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璇二婚,为何愿意把老公当儿子养?
张维伊,董璇老公,AKA男版麦琳。
因其又穷又好面子的好大儿形象,让全网集体看不上。
到什么地步呢?
网友跑到到董璇的小红书下面,让她离婚保命。
把老公当儿子养
起因是董璇和张维伊参加了一档夫妻综艺《姐姐当家》。
他们两人是白富美下嫁穷小子,但男方一同操作下来让网友越看越窒息。
请客吃饭,男方迟迟没有付款成功,董璇撑不住,先于张维伊付了款。
结果张维伊觉得没面子,当场挂脸,跟董璇原地小吵,让店家把董璇付完的钱退回去。
一顿操作,让不少网友觉得张维伊自卑,好面子,大男子主义,不会做人。
结果董璇在事后采访中解释,张维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女强男弱让他很不自信。
平时双方都是财务独立的,女方会让男方承担他力所能及的部分。
不仅如此,在面对共同的问题时,张维伊只会问董璇怎么办。
丈母娘的生日宴和一堆人的旅行安排也全扔给董璇一个人。
给丈母娘写生日贺卡用的也是一堆游戏语言,根本不考虑老人能不能看懂。
李维嘉说的非常在理,董璇像带了一个儿子。
同样的还有万千惠和三宝。
万千惠自己开公司,把大自己25岁的三宝当儿子在家供着。
公司有资金缺口不告诉对方,半夜心脏不舒服宁愿让妈妈送自己去医院,也不愿意叫醒三宝。
顺带说一句,三宝和她的妈妈同岁。
我只见过父母瞒着孩子动手术,没见过瞒着老公,让爹妈帮忙的。
为何婚姻关系变成这样?
万千惠把老登捧上天,董璇把弟弟狠狠宠。
现实中,很多人也把夫妻过成了母子,这绝不仅仅是个人性格那么简单,背后更是有历史、经济、社会结构这些系统性根源。
现代婚姻是父权制和现代爱情的嫁接,男性还遵循老一套思维,但女性已经向前。
传统婚姻的本质是经济和政治联盟,核心是父权制。
在这种制度下,只有男性可以对外获取资源,女性只能依附于男人存在,所以她的价值就是生育和家务劳动。
只有通过提供这些“服务”,才能换取男性的经济庇护和生存保障,她必须包容一切。
而男性因为提供了资源,自然也会认为家庭是他的休息港湾,他理应被服务。
但是在女性经济独立之后,她们也是资源的提供者,婚姻也就不再是生存必需,我们开始强调婚姻的平等关系。
现代的观念和古老的制度是不适配的,尤其是男性的思维方式还和以前一样,认为自己应该享受女性带来的家庭红利。
女性既要服务者角色,是母亲、保姆,又要扮演伴侣角色,提供情绪价值,这种错配是一切的起点。
但是走进婚姻的又不会轻易离婚,所以能忍的就继续忍,最后被生活磨成了这样。
同时,这种模式能持续,也是因为它诡异地满足了所有参与方的潜在需求。
对于女性来讲,在一个存在性别天花板的社会里,许多女性的价值感来源是受限的。
当她在公共领域获得价值感的途径比男性窄时,“被需要”就成为了一种非常可靠且强大的价值感来源。
通过照顾一个“需要被照顾”的伴侣,女性把自己置于一个关系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位置上——
他没有我就不行。
就像董璇和张维伊,他戳中董璇的一个点就是,他让董璇觉得,他需要她。
张维伊对董璇说,“姐姐的世界里有很多人,但我的世界里只有你”。
正常人谁听了不压力山大?但董璇非但不觉得可怕,还很受用。
这是一种深刻的安全感和权力感,虽然是以自我牺牲为代价的。
对于男性而言,他们的价值感是通过外在成就实现的。
这种不需要付出对等的努力就可以在家里持续享受“伴侣”和“母亲”的双重服务,何乐而不为?
社会更是支持这种事,它为女性写的社会脚本就是关爱者。
女人的价值在于她有多“好”,而“好”的标准就是她能否体贴、照顾他人,甚至付出和牺牲都是一种美德。
这相当于给枷锁镀了金,让女性难以意识到这是不公,甚至主动追求这种“荣誉”。
对于某些个体来说,这也是形成亲密关系的心理动力。
通过把老公当成自己的好大儿,她可以回避面对自身的恐惧,比如过去经历、值不值得被爱。
照顾他人,比经营一段需要暴露脆弱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更容易。
而男性也愿意把婚姻当成重返童年的通道,不用承担成人责任,不用暴露自己的无能,做一个“专注事业”的大男孩。
尴尬的独立女性
每一次,亲密关系综艺都会引发网友大讨论。
前有杨子爹味贬低黄圣依,当着她的面说她“没文化”,丝毫不在乎她的感受。
杜淳夫妇丧偶式婚姻,老婆怀孕,杜淳还在彻夜唱K,密码还是前任生日。
后有董璇对张维伊“姐妈一体”,为了男方,各种屈就伏低,还准备高龄生娃。
万千惠让三宝在家养老,心脏不舒服也不愿打扰三宝睡眠。
观众频频窒息,无法理解这两个人为什么非得在一起。
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谁也没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
这种不解,本质上是性别角色转型所带来的。
明星们,或者说很多结了婚的人,摆脱不了旧社会逻辑。
核心是角色分工、责任捆绑和稳定至上。
它不要求个人成长和情绪沟通,而是强调扮演好丈夫/妻子的角色,维持一个“完整”的家比个人的幸福感更重要。
但网友拿的是最新脚本,核心是平等、尊重、个人成长和情绪价值。
他们推崇的是“伙伴式婚姻”,强调双方是独立的个体,要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因此,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一方要无限容忍、牺牲自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另一方可以这么理所当然。
就像万千惠和三宝。
在旧脚本里,嫁一个大自己25岁的丈夫肯定是图点啥,所以万千惠拼命要证明自己不是图钱,根本不要三宝承担家庭责任。
但是在新脚本里,夫妻双方要互相提供价值,万千惠的倒贴行为让观众难以理解。
审判的背后也是观众的自我投射。
综艺里展示的关系模式正是他们恐惧陷入的境地,激烈的批评就是一种预先排毒,通过公开批判来划清界限,避免自己未来重蹈覆辙。
这也是一种自我确认,通过批评确认自己观念的先进性,而且因为是在网上,还能获得群体性的身份认同。
综艺里的这些亲密关系有多少演的成分我们并不知道,但可以明确的是,每一次的讨论都能促进共识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