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画面曝光!数千条鲶鱼集体向上攀爬瀑布,它们是在干什么?
图源Rony Suzuki|快来查看本期科学新闻吧~
【科学新闻】
🐠小鱼才不是头脑简单,它们也会追求快乐
我们对鱼的印象通常是“鱼只有3秒记忆”“鱼的思维非常简单”。
但是之前很多研究发现,一些鱼其实很聪明,它们拥有记忆,有些鱼还会在海底种植自己的小菜园。
很多哺乳动物,比如猫和狗,拥有丰富的情感。科学家想知道小鱼是否也有这些复杂的心理状态,它们能不能体会到快乐,甚至主动寻找快乐。
裂唇鱼(Labroides dimidiatus)又叫清洁鱼、飘飘,它们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几种清洁鱼之一,以其他鱼类皮肤上的寄生虫和死亡组织为食。在野外,各种各样的鱼都会在飘飘的“清洁站”停留一会儿,清理干净后再离开。
正在给一位“客户”清洁皮肤的飘飘(上面的小鱼)(图片来源:Susan Prior - wikimedia commons)
扬旛蝴蝶鱼(Chaetodon auriga)正是飘飘的“客户”之一。一直以来,飘飘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客户”为飘飘带来食物,清洁鱼给“客户”提供皮肤护理。
然而,科学家认为扬旛蝴蝶鱼去“清洁站”,也许并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健康,还有出于愉悦心情的目的。因为在实验室环境下,它们本身就不含寄生虫,也就不需要清洁。
葡萄牙波尔图大学的行为生理学家Marta Soraes曾经研究过另一种珊瑚鱼,发现它们在接受清洁的过程中,压力激素的水平会下降,于是推测飘飘的清洁会让其他小鱼产生某种愉悦的感觉。为了找到答案,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他们发现蝴蝶鱼更喜欢待在曾经接受过飘飘服务的“清洁站”,说明蝴蝶鱼对这里有记忆,而且“还想再来一次”。
一只扬旛蝴蝶鱼。(图片来源:Bernard E. Picton - wikimedia commons)
科学家在以前的研究中发现,鱼类有一套类似人类的调节疼痛和愉悦感的系统。当他们刺激这个系统,使其增强活性时,蝴蝶鱼花了更多时间待在“清洁站”。而当他们抑制系统活性时,蝴蝶鱼对“清洁站”失去了兴趣。
结论表明,鱼能够体验到某种快乐,而且会非常努力地想办法再次获得这种快乐。
尽管一些学者认为衡量动物的快乐本身就非常困难,你很难说这是不是小鱼获得快乐的表现,但是研究作者表示,这至少可以证明鱼类拥有丰富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至少部分受到情感的控制。
✈9·11事件24年后,他终于找到了当年在飞机上的母亲遗体
2001年9月11日上午8点46分,美国航空11号班机在恐怖分子的劫持下撞向世贸中心北塔。17分钟后,联合航空175号班机撞向世贸中心南塔。事发时,正在城外拜访客户的保罗可以望见市中心的滚滚浓烟,却不知自己的母亲就在11号班机上。
事后,保罗和家人向警方提供了含有母亲DNA的物品,用来辨认和比对她的遗体。当时,尸检专家告诉保罗,考虑到撞击的严重性以及发生的火情,估计很难从现场遗体中提取到可用DNA进行比对,所以他们最好降低期待。
(图片来源:Wikipedia by Robert Levine)
2025年8月,9·11事件发生24年后,保罗接到纽约首席法医办公室的电话,得知母亲的(部分)遗体终于被找到了。和保罗母亲一起被确认身份的,还有另外两名遇难者,这使确认身份的遇难者数量增至1653名——仍有1100人的身份未被确认。
实际上,惨剧发生后,确认遇难者身份的努力从未停止。起初,法医主要从指纹、皮肤、随身物品等常规位置提取DNA,但随着时间流逝,骨头成为了他们的唯一提取对象。不过,由于骨头太硬还被高温破坏过,常规提取方法常常失败。
于是,他们引入了另一种方法,先用一种化学溶液溶解骨骼,然后再让混合液体流过一个“过滤装置”,把DNA分离出来。这种方法确实帮法医团队新识别出一批遇难者的身份,但问题又来了。那时的检测技术需要较长的DNA片段,但还有很多遗骸中的DNA经过高温和时间的洗礼,早已变得支离破碎,无法扩增。不过好在,miniSTR技术的出现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就这样,随着确认出身份的遇难者越来越多,剩余遇难者的辨认难度变得越来越大。此后20年中,每当有新技术问世,法医团队就会对储藏室中的遗骸再进行一遍检测。
保罗的母亲Barbara Keating和另外两位被辨认出身份的遇难者(图片来源:CBS)
某种程度上说,辨认工作迫使法医团队研发、寻求新技术,新技术同样反过来反哺辨认工作,两者意外起到了互相推动的作用。
如今,保罗的年纪已经快赶上母亲去世时的年纪,收到遗骸后,他既感动又震惊:“已经过去24年了,他们居然还在为我们‘加班’,这是最让我震撼的地方。”他说道。“我想在成功确认出所有遇难者的身份前,他们大概都不会停止。”
【大开眼界】
🧗罕见画面曝光!
数千条鲶鱼集体向上攀爬瀑布,它们是在干什么?
2024年11月,巴西南马托格罗索州的环境宪兵队巡逻时,在阿基达瓦纳河瀑布后方4米高的湿滑岩石上发现了一奇观——成千上万条橘黑相间的小鱼紧贴着岩面,一点点向上攀爬。
科学家确定,这是一种学名为Rhyacoglanis paranensis的鲶鱼,俗名叫大黄蜂鲶。它们非常稀有,平时生活在湍急的河流中,研究它们非常困难,再加上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渔业至关重要的大型鱼类上,所以人们对其生物学和行为学知之甚少。
而在此次观察中,科学家发现鲶鱼的集体攀岩活动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在炎热的午后,鲶鱼会躲在岩石下和阴凉处避暑;傍晚太阳下山时,它们才开始攀爬。科学家还研究了鲶鱼的攀爬方式,它们会张开成对的鳍,靠身体的扭动和甩尾来向上爬。并且,大黄蜂鲶的攀爬不局限于岩面,任何湿润且有水膜的表面都可以用来攀爬,比如研究者留在附近的塑料桶,或者其他同伴身上。
那么这些鲶鱼为什么要爬瀑布呢?科学家目前尚无定论,但他们发现爬瀑布的鱼群中雌性和雄性都有,且大多已经性成熟;爬瀑布的时间又恰逢雨季,与同河段其他鱼类的繁殖季差不多。由此推测,这些鲶鱼是为了繁殖逆流而上,只为爬到上游更平缓的水域产卵。
撰文 Ziv,刘六七,阿娴
参考资料:
快乐小鱼
[1]https://www.npr.org/2025/08/25/nx-s1-5508851/fish-pleasure-pain-cleaning
[2]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abs/10.1098/rspb.2025.1532
9·11:
[1]https://www.wired.com/2005/12/tech-may-id-more-911-victims/
[2]https://www.nytimes.com/2025/08/07/nyregion/sept-11-victims-remains-identified.html
鲶鱼攀岩:
[1]https://www.livescience.com/animals/fish/thousands-of-bumblebee-catfish-captured-climbing-waterfall-in-never-before-seen-footage
[2]https://phys.org/news/2025-08-world-rare-catfish-species-climb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