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君:“蜘蛛网行动”与乌代德突袭,倒逼美军基地防御变革
“蜘蛛网行动”与乌代德突袭,倒逼美军基地防御变革
徐秉君
来源:中国航空报 第4077期 20250826
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的雷达罩内。
一帧定格了无人机爆炸的瞬间,摧毁了一架在乌克兰“蜘蛛网”行动中被击中的俄罗斯图-95轰炸机。乌克兰的突然袭击释放了携带爆炸物的小型无人机,摧毁了俄罗斯多地数十架没有防护的飞机。
在日本三泽空军基地的一次演习中,美陆军第一防空团的士兵将一枚训练用SM3导弹吊起。
今年6月1日,乌克兰发起的“蜘蛛网行动”以数十架小型无人机对俄罗斯空军基地发动突袭,摧毁了多架停放在露天跑道的图-95、图-22M3轰炸机。这一行动不仅暴露了传统军事基地对低成本无人机的防御脆弱性,更迫使美国重新审视其全球军事设施的安全范式。美国国防部长彼得·赫格塞斯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言:“装有小型炸弹的商用无人机已成为现代战场的新威胁,我们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紧接着,五角大楼告诉媒体,6月23日,一枚弹道导弹击中了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其余导弹被美国和卡塔尔的防空系统拦截,这是对几天前美国轰炸伊朗导弹基地的回应的一部分,该导弹摧毁了基地的一个雷达罩。这一事件进一步印证了威胁的紧迫性。尽管美军部署了“爱国者”导弹系统,但仍有一枚导弹突破防御,摧毁了价值1500万美元的通信雷达罩。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丹·凯恩事后承认:“44名士兵用两个‘爱国者’导弹连保卫整个基地,这暴露了防御资源的严重不足。”
这两起事件共同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美国空军基地正面临来自无人机蜂群与远程导弹的双重夹击。如何在预算有限、军种权责交叉的背景下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成为美军亟待破解的战略难题。
无人机与导弹:美军基地面临的新威胁矩阵
乌克兰“蜘蛛网行动”与伊朗袭击乌代德基地的战例,不仅暴露了美军基地防御的漏洞,更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传统防御体系与新兴技术威胁之间的代际差。当俄罗斯图-95轰炸机在无人机爆炸声中起火,当伊朗导弹突破“爱国者”防线摧毁雷达罩,美军意识到:单纯依赖“以弹反弹”的被动模式已难以为继。正如米切尔研究所报告所强调:“现代军事基地需要的不是更厚的‘装甲’,而是更智能的‘神经中枢’与更灵活的‘防御生态’。”
从这两起战例来看,美军基地的防御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乌克兰和伊朗的袭击显示,低成本无人机与远程导弹的结合正在打破传统防御逻辑。美军基地往往依赖“爱国者”或“萨德”等高空反导系统,但这不仅难以有效应对低空、小型、数量庞大的无人机蜂群,还因导弹成本高昂而无法承受长时间饱和攻击。此外,导弹防御系统之间的协同漏洞也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随着技术扩散加速,此类威胁将持续增加,特别是导弹远程精确打击已构成“常态化威胁”。因此,美军认为,必须调整现有防御体系,从以高空反导为主导的模式转向融合多层次、分布式的主动与被动防御手段,强化基地整体韧性。
美军基地防御的短板与结构性矛盾
美军当前的防御体系仍深陷“高价值资产保卫”思维定式,过度依赖“爱国者”“萨德”等高价反导系统,却忽视了对低空、低成本威胁的应对能力。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防御资源高度集中于少数关键节点,无法有效覆盖广阔基地的各个角落。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主动防御权责交叉。根据现行体制,陆军负责基地防空,但其资源分配优先保障地面部队。例如,“爱国者”导弹单枚成本380万美元,“萨德”高达840万美元,陆军倾向于将其部署在前线而非后方基地。空军则抱怨对防御系统的“使用权”不足——无法自主决定“爱国者”或“萨德”的部署时机与地点。这种矛盾在太平洋地区尤为突出。
其次,被动防御能力建设不足。美军基地普遍存在抗毁设施覆盖率低、伪装手段落后等问题。以乌代德基地为例,仅有30%的关键设施配备加固掩体,而大部分油料库、弹药库甚至露天存放。又如美太平洋空军曾提议耗资18亿美元在关岛建造加固机库,以保护B-2和F-22,但因资金短缺搁置。尤其是跑道修复能力同样堪忧。尽管美空军自2021年推进“远程机场修复计划”,要求16人小组在24~36小时内修复18个弹坑,但实际演练中暴露了设备运输缓慢、人员训练不足等问题。在一份报告中显示:“弹坑跑道可使基地彻底瘫痪,而我们的修复效率远未达标。”前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曾警告:“若基地易受攻击,F-22、F-35将永远无法起飞。”
最后,技术应对滞后。面对无人机与低成本导弹威胁的快速演变,美军在技术应对上的反应明显滞后。美军现有武器陷入“高成本对低成本”的困境。用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导弹拦截数千美元的无人机,不仅经济上不可持续,更会迅速耗尽弹药库存。红海冲突中,美军为拦截伊朗廉价巡航导弹,不得不动用“标准-6”导弹,单枚成本超400万美元,成本失衡效费比极低。
对特朗普“金穹”计划的影响与战略调整
特朗普提出的“金穹”计划(Golden Dome)原本聚焦于构建针对弹道导弹的一体化防空网络,但乌克兰与中东的实战案例迫使美军重新定义其防御范围。雷多斯公司CEO汤姆·贝尔指出:“‘金穹’不能仅关注巡航导弹和高超声速武器,必须纳入对无人机的分层防御,尤其是本土基地的近程防护。”这种调整意味着防御系统需要更灵活的指挥架构与更广泛的传感器网络。
