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下还能种药材、养鸡鸭?湖南通道“光伏+”照亮65村脱贫路,成“绿色提款机”

你能想象吗?在大山深处也能看到这样的奇景:成片成片的光伏板顺着山势铺展,而光伏板下还能种药材、种辣椒;村口的停车棚顶也满是光伏组件,既为车辆遮风挡雨,又为村里的生产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

500

这里不是西北荒漠,也不是繁华的东部城市,而是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山区里。

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如今却建成了大型联村光伏电站1座、村级光伏帮扶电站3座、集中式光伏帮扶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达7700千瓦。通道凭借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产业布局,已成为湖南新能源领域的一匹“黑马”。

但光伏产业向来青睐青海、甘肃、新疆等拥有光照资源与土地成本优势的西部地区,为什么会在大湘西的深山乡村里形成如此规模的新兴产业?通道又是如何将这“阳光产业”转化为脱贫致富的能量的?

“借光”兴产·荒地生“金”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通道多山,荒山荒坡占比还高,传统农业产出微薄,财政收入结构单一。2014年,全县贫困发生率高达23.72%,76个贫困村散布在崇山峻岭间。

500

不过,这些曾经制约发展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变成了新的机遇:通道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年日照时数达1000小时以上,山区地形形成的散射光有利于光伏板持续发电;过去几乎没有经济效益的荒山荒坡,又恰好避开了耕地保护红线。

产业扶贫、资源优势与生态效益的三重考量,让“发展光伏产业”成为通道的不二之选。

500

通道整合政府、企业、银行多方资源,引进光伏发电技术成熟、实力雄厚的企业,选了全县6个乡镇的荒山荒坡建设光伏电站,将这些曾经的“废地”盘活成了“宝地”。

路走对了,还要走稳走实。2017年,通道县出台光伏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明确了收益分配机制——村级光伏电站80%以上的发电收益必须用于脱贫人口公益岗位补助,其余资金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对于收益较高的集中式光伏帮扶电站,每年要拿出80多万元给予全县200多户特困户每年3000元的光伏补贴,确保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据统计,2022年,通道集中式光伏电站累计为267户特困农户发放收益分红80.1万元,联村电站为58个脱贫村发放光伏电站收益82.3万元。

这种收益分配机制,保证了光伏项目带来的红利能够精准滴灌到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也保证了通道在2019年正式脱贫摘帽之后不返贫。

500

如今,光伏又作为通道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持续“发光发热”。全境7700千瓦光伏总装机量如同散布山间的“绿色提款机”,让全县65个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不过,随着产业的发展,近几年光伏整体出现产能过剩等情况,通道该如何应对才能守住扶贫成果,并将其发展壮大呢?

多元增值·跳出“内卷”

2024年,中国光伏行业经历了史上“最差年份”,超七成上市公司显示净利预亏,其中包括隆基绿能等行业巨头企业,更有老牌光伏企业双良节能、通威股份等出现上市20余年来净利首亏。多晶硅价格也从年初7万元/吨跌至年末3.9-4.4万元/吨,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战让不少企业“出货越多、亏损越严重”。

面对光伏市场如此局面,通道非但没有退缩,反而与上海电投融和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了牙屯堡6万千瓦集中式光伏项目。

500

通道的这份底气,来自于对行业规律的深刻洞察。

它明白,现阶段的阵痛是戳破盲目扩张的泡沫之后必须得经历的。长期来看,光伏这类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中依然十分重要。

果不其然,国家层面出手,产业调整之后,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开始触底反弹,恶性竞争大大减少,行业进入更加健康、成熟的发展阶段。

对于通道而言,这个时候发展光伏产业,不但没有选错,反而时机正好。

500

湖南省的电力资源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缺煤、无油、少气,对外依存度很高。2024年夏季,湖南最大电力负荷4611万千瓦,外电输入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供电缺口。

全省正在加速能源转型,煤炭消费占比已经从2020年的56.1%降至50%以下,而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到了23.5%。截至2024年底,湖南电网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达到了2995万千瓦,占比38.7%,首次超过火电成为全省第一大电力能源。这表明湖南的能源结构正在持续优化。

500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本地可再生能源成为破解能源困境的理性选择。通道利用行业技术成熟、原料价格下降的窗口期布局光伏产业,反而实现了投入成本低、投资回报率高、持续周期长的优势。

但通道发展光伏产业,并没有一味“卷”产能、“卷”规模、“卷”价格。当行业巨头在比拼“GW级装机”时,通道一直在深耕“光伏+”细分赛道和创新应用场景,把有限的资源转化成复合效益。

500

在双江镇马家坝村,光伏板下种植着30多亩新品种黄精;而在溪口镇的光伏板下,100余亩迷迭香喜获丰收,村民们还在谋划今后要加种效益更高的新型中药品种;还有很多村里的光伏板下,种上了辣椒、南瓜,养上了鸡鸭……主打一个,只要种得活,只要养得好,光伏可以“+”一切。

“光伏电站建起来了,地上地下都挣钱。”马家坝村党支部书记邓学勇高兴地算了一笔账,“光伏板产出清洁能源解决村内用电之余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依托光伏发电的土地租金、板下作物管护收益,又可以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7万多元的年收益。”

这与浙江衢州的“农光互补”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暗含着“四方共赢”的逻辑:农民得到了“租金+薪金”的双收入;企业赢得了“电费+农产品”的双利润;政府收获了绿色税收、乡村振兴与节能减排的三重红利;环境则实现了减少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护。

通道的光伏技术并不是最前沿的,但模式却是最实用的。这种模式的成功关键就在于,没有一味追求光伏技术本身的光电转化效率,而是将资源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放在第一位,实现亩产效益的最大化,从而避开了惨烈的正面竞争。

500

2022年,通道全县“光伏+农业”产业互补发展模式产值超686万余元,惠及全县65个村9600余人次。

通道光伏的应用场景创新远不止于荒山的“板下经济”,“光伏车棚”“光伏屋顶”正让传统少数民族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车棚、屋顶的光伏板,不仅能够为村民的车辆遮阳避雨,能为家庭和企业节省电费开支,还能与侗寨一起形成不一样的风光,发展“光伏+文旅”。

500

就如马家坝光伏发电站和坪坦乡横岭侗寨,一排排代表新兴科技的现代光伏板、一幢幢极具民族风情的侗寨,与田野、山川的乡村美景一起构成的美丽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成为了当地文旅的新亮点,也带动周边农户的餐饮、购物等综合收益的增长。

500

从荒山电站到屋顶光伏,从板下种植到光伏旅游,通道用实践证明:光伏产业的未来不仅在戈壁荒漠,更在山间地头的创新里。这个曾经的贫困县,正以光伏为纽带,将侗族文化、生态优势与新能源产业编织成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