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块地围起来两年,会发生什么变化?

从太原下飞机,还坐在进村的车上,hannah就给我安排了两项任务。未来几天在豹乡田,一是把乐毅村口的大树们都认一认,二是从大围栏里找出十种八月份开花的植物记录一下。工作的目标是给这些植物做好标识牌,让不擅长植物的来访者也认识一下豹乡田边的植物多样性。

500

来参加上周末小丰收的朋友们帮忙立起了一部分小立牌 ©豹乡田

大树倒是很轻松,无非就是两种杨两种柳,想办法对应好就行。大围栏的任务刚接到的时候倒是让我有点犯嘀咕——印象中的大围栏还是去年时的样子,虽然我知道大家有往里面移栽本土植物啦,但是七月底八月初正合适开的花,真能凑齐那么多种吗?

山和田之间的草地

大围栏建设在田那溪边的一片草地上,小溪对面就是山。只要踩着石头过了河,就是狐仙谷的入口——因为整体难度不高,我还顺着山谷上去过两次。草地的另外一边是鸳鸯池塘,沿着田垄绕过池塘,就是豹乡田的农田,向日葵正在盛开,敏捷的老豹蛱蝶从一朵花飞向另外一朵。

500

向日葵上的蝴蝶©老猫

500

大围栏这片地方因为石头实在太多,无法耕种,所以没有开垦成农田 ©天众

这片被牛啃出来的草地非常的低矮,即便是水热最合适的季节看上去也有点秃,两三公分的草贴着地面铺展着。没什么生机,但是方便,搭个帐篷支个天幕,临时在这片草坪上办个活动是没问题的。

500

就是这样一片田与山之间的草地,像是被人工修剪出来的草坪一样。左边的竹子围栏就是去年8月底的大围栏1.0,那个时候除了少数原生的灌木之外,里边的植物还很低矮 ©老猫

这样的草地在村子周围还有很多,更远一些的猫盟集装箱基地旁边也都是这样大片的草地。天然草原的形成往往是因为水热不足,树木无法生长,无法演替成森林,但村头的这些草地的形成显然不是这个原因。这里的植被之所以会如此低矮,是因为老乡们的牛会来回啃食这些地方——像是每天路过的割草机。

这些草地本身也会有些单调,春天倒是能开出点各色小花,一般都是堇菜、蒲公英、附地菜、鳞叶龙胆、委陵菜。而到了夏天,草地上连蓝紫色都没有了,就剩一些委陵菜的黄色小花独立支撑。有些阳光充足的地方会有达乌里秦艽,一种更大一些的龙胆,但在七月底,它们几乎还没有开出来。

500

达乌里秦艽的策略是要开花的时候再突然拔地而起 ©老猫

人喜欢的草地,对动物来说却并没有那么友好,别说狍子、狐狸、蒙古兔这样稍大点的哺乳动物,哪怕是鸳鸯池塘里养育出来的太行林蛙,想回到山里,路过这片草地的时候都没有办法获得有效的遮蔽,天敌会在这一路上虎视眈眈。

把草地围起来

“把一部分天然草坪围起来让它们长长”这样的想法,其实在集装箱时代就已经萌发了。陈老湿虽然种不明白集装箱门口的那两分地,但对动物的生活需求可谓了如指掌。我们把集装箱周围的地块都用铁丝网围了起来,为的就是防牛——然后我们发现集装箱周围的杂草长得比庄稼壮实多了。

而在我们终于下定决心,租下土地开始做豹乡田之后,陈老湿也立刻指着田那溪边,给我们画了一个圈,建议我们搭上防牛的围栏,放任里面的植物自由生长。不止是杂草,我们希望里面可以长出灌木乃至树丛,而这些植物一旦站住脚了,就可以防止牛的破坏,给野生动物们一个可以获得遮蔽的场所。

这种围栏的存在,可以给环境提供一个生境异质性,让更多的物种可以生活在这里。

500

为我们指点江山的陈老湿 ©凤子

去年,我们用竹竿围起了空地,“大围栏1.0”开始了运作,林蛙非常喜欢我们的围栏,因为围栏提供了从鸳鸯池塘回到山里的一个“安全岛”。

500

林蛙 ©大猫

竹围栏是一个漂亮又环保的选择,但是它不得不面对想吃草的牛的力量和韧性——修补被牛挤坏的围栏渐渐成了我们的日常工作。最后我们决定在竹子围栏外边再围上一圈铁丝网,升级成“大围栏2.0”,防牛的效果才稳定下来。至于铁丝网的高度,我们现场反复调试,最后终于确定了一个能让狍子钻进来,牛却挤不进去的方案。

500

今年年初,我们把大围栏升级成了2.0版本 ©凤子

这个高度,大概是一个人可以低头弯腰勉强挤进去,但退出来的时候背上的书包会被勾住的高度(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而之所以我要努力钻进去,是因为7月底正是党参花开得最好的时候。面对着围栏里花藤上挂着的一朵朵小铃铛,人也很难做得比牛更好

