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回归就“触底反弹”?华熙生物夜晚发文盛赞董事长
“大清”在华熙生物还没有亡?公关部连夜发文“交作业”。
作者:贾明
编辑:郑经
8月27日,华熙生物发布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营收同比降19.57%、归母净利润同比降35.38%、扣非净利润同比降45%,三大核心盈利指标集体“跳水”。
8月29日晚间,华熙生物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图读懂:华熙生物2025上半年业绩》,以“董事长回归一线,Q2利润触底反弹”为核心标题,将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0.89%包装成“盈利拐点显现”的重磅利好。
▲华熙生物公众号
然而,对照财报原文与业务实质不难发现,这篇深夜推送的“亮点总结”,实则是品牌公关部精心设计的“数据滤镜”。企图用单季局部改善掩盖半年整体颓势,以个人叙事替代经营逻辑,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董事长赵燕的过度“神化”。
01
公关话术“掐头去尾”:
用Q2“微增”粉饰半年“巨亏式下滑”
在本文中,将所有焦点集中在“Q2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20.89%”“净利润率实现2024年一季度以来首次同比环比双回升”上,却对上半年整体业绩数据选择性失明。
财报明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2.61亿元,同比下滑19.57%;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降幅达35.38%;扣非净利润1.74亿元,同比近乎腰斩。即便Q2利润有所反弹,也仅能勉强填补Q1的业绩窟窿,根本无法扭转半年报的颓势。
▲华熙生物公众号
更具误导性的是“触底反弹”的定义。
所谓“反弹”的Q2净利润1.19亿元,对比2023年Q2的1.8亿元仍相差34%,对比2022年Q2的2.1亿元更是下滑43%,本质上是“从一个低谷爬向另一个低谷”。
品牌公关部刻意回避“基数过低”的关键背景,Q1净利润仅1.02亿元,是2024年以来的季度次低点,这种“低基数下的微增”被包装成“趋势性拐点”,纯属偷换概念。
在数据细节上,对“利润质量”的隐瞒更显心虚。财报显示,上半年政府补助达4786.8万元,占净利润比例超21%,若剔除这部分非经常性损益,扣非净利润的同比降幅(45%)远大于净利润降幅(35.38%),说明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仍在加速恶化。
但华熙生物在发布此文中却只字不提,反而强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2亿元,与净利润基本持平”,却隐瞒了“现金流改善部分依赖应付账款统筹”的事实。这种短期财务调节手段,被包装成“盈利具备扎实现金支撑”,实属本末倒置。
02
盛赞董事长回归:
把经营调整归功于董事长“回归”,企业成“赵燕个人秀场”
整篇宣传稿最刺眼的,是品牌公关部对赵燕个人的过度吹捧,将企业正常经营调整完全塑造成“董事长力挽狂澜”的个人英雄叙事。
文中反复强调“2025年3月起,董事长重回业务一线、重返创业状态”“通过对经营理念、业务方向及人才组织模式的系统性调整推动经营质效显著改善”,甚至将Q2所有积极变化都归因于这一动作,完全无视团队执行与行业环境的客观因素。
▲华熙生物公众号
这种“个人崇拜式”宣传,在细节表述中更显露骨。比如将“销售费用率下降”归功于赵燕“探索适合品牌的传播沟通模式”,将“研发项目聚焦”说成是其“聚焦长线技术壁垒”的决策成果,将“组织架构调整”描述为其“革新人才体系”的魄力体现。
仿佛华熙生物这家长年占据全球透明质酸市场份额第一的企业,没有赵燕回归就无法正常运转,整个公司的价值都依附于个人决策,全然违背现代企业治理的基本逻辑。
