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同一爱好但找不到共同语言?可能你们认知不在一个层级
我和她都喜欢篮球,但是为啥我们总是找不到共同语言?为啥我总是没法深入去获取她的好感呢?
齐国篇开始了,开始前我们先讨论的是哲学。但是为了拯救惨淡的阅读量,以及挽救连年下降的结婚率。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综合和整体的分析一下,为啥有同样的爱好,但是却没有共同语言这个严重的问题。并且在节目的后面,会分享如何通过哲学来追女朋友的关键问题。
哲学是什么?不是假装深沉,也不是说一些自己都不明白的话,更不是听一些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又不是很清楚说的是什么的话。这些都不一定是哲学,可能是神学。哲学是很简单的,是一种认知。
认知是什么?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小明跟女朋友都喜欢看《我是歌手》,女朋友看到喜欢的歌手的时候会尖叫,会追问小明这个歌手是不是唱的很好,并且是不是会拿冠军。但是,对于小明来说,他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个舞台的冠军早就内定好了。所以跟女朋友说,你喜欢的歌手一定拿不到冠军的。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小明情商低?不是情商低,是认知低。因为小明和他女朋友在理解《我是歌手》的认知上,明显不是一个层次的。但是小明没有发现这个认知的差距,所以才会用理性的思维去试图说服女朋友。这个是微观认知高,但是宏观认知低的表现。
那么宏观认知高的表现是什么呢?先确认女朋友的认知级别,如果女朋友对某件事物的微观认知是1级,那么就要把自己的微观认知也调到1级,然后才能真诚的爆发出,也跟女朋友一样喜欢某个歌手的狂热。接着话题就多了,脸部表情也丰富了,共情能力大幅提升,后面就不需要我们教了。
宏观和微观认知,都是哲学的一部分。哲学的核心,就是认知阶段的提升,升的越快越高,对于某个客观事物的认知就越深。料事如神,就是因为认知阶段又高又广。所以,我们的哲学讨论开始了。
那么,回到主题了,我们不用抽象的理论来讨论这个问题。来点实际的例子看看,不同阶段的认知理论,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单个兴趣爱好,又或者宏观的社会见解,在阶段方面认知方面没有太多区别。区别只在于宏观的社会见解提高,很多时候可以涵盖多个微观领域):
以上是我自身发展的四个阶段。通过观察和对比不同的人群,也基本可以用这四个阶段来对号入座。只列了四个阶段,但不代表只有四个阶段,只是我的认知只能到达第四阶段。再往上的只能到了再讨论,离得太远不好细说,万一后面兜不回来会影响前面看起来非常有哲学性的输出。
认知的阶段升级,代表着对一件事物理解的深度。我们用一个通俗一点的例子来解释一下这四个阶段,例如看篮球:
阶段1认知——科比,詹姆斯很帅
阶段2认知——他们拿冠军需要战术搭配,他们的搭档配对也非常关键
阶段3认知——战术和人员配置比全明星阵容重要,甚至比明星本身重要
阶段4认知——规则制定者比所有人都重要(定义者比判断者重要,判断者又比执行者重要)。乔丹,詹姆斯他们自身素质确实是顶级,但是他们的球星效应是由制度设计出来的。例如防守三秒,24秒违例等是对特定人员设置的,他们的素质使得他们可以更高几率入球,造成球星效应。甚至,裁判的吹罚都是有偏向的。
一般来说,去到阶段4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论证欲望。什么事情都要想办法去论证一下:
——“我给你论证一下,规则改了之后科比的得分,命中率有10%左右的上升幅度。突破上篮次数增加了2.3次,扣篮几率增加1.5次。同时防守方三秒犯规增加0.5次/场。我还做了PPT,来对比各个同样位置的人的数据。你等我先打开电脑。哎哎哎,你别走啊,我们先讨论完规则再讨论科比很帅可以不。“
从以上可以看出,即使大家都在讨论篮球,但由于认知的级别限制,讨论的其实是不同的话题。所以明明大家都喜欢篮球,却发现根本聊不下去。我在跟你深入探讨篮球的核心,你却只懂得喊科比很帅。
哲学也是一样,所以一般在讨论哲学之前,我都先跟对方对齐颗粒度,保证大家至少明面上是在同一个阶段,那才有讨论的可能。阶段的列表就很关键了,有了列表,每次开始讨论之前先拿出来对照确认一下对方目前的阶段。明确了对方的阶段,就很清楚接下来应该花费力气来讨论,还是应该保持优雅的微笑,直接跳过辩论,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赞同对方的言论,来维护欢快的气氛或者爱情。
