。为了身份保密,他在路上乔装改扮,还告诉家人他在天津教书。很快,氯酸钾炸药制备成功了,汪德熙又提出制造雷管和添加三硝基甲苯(TNT)的方案。为此,他再度穿越封锁寻求物资。在他的努力下,一箱箱“肥皂”运抵冀中,里面藏着的正是条块状的烈性炸药。不久后,他们制成了利用电雷管远程控制的大威力地雷。1938年9月的一个夜晚,汪德熙率爆破队在保定以南的平汉铁路边设下埋伏,遥控地雷精准炸翻敌人军列,震慑了敌人。
02
邹承鲁:投笔从戎赴国难
“男儿快意着先鞭,投笔从戎志最坚,出国远征何壮伟,飞越喜马拉雅山之巅。”1945年,邹承鲁离开西南联大,和青年军战友们唱着歌,加入了“中国驻印军暂编汽车第一团”。他们经由著名的“驼峰航线”飞抵印度,凭借出色的英文水平和学习能力,很快就跟盟军教官学会了驾驶卡车。作为运输兵,邹承鲁和战友们日夜保障着这条为中国抗战提供国际军事物资支援的生命线。1945年8月15日,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邹承鲁退役复学,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03
茅以升:不复原桥不丈夫
1937年9月26日,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宣告落成,随即投入抗战运输。11月,军方提出炸断大桥五孔钢梁以阻击敌军。设计者茅以升却说,不炸桥墩不够彻底,敌人容易修复。原来,茅以升未雨绸缪,设计时在大桥南岸的第二个桥墩里预留了爆破用的空洞。12月23日清晨,伴随一声令下,钢梁和碎石轰然落入水中。茅以升含泪作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钱塘江大桥为军民争取到近3个月的战略通道时间,而日军耗时8年也未能将其彻底修复。
04
申泮文:国破校毁参军路
1937年7月,日军炸毁南开大学,仅完成一年大学学业的申泮文被迫辍学。凭借掌握的化学知识,他决定加入组建中的防化部队。在丽水接受训练一个月后,申泮文接到命令,前往上海前线负责后勤工作。此时恰逢大部队紧急撤退,他带领近30名伤病战士步行突围,退回到南京。长途行军又致使双腿感染,成为防化兵已无希望,申泮文也无法复学,但他很快走出低谷,前往西南联大并于1940年毕业。1947年,申泮文承担西南联大的平津复校任务,押运物资胜利重返南开校园。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