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原院长开公司:希望成为风口上的“猪”

  近期,知名心外科医生陶凉成为了一名创业者,他将目光放在了具有国际原创价值的“AI 人工心脏”项目上,希望攻克严重心衰、心源性休克等疾病,解决临床痛点。

  撰文 | 文   慧

  责编丨汪   航

  今年5月,知名心外科专家陶凉,有了一个新身份——创业者。

  由他建立的初创公司心径医疗,瞄准全球首创项目“AI 人工心脏”,于今年7月拿到了来自光谷知投的投资。据悉,这也是光谷知投成立后的首笔投资。

  在医疗领域,陶凉久负盛名。他是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原院长,从事心脏外科临床工作30多年,曾获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金刀奖”,手术量和效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赞誉。

  对于创业,陶凉思索已久。他告诉医学界,“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但将成果转化成了产品,会有千千万万的医生和病人因此受益。”

  虽然创业、转化这条路不好走,但陶凉表示,自己对产品非常有自信,因为“AI 人工心脏”抓住了临床痛点,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此之前,他已带领团队完成20余项国内领先的原创成果,并实现医工交叉融合。

  “做就做全世界独一份的。”陶凉说。

500

  做了10000多例心脏手术

  199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心胸外科学会原主任委员、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原院长朱晓东教授从北京来到武汉,创建了我国首家民营心脏病专科医院——亚洲心脏病医院(以下简称亚心医院)。

  同年,37岁的陶凉加入亚心医院,担任心外科主任。当时,湖北地区心外科年手术量不足1000例,基本不能开展复杂、高难度的心脏病手术。

  业内普遍认为,民营医院存在先天性的信任劣势,然而,成立仅4年后,亚心医院心外科年手术量便跃居全国前三名,至今仍维持着领先地位。湖北省约45%的心外科手术都在亚心医院完成。

  截至2025年2月,陶凉带领的心外科团队累计完成了各类心脏手术99500余例,而他个人主持完成的手术就有10000多例。

500

  陶凉教授当选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心脏外科领域新晋会员,目前来自中国的胸心外科专家只有20余名。

  “精益求精守护好每一颗心”是亚心医院的Slogan(口号)。在陶凉看来,外科医生的精益求精还体现在不断创新,“花最小的代价,用最安全的方式,得到最有效的结果。”

  主动脉瓣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心功能受损,患者一旦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症状而不进行有效控制,往往在2~3年内就可能走向死亡。严重的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还极易发生猝死。

  手术是严重主动脉瓣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十几年前,传统的置换手术主要为机械瓣置换,绝大部分换瓣患者需要进行终身抗凝治疗。

  2008年,陶凉在全国率先开展“牛心包主动脉瓣叶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手术”的课题研究并进行临床应用。在此基础上,陶凉独创了“微创牛心包主动脉瓣成形手术”,该项技术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先后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牛心包瓣膜成形手术可保留和维持患者自身的瓣膜结构,更符合正常生理,而且术后不需要服用抗凝药物,让患者免受终身抗凝之苦,也减轻了经济负担。”陶凉介绍。

500

  陶凉(中)带领团队手术中

  改良commando(双瓣环扩大)手术是陶凉研发的另一项新技术。commando手术是用于处理复杂心脏病变的复合外科技术,是心外科领域的极高难度术式。陶凉所创的改良手术可更好地显露及止血,简化手术步骤、风险下降。

  对亚洲人,尤其是体形较小的女性患者来说,小主动脉瓣环、小二尖瓣瓣环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这类患者常规瓣膜置换手术往往只能植入小型号的人工瓣膜,术后容易出现瓣膜-病人不匹配,导致卡瓣、血栓形成、血管翳形成、心功能受损等。

  陶凉改良的双瓣环扩大技术,通过精准解剖重建,最大效率利用自身瓣口,让大尺寸的人工瓣膜植入成为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远期预后,提升生活质量。