一是防御重心下沉:从“远程拦截”到“末端防御”。传统“金穹”依赖远程雷达和高空拦截系统,而无人机的低空渗透特性要求美军强化末端防御。为此,美军开始进行调整,并加速部署“分层防御”体系,将防御节点从高空延伸至低空、从基地外围收缩至核心区域。例如,在阿拉斯加与关岛的试点基地,军方加装毫米波雷达和光电传感器,用以捕捉低空慢速目标,同时部署“郊狼”反无人机系统,提供“最后一公里”的硬杀伤能力。此外,为提升防御反应速度,美军尝试将“金穹”的指挥链下放至基地级别,让区域指挥官拥有更多实时决策权。这一调整虽提升了灵活性,却也对人员训练与系统互联提出更高要求。
二是技术整合加速:从“单一防御”到“多层协同”。美军意识到单一武器系统难以应对复杂威胁,开始推动多系统协同作战。例如,将“爱国者”系统与“铁穹”技术融合,实现对巡航导弹与无人机的分级拦截。同时,美陆军正在推进“综合战斗指挥系统”(IBCS)的现代化,旨在整合各军种传感器与武器平台。例如,乌代德基地遇袭后,美军意识到现有雷达存在“盲区”,计划将海军舰艇雷达接入陆军防空网络,形成跨域预警。IBCS项目负责人称:“这是历史上最显著的防空现代化,将实现‘一个传感器发现、所有武器可拦截’。”
三是成本控制优先:从“高成本应对”到“效费平衡”。美军正探索使用定向能武器、电子战系统等低成本手段,并计划在2026年前部署类似定向能武器,以降低拦截成本。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测试一款高功率微波武器,可在数秒内使多架无人机瘫痪。相比传统导弹,这种系统每次发射成本仅数百美元。此外,美军还在推进“智能弹药”研发,使其能同时打击多个目标,提高拦截效率。如“标准-6”导弹已升级软件,具备识别与打击小型无人机群的能力。美军高层强调,未来防空系统必须兼顾技术先进性与作战经济性,否则将陷入“用昂贵盾牌防御廉价矛”的陷阱。
美军基地防御的多维度解决方案
针对空军基地面临的多样化威胁,美军正探索多维度防御策略。
首先是技术创新应用。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威胁并优化防御布局。具体而言主要是优先部署更多灵活的传感器网络、中低空拦截系统以及定向能武器,同时加强对无人机蜂群的电子干扰和反制能力。美军高层意识到,面对复杂威胁,防御不再只是单一系统的责任,而是需要构建从高空到地面、从物理防护到电子对抗的全域防御体系。美军计划在部分基地试点部署激光武器系统,用以应对小型无人机与巡航导弹的饱和攻击,并通过人工智能提升预警和决策效率。这种整合性防御思路不仅降低作战成本,还能提高应对多样化威胁的适应能力,从而确保美军在全球范围内的前沿部署基地更具生存力和战斗力。
其次是战术调整。推行分散部署与“弹性基地”概念,将关键设施分散至多个小型基地,降低单点被毁风险。同时,强化基地间的快速支援与联动机制,确保在部分设施受损时,整体作战能力不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美军正将部分战机从大型基地转移至小型机场或民用机场,以降低被集中打击的风险。例如,太平洋空军在关岛周边改造了12个简易机场,配备模块化燃料储存和移动指挥中心。同时,“快速猛禽”计划(Rapid Raptor)将F-22与C-17后勤机配对,实现24小时内全球部署。
再就是军种协同优化。重点是建立“联合防空作战”机制。今年4月,美军成立“联合基地防御司令部”,统一协调陆、海、空、太空军的防御资源。具体措施包括:空军负责远程预警卫星和战略拦截(如“萨德”);陆军承担基地周边短程防空(M-SHORAD、激光武器);海军提供舰艇雷达数据,填补陆基雷达盲区;太空军强化卫星抗干扰能力,确保通信与导航不中断。
通过这种跨军种协同,美军不仅可以提升防御效率,还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确保在面对多维度威胁时,各军种能够迅速响应、互补短板,形成一个全新的防御网络。
防御体系重构的挑战与未来
乌克兰“蜘蛛网行动”和伊朗导弹袭击犹如两面镜子,照见了美军基地防御的深层漏洞。从被动防御的“欠账”到主动防御的“权责博弈”,从技术应对的“成本失衡”到战略规划的“认知滞后”,美军正面临一场系统性重构的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美军采取持续优化防御策略,强化跨域协同,确保技术革新与战术调整同步推进。这场重构不仅需技术创新,更需战略思维转变,打破军种壁垒,才能实现信息共享与指挥一体化。
然而,重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美军在推动各军种深度协同时,面临指挥权限不清、通信标准不统一等结构性难题。此外,面对预算紧缩与军费分配争议,如何在多方利益间取得平衡,也成为决策层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与联合演练的频繁开展,美军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更灵活、更具韧性的新型防御体系,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这一转型过程虽充满挑战,却也为美军提供了重塑未来作战模式的契机。其关键是平衡三大目标:其一,将“金穹”计划升级为覆盖无人机、导弹、网络攻击的全域防御体系;其二,通过技术创新与商用化降低防御成本,避免“财政不可持续”陷阱;其三,打破军种壁垒,建立真正的联合指挥机制。
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美军基地防御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其在太平洋和欧洲的战略主动权。这场始于乌克兰战场的防御变革,正推动美军走向“更智能、更弹性、更经济”的防御范式——而其成效,将在未来十年的军事冲突中接受终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