基于以上的目的,还是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这几个阶段,如果觉得枯燥的话可以跳过这一段,不是很影响后面的阅读。
认知阶段1
阶段1的时候,年纪是比较小的,大概处于高中到大学的左右。对于哲学的理解倾向于看起来很有道理的书,或者一些名人的说出来的好像很有道理的话。很多人觉得自己之前的行为很幼稚,核心在于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是严重的不足。因此,提升认知的宽度和广度就很有必要了。
阶段1是一个空壳。十几年的学习经历只能说是属于背诵,但无法理解。无法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联络起来,是十分割裂的。虽然握着屠龙刀,倚天剑(毛选,邓伦,经济学,马列等),但基本上处于每个字都懂的时刻,不大可能把理论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得上。所以基本是屠龙之技,而不是屠龙之刃。
因此,会觉得很多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具体又不是很理解有什么意义。例如:失恋。作为低阶认知的人,失恋的时候听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会觉得很有哲理,很符合自己的心情。然后跑上天台大声的吟唱,心情会稍微平复。
那么如果一个高阶认知的人会如何面对失恋呢?没时间失恋,要忙着总结,复盘,建立数据模型,提升下一次的命中率。我们需要分析,恋爱画像是否清晰,是否过分的关注表面,或者渠道还不够开阔,接触面太窄;其次需要对过程进行,按帧数慢动作的反思,与对方交流是否明确表达意愿,是否过于执着讨论人生而忽略了情趣,是否总是理性的指出对方的错误,而忽略了赞同的微笑;要提升预算的量和多种付款模式,不能因为打的送女生回家的时候手机没电,应该随身带着100块,这个时候要大声的说出不用找了。至少表面功夫需要做足,其他以后再说。
阶段1由于认知的广度不足,所以是很难进行以上的行为思考,更多的是用看似哲理的歌曲麻痹自己。
认知阶段2
阶段2的时候,大概是25-30岁之间。这个时候跟年龄有关系,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会增长,认知的广度会自动的补上。但是对于大部分事物的理解,依然处于一种混沌的阶段。对于某个人是个怎样的人,更倾向于看看其他的名人,专家甚至朋友是咋说的。其他名人和专家的评价,决定了对这个人的态度。
例如听某个歌手唱歌。如果有关于这个歌手的故事,他自少失去父母,靠自身努力出人头地,平常喜欢捐献学校。看完故事再听这个歌手唱歌,哪怕他唱的猪叫一样,也会跟着共情,觉得这是一种深沉的表达;但如果这个时候,又爆出这个歌手吸毒,虐待老婆,就会蓦然发现,这个歌手唱歌真的跟猪叫一样。
又例如社会好还是不好这种问题更多还是看接触了什么人,跟了什么群体,或者自身的遭遇来总体分析。这个时候如果工作不顺利,被抢过一两次,女朋友喊分手,可能就会发出灵魂拷问,气抖冷,制度问题;这个时候如果身边都是好人,积极向上,爱国热情,欠款10年的旧同学过来还钱了,就会觉得社会是公正的,生活是美好的。
究其原因,这个阶段有了认知的广度累积,但是没有深度思考。没有自身核心的辩证和理论模式。所以受到外界的干预还是非常大。媒体,头条,名人的影响是决定自身价值观的来源。歌曲唱的好不好听,人长得好不好看,并不完全是这个歌曲的问题,反而是周边因素的影响更多。
阶段2由于有了较大的生活经验的累积,所以可以一定程度的判断一些事物的优劣,或者走向。但是由于缺乏深度的思考,所以容易随风飘摇。一个人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值得信赖的还是不能信任的,更多依赖于周边人的认可或者反对。
换熟悉的话说,这个时候的认知属于外来产品,有使用权,但是往往由于不理解产品的结构,而没有自身的观点输出,更谈不上自主观点创造的能力。还过着造不如买的观念时期。对外的观点输出也就依赖自己更信赖的是哪些人,那些群体,那些媒体。所以对外输出也往往是鲁迅曰,子曰,XX专家曰。
阶段2属于广度累积,阶段3属于深度累积。阶段2只要人的年龄够长,一定会自动的到达,每天看的新闻,听的音乐,碰到的事件,小视频等的累积,达到一定的量,观念基本就自动形成了。这是属于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的,而大脑的自动运转,会把收到的信息自动糅杂,最后输出了自身的价值观。
认知阶段3
但是想要进入阶段3,就需要跨越一个巨大的鸿沟了。阶段3属于深度认知。
什么叫做深度?
