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终极形态的猜想
【本文由“不得不然”推荐,来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298期:从“十四五”到“十五五”》评论区,标题为不得不然添加】
我对充裕经济学的一点构想
充裕经济学的核心前提是:在科技进步(如AI、自动化、可再生能源)的支撑下,社会有能力以极低的成本满足所有成员的基本物质需求。
经济目标从追求利润无限增长和唯GDP转向追求全民福祉最大化。
从竞争性分配稀缺资源,转向公平分配技术红利,具体表现为更短的工作周、更高的社会保障、更普惠的公共服务。
人的价值不再仅仅通过“职业分工及劳动”来定义,而是通过其创造性活动、社区参与、家庭关怀等多元方式来体现。
政策未来趋势包括缩短法定工时、实施全民基本收入、对资本和技术课征“自动化税”以充实社会福利基金、公共服务领域与艺术业,以吸纳就业并提升生活质量。
充裕的图景不会自动实现。技术只提供了“可能”,而将其变为“现实”,还要依赖法治辩证和语言精准。
发挥法治辩证的作用,旧的制度是为管理稀缺而设计的。现在需要一场伟大的制度创新。比如,如何从法律上定义和保障“自由时间”的权利?如何设计税法,让技术红利得以再分配而非高度集中?如何像卓玛放羊一样“视野无漏”,为不同位置的群体设计利益平衡的新规则?如何预见并防止科技力量与资本结合形成新的“数字利维坦”或技术寡头?如何通过辩证的反思,构建新的权力制衡体系,确保科技向善?如何对科技带来的新风险(如数据隐私、算法歧视、安全失控)进行前瞻性的立法和监管?
发挥语言精准的作用,精准地使用语言,将“AI导致失业”的叙事,转变为“AI为我们赢得了更多自由时间”的叙事。语言的精准是凝聚社会共识、进行有效公共讨论的基础。用精准语言定义“数据所有权”、“算法解释权”、“数字人格权”等新型权利,关乎每个人在数字时代的尊严与自由。如何防止模糊和煽动性的语言沦为操纵公众的工具?如何让语言的精准成为抵御假消息和误导并实现理性对话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