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恶意污名化的“舔狗经济”
才过去的七夕,你觉得今年七夕经济是涨还是跌?
其实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是:不知道。
这个事情根本没有体感。该庆祝的自然会庆祝,忙忘了的也就算了。都是各过各的日子。
但是,如果你打开抖音,“七夕”后面的关联词都是“崩盘”“冷清”“下滑”“危机”。然而,你若问deepseek,2025年七夕经济是涨还是跌,deepseek明确给出的答复是:涨。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网上都是女人不婚不育,现实几乎家家两三胎及以上;网上都是男权复兴,现实男人还是会为女人大把花钱。
都有点类似学生时代,学霸考前都是“没复习”,考后都是近乎满分。
不知是谁,非要把七夕经济、情人节经济等与爱情婚恋相关的消费污名化;冠以“舔狗”这样恶毒的称谓,让男人无所适从;明明平常男女交往都得顶着“莫须有”的巨大压力。
同时,对于女性变美打扮、厨艺精进,甚至对给男友老公沏茶、削苹果等小事,都斥责以“媚男”,让女性原本正常生活都得偷偷摸摸,恍若做贼。
为什么短视频要少刷,网络要时常戒断?
因为按现在的算法推送,一个人能完全陷入信息茧房中。大量靠吸引流量存活的自媒体,会日产各种千奇百怪、只为噱头的名词,夺人眼球。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讲了几千年的东西,没有流量;“男人不恋爱、不追求女生”严重违反自然本能的,才有流量。
“罗密欧与朱丽叶”讲了几百年的东西,没有流量;“舔狗不得好死”一下流量爆棚。
天天沉迷网络,严重误判局势,延误人生战机。
放下手机,走出去,去体感真实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不是到处都是美女,每个人都叫着“哥哥好”;真实的世界也不是到处都是霸总,人人为你要死要活,非你不娶。
真实世界的谈婚论嫁,就是在身边周围找知根知底的靠谱人,尽早成婚。
为什么网上找,老遇到妖怪?
找对象遵循“借钱法则”,周围人都借遍了,借无可借,才向外借钱。
通常,好男好女都不流通。适合婚恋的男女,早早都被“收”了,且一收就再也不放。
一般来说,男女通常会经过三轮筛选:
第一轮,25岁之前的校园筛选。在研究生毕业前,完成对校园人:中学、大学、研究生的筛选。(对博士生而言:女博士生在毕业前,一般已婚已育至少一胎;男博士生则普遍在毕业前已婚。若错过校园时期,男博士除非“成佬”,否则无论男女博士,可能终身不婚。)
第二轮,27岁之前的单位上新筛选。初入职场的第一份工作为什么重要?最重要的点位不在于薪水,此时的薪水对未来的发展没有参考意义。而是第一份工作所带来的身份,包括在婚恋市场上的定位,对未来很有意义。
第三轮,30岁之前相亲市场的筛选。从近及远,包括周围人介绍等等。
30岁,对想走婚姻的男女都是一道坎。
经过身边周围人长达十年之久的三轮筛选,都没有入选,绝对不可能因为周围人都眼瞎。一定有重大不利于婚姻的因素存在,比如经济虚夸,比如身体隐疾。
有人自我辩解,自己一切都好,只不过“玩心重”或“眼光高”。
不好意思,对婚姻而言,“玩心重”“眼光高”都属于重大不利因素。“玩心重”,不分男女,说白了,就是仍在“多偶”。“眼光高”,翻译一下,看不上自己周围的所有人,即看不上自己所处的阶层,想往上找。所谓“男人想找慈禧,女人想嫁阿哥”。
男人在“多偶”的情况下,还想进入婚姻,对其经济条件的要求,与单偶相比,霄壤之别;如果不仅“玩心重”“多偶”,还“眼光高”,想娶慈禧那样条件的,就得问问自己,是不是咸丰皇帝本人。
而女人一旦“玩心重”“多偶”,那就跟婚姻没关系了。李师师、薛涛等都没做到的事情,你凭什么觉得你能做到?
很多男人认为男人的择偶期长,先玩玩没事。只是,这个择偶期长,隐含了一个条件,很多人没提——必须“成佬”。倘若打算35+,40+才结婚,你必须是实打实、人尽皆知的霸总。只有“某总”头衔,没有资产甚至没有像样房产;或宣称自己身家A10、A11,但现金500W都拿不出来的,一律骗子。
如果男人到了40岁开外,还拿着跟20来岁差不多的薪水,或做着朝不保夕的工作,四处打工;总之跟“成佬”一点关系都没有,就算给自己立“总裁”“CXO”“客座教授”“特聘研究员”“XX专家”的人设,非常“像佬”,现在也骗不到人了——市场早已被训练得很精明了。
市场所依照的逻辑是:你若果真如此优异,为何三轮筛选皆不入?不要说年轻时因为忙事业耽误了结婚;翻看现当代史,最了不起的大boss们都是何时结婚的?人家建立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也没耽误结婚。
你非要说肯定有漏网之鱼,且自己就是那捡漏之人。只说一句:你确定?
古人言:向宽处行。
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