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半费用砸营销!丸美生物的“增收不增利”困局,藏着美妆行业大危机
在2025年上半年的美妆行业战场上,丸美生物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营收同比增长30.83%,线上渠道占比近九成。然而,这份光鲜背后却暗藏危机——净利润仅增长5.21%,利润增速不足营收的六分之一。这一现象并非孤例,而是折射出整个行业在流量红利消退后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当"烧钱换增长"成为常态,企业该如何在规模扩张与利润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年上半年,中国化妆品类零售总额增速继续跑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行业景气度持续承压。在此背景下,丸美生物的线上渠道表现堪称亮眼:实现营业收入15.71亿元,占比高达88.87%,同比增长37.85%。这一数据背后,是丸美品牌和PL恋火双品牌的协同发力,尤其是PL恋火在底妆赛道凭借"蹭不掉"系列和明星代言迅速起量,618期间GMV突破3.5亿元。
然而,线上增长的光鲜难掩线下渠道的颓势。同期线下渠道营收仅1.97亿元,占比11.13%,同比下降7.07%。传统渠道的式微不仅源于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迁,更与代理商模式在行业下行周期中暴露的窜货、破价等问题密切相关。丸美生物虽通过新品迭代、场景体验营销等方式积极应对,但线下市场的颓势仍难以逆转。
尽管营收实现快速增长,但丸美生物的净利润增速却严重滞后。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9.99亿元,同比增长39.31%,销售费用率攀升至56.5%,显著高于水羊股份(43%)、上海家化(49%)等同行。这一数据背后,是线上流量成本的持续高涨——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的广告费用同比上涨20%,KOL合作、内容制作等费用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丸美生物的"烧钱换增长"模式暴露出品牌力的不足。一个健康的品牌增长应来自用户复购与口碑扩散,而非持续的流量灌入。相比之下,珀莱雅通过"早C晚A"等大单品策略实现28.8%的净利润增长,销售费用率仅为45%,显示出更强的品牌溢价能力。
丸美生物在研发上并非毫无动作:上半年新增申请专利2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重组胶原蛋白研发取得进展并获IFSCC技术创新奖。然而,这些投入尚未转化为市场爆款。2025年一季度,其眼部类产品平均售价同比增长54.57%,但这更多依赖高价眼霜升级款放量与低价眼膜收缩,而非技术壁垒带来的溢价。
行业数据显示,已有1.6万个美妆品牌推出含重组胶原蛋白的产品,丸美生物若不能在技术转化上取得突破,恐将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与此同时,其"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也受到市场质疑——2024年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22倍,这一比例在行业内处于较高水平。
资本市场看重的不仅是增速,更是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丸美生物的案例表明,在美妆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烧钱换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未来,企业需在规模扩张与利润健康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力构建穿越周期。对于丸美而言,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增长模型,在行业洗牌中寻找破局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