更荒诞的是,公关宣传中甚至出现“彻底摒弃外聘‘职业操盘手’模式,重点选拔并培养具备科技情怀、契合公司价值观且有领导人格的创业型人才”的表述。
这番看似“革新组织”的言论,实则暗含对前任管理团队的否定,侧面烘托赵燕“回归即纠错”的“救世主”形象。但财报数据却打了脸:组织架构调整带来2900万元管理费用,直接拖累短期损益,且未披露任何“人效提升”的量化成果,所谓“夯实长期发展根基”更像为“个人决策成本”找借口。
03
业务“避重就轻”:
核心板块崩塌绝口不提,新品亮点全靠“概念包装”
《一图读懂:华熙生物2025上半年业绩》一文对业务板块的披露堪称“选择性失明”。占主营业务收入40.36%的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上半年收入9.12亿元,同比骤降33.97%,这是拖累整体营收的核心原因。
此文仅用“探索新的品牌传播沟通模式”轻描淡写带过,对“润百颜”“夸迪”等核心品牌的具体销售额、市场份额变化讳莫如深,反而大篇幅渲染“将精准透明质酸技术应用于润百颜”“将发酵技术应用于BM肌活”等技术概念,却未提及这些技术转化带来的实际收入增长。
重点宣传“推出合规水光产品‘润百颜·玻玻’、合规动能素‘润致·缇透’”,却隐瞒了“医疗终端业务上半年收入6.73亿元,同比仍降9.44%”的事实。
所谓“三类医疗器械销售支数同比增长20%”,未披露对应的收入增长幅度。结合行业“量增价跌”的现状,不难推断新品销售依赖降价促销,根本无法形成实质性增长支撑。而骨科业务“海力达”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表述,也未给出具体增速。
即便是宣传中唯一的“亮点”原料业务,也存在水分。公关稿称“海外收入3.31亿元,欧洲、东南亚、韩国增速近10%,日本超20%”,却回避“国内原料业务收入同比下滑”的事实。强调“透明质酸创新产品及其他生物活性物销售收入占比超23%”,却未披露这些高毛利产品的具体利润贡献。这种“只谈增速不谈基数、只谈概念不谈实效”的宣传,本质上是用局部亮点掩盖整体业务的结构性危机。
04
公关套路:
深夜发文避关注,只为“交作业”
选择在29日晚上10点半左右发文,华熙生物品牌公关部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正值周末前的信息真空期,既规避了工作日投资者与媒体的即时追问,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热度。这种“深夜躲舆论”的操作,与其说是“常规披露”,不如说是怕白天发文被公众对“半年颓势”的业绩进行质疑。
纵观此文,整篇文稿充斥着对赵燕的“跪舔式”表述:“重回业务一线、重返创业状态”“系统性调整推动经营质效显著改善”“为后续大规模市场动作筑牢组织与人才基础”,每一项举措都要冠以“董事长决策”的前缀,每一个数据亮点都要与“回归”挂钩。
甚至将企业发展历史总结为“中国企业依托制造业崛起的典型样板”,暗合赵燕“带领企业成长”的个人叙事,全然不顾上市公司“集体决策、团队执行”的基本准则。
此文多处使用“尚处于系列调整的初期”“待优化后的沟通模式确立将重启规模化动作”“未来有望成为增长驱动力”等模糊表述。这些“画饼式”承诺,既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也没有量化的目标值,本质上是为后续业绩不及预期预留“借口空间”。
当品牌公关部将精力放在“粉饰数据”“神化个人”上,而非如实披露业务问题、回应投资者关切时,所谓“生物科技龙头”的公信力,正在被一点点透支。
华熙生物品牌公关部或许以为,用Q2的“单季亮点”就能掩盖半年的“整体颓势”,用赵燕的“个人光环”就能转移市场对业务问题的关注。但资本市场从来不是“话术游乐场”,投资者要的是真实的业绩、清晰的战略、扎实的业务,而非“深夜发文”的套路、“个人神化”的戏码。
当“触底反弹”的宣传遇上持续下滑的核心业务,当“董事长回归”的叙事撞上未达预期的经营数据,这场精心设计的公关大戏,最终只会沦为行业笑柄,更损害企业长期积累的品牌信任。
头图来源|华熙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