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之变!少了一些野蛮生长的激情,少了一些边界扩张的冲动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关键时刻,阿里巴巴最新季度财报及其近期一系列战略调整,揭示了中国电商巨头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转型。
阿里巴巴2024年6月底季度业绩显示,收入同比增长2%至2476.52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虽减少18%至335.1亿元,却大幅优于外卖大战对手美团和京东,这一结果背后反映的是阿里战略重心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重大转变。
外卖大战:不以亏损换增长的理性竞争
近期中国外卖市场烽烟再起,京东加入外卖市场并发起激烈价格战,给电商巨头造成超出预期的损害。数据显示,京东季度利润减半,美团第二季业绩剧减九成,并警告将出现大幅亏损,导致三家公司股票市值总计蒸发270亿美元。
在这场混战中,阿里巴巴的表现显得格外理性。公司并未单独披露外卖业务数据,但包含外卖业务的“即时零售业务”收入为147.8亿元,同比增长12%,主要得益于4月底推出的“淘宝闪购”所带来的订单量增长。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大规模补贴战,阿里采取了一种更为精细化的运营策略。
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电话会议中的表态尤为值得关注:“不能抛开规模谈效率”。这一表述背后是阿里对外卖业务的全新理解——不孤立看待外卖业务,而是考量其对整个电商业务短期、中期、长期的整体增量收益。这种思路避免了陷入互联网企业常见的“为规模而规模”的陷阱。
组织变革:从“1+6+N”到四大业务板块的战略聚焦
阿里巴巴近期的业务架构调整同样引人注目。公司业务已从原有的“1+6+N”结构收缩为四大业务类别: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以及所有其他业务。这一变化标志着阿里巴巴战略思路的根本转变。
具体来看,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中的电商板块包含淘宝、天猫、闲鱼、飞猪旅行;即时零售板块包括淘宝闪购、饿了么;批发板块为1688业务。这种整合创造了明显的协同效应——淘宝上线的全新大会员体系,打通饿了么、飞猪等阿里系资源,覆盖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无缝的体验。
这次结构调整实际上是对2023年3月启动的“1+6+N”组织变革的修正。当时的改革旨在让各业务线更加灵活自主,但实际操作中发现过度分散可能削弱集团整体优势。现在的调整重新聚焦核心业务,剥离非核心资产(如高鑫零售、银泰百货),体现了管理层对市场环境的敏锐判断。
技术驱动:AI成为所有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今年5月的“5·10阿里日”上明确表示,阿里未来三至五年的核心战略方向就是“电商”与“云+AI”,并强调AI技术将成为所有业务的核心驱动力。这一表态为阿里巴巴的转型指明了技术方向。
阿里正处在从“互联网公司”向“AI驱动科技公司”转型的关键阶段。AI技术不仅能够优化现有电商业务的推荐算法、物流规划和库存管理,还能为云智能业务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淘宝闪购能够在四个月内从零做到1.2亿单且保证优异用户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饿了么多年积累的基础能力和AI技术支持。
蔡崇信特别提到了阿里巴巴旗下的多个创新业务,包括闲鱼、夸克、高德、钉钉和1688,强调这些业务将通过AI技术实现新的增长。这种全面AI化的战略取向,使阿里巴巴不再局限于电商平台的定位,而是向技术驱动型公司转型。
战略洞见:收缩是为了更精准的出击
阿里巴巴的战略调整反映了一种更为成熟的企业发展思路。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这次调整是阿里“收縮战线,集中资源布局优势业务”的表现。过去十年,阿里业务不停往外扩张膨胀,希望在每个领域都能成为头部,但成果有限。此次调整是阿里在收縮战线,集中兵力,聚焦核心。
这种战略聚焦在当下环境中显得尤为明智。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粗放式扩张不再有效,精细化运营和技术创新成为关键。阿里巴巴将资源集中在最具优势的电商和云计算领域,同时通过AI技术赋能所有业务,符合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未来展望,协同效应与技术突破的双轮驱动。展望未来,阿里巴巴的发展将依赖于两股力量:一是业务整合带来的协同效应,二是AI技术带来的创新突破。
在协同效应方面,“淘宝闪购”已经展示了不同业务板块结合的潜力。管理层预计未来3年“淘宝闪购”和即时零售会为平台带来1万亿元的新增成交。集团计划积极引入“天猫”品牌线下门店加入“淘宝闪购”,实现“天猫”品牌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预计未来会有百万家品牌线下门店注入“淘宝闪购”,为品牌商带来新的生意增长,也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
在技术突破方面,阿里巴巴将AI定位为所有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战略选择将决定公司长期竞争力。AI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现有业务的效率和用户体验,还可能创造全新的业务模式和增长点。
阿里巴巴的战略转型对中国互联网行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它表明,在行业成熟期,企业需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质量,从业务多元化转向核心能力强化,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技术创新驱动。这条路径虽然可能意味着短期增长的放缓,却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资本市场,阿里巴巴的这一转型已经获得初步认可——尽管季绩稍逊市场预期,但其美股ADR却暴涨12.9%。这表明投资者对阿里战略调整的认可,也反映出市场对理性竞争、精细化运营和技术驱动型公司的偏好正在增强。
《一波说》认为:阿里巴巴之变,或许正是中国互联网行业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少了一些野蛮生长的激情,多了一份理性成熟的思考;少了一些边界扩张的冲动,多了一份核心能力的深耕。这条路或许不如过去精彩纷呈,却可能更加持久稳健。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