500

围栏里的党参 ©老猫

拿着成果照对着豹乡田小伙伴们炫耀的时候,才知道党参本来也在大围栏移栽物种名单上的,因为种种原因今年没能种上,没想到它倒是不请自来了。

500

我们移栽进大围栏的植物,刚移栽过来还没恢复元气的模样 ©猫盟

顺便一说,统计开花植物的工作非常轻松,我没花太大力气就找到了20种正在大围栏里开花的植物,超额100%完成了任务,围栏里的植物多样性远比我一开始想象中的丰富。

没有路?其实是没有鹿

看过大围栏里的植被密度之后,你八成会觉得牛的工作其实也并非一无是处——如果林子里长满了这样的高草地,华北豹估计也不爱走的。

在华北,本应有马鹿、梅花鹿这些大中型鹿类吃出林窗、踏出兽道,但在太行山,它们消失了,只留下体型更小的狍子。村民的,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鹿的作用——有几个我们经常拍到华北豹的相机位点,其实就架设在牛踩出来的兽道边。只不过在村边的生境过渡带,牛实在太多了。

大围栏里植被太过茂密也不行,所以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们用割草机在其中开出了“林窗”。怎样才能更高效地在一片没有鹿的田边造出更适合动物们生活的灌草丛,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尝试。

猫没来,但是“猫”已经来了

为了记录这个项目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我们在大围栏里架上了一台红外相机。因为有架设方便动物们喝水洗澡的水碗,所以这台相机的触发率一直挺高。格外让我们高兴的是,不止有狍子、兔子、狐狸这些豹乡田常客光顾,在这里还经常拍到红角鸮。它们站在枯木上东张西望,一看就是在觅食的样子。

500

东张西望的红角鸮 ©猫盟

红角鸮是一种小型猫头鹰,每年四到五月份就会来到豹乡田,咕咕地叫着求偶。和刻板印象里的猫头鹰不太一样,红角鸮的食谱更多是昆虫,蝗虫、金龟、蝉和一些大蛾子都是它们爱吃的东西。能在大围栏拍到它们捕猎,说明我们这儿虫子多。

我们在集装箱基地拍到过红角鸮捕食大云鳃金龟,在豹乡田,红角鸮吃得最多的应该也是这种鳃金龟

500

集装箱基地的红角鸮捕食鳃金龟 ©大猫

从七月初开始,刚羽化的大云鳃金龟就是村里最活跃的、优势的昆虫,一到夜里它们就开始duangduang地撞玻璃窗。7月底,我和同事们去豹乡田开年中会议,和“城里老乡”闲聊的时候,提了一嘴想给孩子抓几只大云鳃金龟带回去做标本,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北江就递给我一个大玻璃罐子,里面装着五只三四厘米大的鳃金龟——这么多,都是她在住处的窗口“捡”到的。

500

之所以叫“鳃”金龟,是因为它们雄性个体的触角有复杂的片状结构 ©老猫

这些约等于送上门的食物,红角鸮当然也不会浪费,它们会在这段时间完成一波育雏的工作。七月初恰好是我们这边的红角鸮破壳出生的时候,吃了一个多月的大餐,到了八月份,小鸟就差不多就应该要出巢了。

500

豹乡田夜巡碰见的红角鸮,有可能是当年的新鸟 ©大猫

沿着食物链继续向上捋,我们会发现大云鳃金龟的吃住也都在豹乡田里。因为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方式,我们的土豆备受鳃金龟的蛴螬喜欢,去年收的土豆超过三分之一有虫洞。鳃金龟羽化之后白天需要躲在茂密的草丛里,晚上才飞出来交配取食,大围栏的草丛也就成了它们的藏身之所。

由此以来,一条完整的生物链跃然纸上,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一个提供生境异质性的大围栏让它们都找到了合适自己的位置。

一小片空地带来的可能性

今年最让我们感动的,可能是大自然的“快速响应”。挖好了池塘,第五天就有蟾蜍过来产卵;种好树拉上了了围栏,就有环颈雉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而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农田边的大围栏”,在短时间内展现出了巨大的多样性恢复潜力

500

田里的环颈雉 ©大猫

500

鸳鸯池塘里的蝌蚪 ©大猫

大围栏的改造和监测还远没有结束,我们希望围栏里的植被能够稳定下来,灌丛长大到不怕牛啃的程度,几年后这些植被离开围栏也可以为野生动物们提供生活所需与庇护,我们也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动物从中这一小片植被中获益。到那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当前的围栏移走,新围起一片被牛啃秃的草地了。

500

并头黄芩 ©红后

我们将设立几个最小的目标,比如希望红角鸮、北领角鸮和夜莺来到我们的山沟里繁殖,一对也好两对也好,只要它们每年都稳定地繁殖下去,这样,我们需要对现有的过渡带农田进行的改造也并不是特别多。而这样一个个不那么起眼的小目标聚在一起,或许就会成为一个未来的生态乡村建设的可复制的模版——有的时候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一定需要大片荒野,在农田周边做一些小尺度的改变,同样能够发挥作用。

而在这里,我们需要感谢所有已经参与的共建人,同时也真诚邀请更多新老朋友加入豹乡田的共建。有你们的帮助,我们才能把这样一件件小事踏实地做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