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齿轮大王”逆风传承,父女联手叩响半导体之门
2025年7月底,一封亲笔信从台湾和大工业总部发出,76岁的董事长沈国荣宣布:8月15日起,将董事长职位交予女儿、执行长沈千慈,自己转任集团总裁。
消息震动市场——此时的和大正遭遇“最强逆风”:2022年营收创73亿元历史新高后,连续两年下滑,今年上半年营收仅23.6亿元,同比萎缩25%,每股税后纯益(EPS)为负1.91元,连续两季亏损。这位一手将台湾齿轮打入全球汽车供应链、甚至成为特斯拉变速箱零件独家供应商的“齿轮大王”,为何选择在危局中交棒?
从“齿轮王国”到转型十字路口:逆风中的决断
“公司必须有人专心管理,我则要去推动产业控股转型,帮和大找出新的机会!”沈国荣在接受专访时直言。
这位1949年生于云林斗南的企业家,人生轨迹始终与“突破”二字紧密相连。他自小成绩优异,与马英九、新光集团吴东明同为建国中学同学,从中兴大学毕业后赴澳洲悉尼大学深造,获企管硕士学位。27岁时,经吴东明推荐进入新光集团,成为创办人吴火狮的秘书,十年间贴身学习经营智慧,“可惜吴火狮死得太早了,不然还有好多可以学!”这句感慨,藏着他对商业导师的敬畏,也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1986年吴火狮骤逝后,沈国荣带着在新光积累的第一桶金和管理经验,于两年后接手了濒临倒闭、负债1亿元新台币的“和大工业社”。这家由“黑手学徒”曾福助1966年创立的小厂,曾是台湾机车龙头三阳、山叶的齿轮供应商。沈国荣仅用一小时考察工厂,便决心“翻转”它——他砍掉低毛利业务,聚焦精密齿轮制造,带领和大从机车配件转向汽车供应链,最终成为特斯拉变速箱零件的独家供应商,2022年营收冲上73亿元巅峰。
然而,巅峰之后是急转直下的市场:疫情后大众运输复苏压制燃油车需求,中国电动车崛起冲击特斯拉销量,导致和大来自特斯拉的订单占比从30%暴跌至10%;叠加关税与汇率波动,传统汽车齿轮业务增长引擎骤停。“面对转型,我有不能输的压力。”沈国荣意识到,固守“舒适圈”只能坐以待毙,他需要从日常管理中抽身,专注集团控股转型,而女儿沈千慈,正是他选定的“守成者”与“革新者”。
二十年磨一剑:沈千慈的“齿轮淬炼”之路
“其实早就可以交棒了,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沈国荣的信心,源于女儿二十余年的“实战淬炼”。
1979年出生的沈千慈,13岁留美,毕业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经济系,后获彼得杜拉克管理学院MBA。2000年,当沈国荣决定将和大重心从内销机车转向外销汽车、计划在美国设分时,刚毕业的沈千慈成了这家4人小分公司的“第一号员工”——她身兼业务、仓储管理,“就连堆高机都要自己开”。
父女俩的首次深度合作,便是开拓美国市场。沈国荣在车展前线“抢单”,沈千慈则是“最佳后勤”:为敲开通用汽车大门,沈国荣两度亲赴底特律,将传动轴样品递到采购主管手中,靠“市价三折+品质稳定”的策略拿下订单;而背后,是沈千慈熬夜筹备参展资料、协调样品运输的默默支撑。正是这场“父女联合作战”,让福特、克萊斯勒等大厂注意到这家台湾企业,也让沈千慈从“职场新人”蜕变为熟悉研发、品保、客户沟通的全能管理者。
“她早就能独当一面了。”沈国荣评价女儿时,给出了“80分”的成绩,“要进步的地方还很多”——这句看似严苛的评价,实则是对她的期许。过去十年,沈国荣已逐步将日常营运交予沈千慈,从客户谈判到研发决策,皆由她拍板;而他自己,则专注于战略方向。如今,在和大亟需稳定军心、优化管理之际,沈千慈的“守成”能力,恰能为父亲的“转型”铺路。
父女联手破局:从齿轮到半导体的“300亿冲刺”
交棒不是终点,而是“分工作战”的开始。
沈国荣转任集团总裁后,将全力推动“产业控股转型”,目标直指半导体领域——这一决策并非凭空而来:齿轮制造的精密加工技术,与半导体设备的精密组件需求存在共通性;而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扩张,为和大提供了跨界机会。“帮和大找出新的机会”,是他给自己定下的新使命。
与此同时,沈千慈将执掌和大工业,稳住汽车齿轮基本盘:一方面优化现有客户结构,减少对单一客户的依赖;另一方面,推动传统齿轮业务向电动车传动系统、工业机器人减速器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父女俩的目标清晰而激进:联手冲击300亿元营收,让和大从“汽车齿轮专家”蜕变为“精密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台湾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沈国荣与沈千慈的“逆风交棒”,既是家族传承的故事,更是一代企业家“不恋栈、勇革新”的缩影。
从云林少年到“齿轮大王”,沈国荣用四十载书写了台湾制造业的传奇;而接过接力棒的沈千慈,正带着父亲的信任与期待,在半导体与精密制造的新赛道上,续写“父女联手打胜仗”的新篇章。这场跨越两代人的产业突围,或许将为台湾制造业的转型,提供一个值得深思的样本。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