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遇的风口,为科大讯飞量身定制?

 

二十六年前,在合肥,在中科大的实验室里,走出来过一群疯狂的年轻人。当时的他们,和今天全球AI行业担纲主力的95后华人计算机天才们一样年轻一样雄心壮志,但不同的是,今天的AI天才们所追求的AGI被世人期待,而当年的中科大博士们虽然只是怀揣着一个小小的梦想——让机器听懂人类的语言,也几乎总是被嘲笑。那是1999年,中国互联网刚刚起步,“人工智能”这个词还停留在科幻电影里。谁能想到,生不逢时的梦想,在执拗坚持二十多年后,会把一家公司推到“人工智能国家队”的位置。

这家公司就是科大讯飞。十年前,“互联网+”掀起互联网连接千行百业的时代浪潮,十年后,风口再次吹来——“人工智能+”正式写进国家行动意见,教育、医疗、工农业、消费、科研……几乎所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领域都要和AI深度融合。

500

这一次不是口号,而是有着清晰时间线的顶层战略规划,人工智能行业已然“大风起兮”,可二十六年风风雨雨走过来的科大讯飞,这一次,能够“云飞扬”吗?

在中国科技史上,科大讯飞是异类。别的公司改方向快、追风口狠,唯独它死死守着“语音”这个赛道。最早的语音识别系统,做出来时准确率连70%都不到,谁会买账?但科大讯飞硬是啃下来了。从打电话时“请按一号键转人工”,到手机输入法里的一句“语音输入”,再到翻译机、录音笔,科大讯飞把语音技术一点点推到消费者的手里。有人说,讯飞是AI行业里最“笨”的公司:它不讲故事,不炒热点,研发支出年年高得吓人,甚至经常亏损。但也正是这种“笨劲”,才换来今天的底气。

你可以嘲笑它慢,但你不能忽视,科大讯飞代表了中国语音智能的最高水平。

这一次的风口,叫“人工智能+”。国家直接点名:要推动AI与教育、医疗、工业、交通等深度融合。对很多企业来说,这是突然打开的一扇门。但对科大讯飞而言,这更像是走进它已经装修好的展厅。

教育,是讯飞的基本盘。智慧课堂、口语测评、AI助教……它在全国五万多所学校落地。甚至在海外,新加坡、日本的学生们,已经在用讯飞的中文口语测评系统。医疗,截至 2025 年6月30日,经讯飞医疗的智医助理修正诊断的有价值病例已经达到了176万余例,累计识别不合理处方已经达到了1.1 亿余份。工业,AI质检、智能制造早就有样板,一大半央国企都是讯飞的客户。可以说,国家要AI进哪一个赛道,讯飞几乎都能举出一串落地案例。

500

这就像一场大考,题目刚刚公布,科大讯飞却早已温书多年。你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先手优势。

可故事好听,现实残酷。最新发布的财报上写得明明白白:讯飞的研发投入占营收两成以上,今年上半年就高达二十多亿。它确实在缩小亏损,但依然没有彻底盈利。这意味着,它必须把“样板”转化成真金白银,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更大的担忧来自竞争。教育里有字节、华为;医疗里有阿里、腾讯;消费级产品更不用说,小米、华为手机一个功能更新,就能威胁到讯飞的录音笔和翻译机。风口从来不是单向吹,它会把一批公司吹起来,也会把一批公司吹得粉身碎骨。

“国家队”是护城河,也是枷锁。护城河在于,政策、资金、资源上的倾斜,给讯飞提供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安全感。枷锁在于,它必须承担示范效应,不能掉链子。对资本市场,它要讲好盈利的故事;对国家战略,它要交出产业落地的答卷。双重身份,让科大讯飞的路更窄,也更重。

讯飞常常被诟病依赖政府补贴。几年前,合肥给科大讯飞提供了一块地,算是政府对“国家队”的扶持。讯飞把那里建成了新总部取名“讯飞小镇”,去过的人才知道那里有多偏,马路对面就是一望无际的荒地和农田,讯飞要肩负让合肥这片新开发区域走向成熟的带动作用。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没有免费的补贴。

人工智能+发布,这次的风口像是为科大讯飞量身定制,科大讯飞有很大机会,但不会轻松。讯飞底子很厚,AI领域二十六年的坚持不是说说而已;现在舞台也够大,政策和产业趋势都在推着它往前走。但讯飞的挑战同样艰巨:如何把技术变现,如何在巨头环伺下守住自己的护城河,如何在资本市场的质疑声中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人工智能+,是一次国家级的豪赌。科大讯飞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豪赌中走出的二十六年。它既有作为代表的荣耀,也有背负使命的压力;既有未来,也有未知。

二十六年过去,科大讯飞是要迎风翱翔的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