深度是知识的累积,是人类在前进的过程中,碰到各种问题的解决方式。这些解决方式通过不断的试错,复盘,总结。形成了一种体系。经济学是经济问题不断的解决,碰到问题,再解决这个过程产生的所有问题解决方式的总结。这些方式方法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往往伴随着实验性理论。
《教你如何三分钟娶到意中人》属不属于深度分析?
个人经验的书籍往往粗暴简单的直接给结论。不管对方高矮肥瘦,华洋黑白,背景,身份,样貌全部一套方式。属于一个套路无穷想象,追的到是书本的功劳,追不到是读者的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先买一个VIP,再买一个培训课程学习。
专业书籍,往往先分层级和标准,先按照男生/女生的样貌,财富,学历等分为多个不同的级别。并且把自身的条件也分层。再讨论不同的层级互相之间匹配的百分比。有了匹配百分比,再进一步讨论不同技巧的作用。
正是因为分了级,所以像我这样的国产李奥纳多,找到平民版迪丽热巴的经验,作为案例的意义就不会很大,并不适用于大部分的人。
深度,指的就是这个论证过程的理解。由于专业的书籍已经用大量的论证,来协助提高个人的认知,所以理解和阅读专业的书籍,往往可以大幅的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从而使得对问题的处理,更为准确和命中率的大幅提高。
看专业书。最大的问题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并且这些书大部分是很枯燥的。并且还有一个更核心的问题,这些书是经过大量数据论证而产生的结论,所以是隐含着大量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心理学和宏观经济学这类书籍,由于跟自身的关系不大,很难深入理解并且把书的结论成为自身论点的一部分。看完了往往只是记住了结论,但是却忽略了前置条件。所以更多的是机械的把书里面的观点变成了自身的观点。但即使如此,由于这些结论是大量论证而产生的,他的适配性和问题解决率会大幅的提高。
因此,阶段3最标志性的表现是能够随口说出自己的理论是哪里来的,是皮亚杰曰,还是曼昆曰,还是冯友兰曰,巴普洛夫曰。甚至时不时来一两句古文,非常有自豪感。但是阶段3依然是属于外来理论,来代替自身的创造。
依靠阶段3是不可能入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史这些的。甚至连野史都进不了。想要拿到入史书的门票,就得依靠认知阶段4了。请注意,阶段4只是门票,是属于能够触碰到哲学史的门票而已。
认知阶段4
第3阶段到第4阶段,有着一个更大的鸿沟。因为需要自己去创造一个架构,一个完整的逻辑链,辩证的方法论,宏观和微观相互对应的核心体系。有了这么一个体系,保底可以纸上谈兵,键盘论政,地图开疆,PC统一了。
这个架构是复杂的。并不是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是架构,需要的是可以论证,可以证明是正确可行的。
因此,阶段4,是认知广度和深度的大综合,但这个大综合,并不是阶段2+阶段3就达成。如果用数字来描述,阶段4至少需要阶段2提升500%的广度,阶段3至少提升300%的深度。
阶段3的深度注重的是结论,阶段4的深度是需要完善或者修正论证模式。而完善和修正论证模式,是需要更大量的广度来论证,新的论证模式是否合理——这句话有点拗口,也就是需要先去论证原本的论证模式是否正确,再论证问题的根源是否准确。因为有了足量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的结论,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入的认知。为了避免暴露水平不足,我们还是用简单的例子来解释阶段1到阶段4的不一样。
不同认知阶段对事件的理解:
认知阶段1:赢球=科比100%(功劳比)
认知阶段2:赢球=科比50%+队友50%(功劳比)
认知阶段3:赢球=科比30%+队友30%+教练体系40%(功劳比)
认知阶段4:赢球=科比12%+队友14.5%+教练体系25.3%+联盟规则和裁判42.5%+其他(功劳比)
认知阶段的提升,意味着对某件事物的了解会更接近根源。对事物的了解越接近根源,提出的方法成功率就越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越精准。
如果达不到认知4阶,就会很紧张的惦记是科比还是詹姆斯赢了。如果认知已经去到第四阶段,关注点就不再是篮球本身,反是前面晃来晃去的美女。因为科比和詹姆斯的结局已经是定好的了,美女的结局还没定好,不确定性的比确定性的事物更有趣味。下次猪朋狗友问可以尝试这样解释,轻松愉快的装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