  “双瓣环扩大手术可以说是揭开了换瓣手术的天花板,可以置换任何型号瓣膜,尤其是二次手术患者。”陶凉说。

  这一技术也被称为“陶氏手术”,从武汉推广至了全国多个心脏中心。2010年,被誉为中国心外科领域的“奥斯卡”——第四届“金刀奖”授予了陶凉。2025年8月,“陶氏手术”又获得了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最高奖项:领航技术。

500

  离体动物实验,培训衬裙双瓣环扩大手术(陶氏手术)

  成果转化,前路漫漫

  手术台上的深耕细作,让陶凉逐渐发现,许多临床痛点需要的不单单是某一位医生刀尖上的精准。如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救治就是一个其中难题。

  A型主动脉夹层极为凶险,在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发病48小时病死率高达50%,发病1周病死率超过70%。

  其标准手术方式是植入四分叉人工血管和支架血管,来替换病变主动脉,但这一手术极具难度,对手术医生、麻醉、体外循环及重症监护团队的要求都非常高,仅有少数心脏中心具备救治能力。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仅有10%的患者得到及时手术机会。

  而且,这一手术的关键部分——“切除病变的大血管,置换人工血管”需要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即建立体外循环后,将患者体温降低至20℃-25℃,停止体外循环。

  此时,患者全身各脏器处于无血液供应状态,主刀医生必须利用这段时间,争分夺秒完成人工血管的对接、缝合,然后再恢复体外循环。

  “这一环节平均需要20多分钟,少数技术特别娴熟的医生能做到10分钟以内。”陶凉解释,深低温停循环的时间长短会直接影响预后,时间越长,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越高。

  如何让更多医生有救治能力?有没有办法让深低温停循环的时间更短?2015年,陶凉提出了“一体化人工大血管”,将四分支人工血管和覆膜支架连接处设计成一体化、免缝合。

500

  陶凉介绍,“直接放进去就可以了,不用对接缝合,可大大缩短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也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可以让更多医院能独立开展手术,减少患者因长途转运无法及时治疗而导致死亡的风险。”

  但从科研成果到产品呈现,陶凉这条路走了10年还没有完全成功。

  “在产业链里,医生擅长的只有头尾两端,最开始的从临床痛点里发现解决方案,和最后的临床应用和验证。”陶凉说,“而一款成熟的产品,从手把样机到动物实验到临床试验到申请上市再到批量生产,需要的环节、知识和费用都太多了。”

  以“一体化人工大血管”的动物实验来说,当时武汉没有合适的可溯源动物实验中心,陶凉只能频繁带着团队十多个人、十几箱设备前往深圳进行动物手术。

  2024年5月,这一项目开始了临床入组。“但距离产品上市还有段路要走。”陶凉无奈地表示,“其实我是全世界第一个拿到相关产品专利的,而现在进度已经落后了。” 

  和“一体化人工大血管”一样,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转化的产品陶凉还有三个,时间最短的也有6年了。“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了,但真正应用于临床还需要时间。”陶凉说。

  成为站在创新风口的“猪”

  今年5月,陶凉成立了公司,准备自主研发。

  AI 人工心脏是其主打产品之一。“用于心脏移植、心肌炎等心衰患者的阶段性辅助”,陶凉分析了现今市面的同类用途的产品,要么辅助量不够,要么维持时间不够长。

  “我走的路和它们不同,是利用新理念进行全身供血,测试显示,这一产品每分钟可灌注7升血液,可以满足正常成年人需求,而且维持时间可长达数月。”陶凉说。

500

  AI的利用则是通过算法实时分析患者身体状态,自动调整工作模式。

  “人工心脏是辅助左心室,此时,右心室的负担会增加,因此,辅助量并非越高越好,而是需要平衡。人工智能的加入,将通过病人的反馈,帮助计算最佳的辅助量和最佳的压力控制。”陶凉说。

  心脏的跳动直接关乎生死,心脏手术的学习曲线也格外长一些。“让手术更简化一些,让更多人能掌握”是陶凉的心愿,更为简便易操作的生理性心脏起搏器是陶凉的另一方向。

  左束支起搏等生理性起搏是现今最为先进的起搏器植入技术,可以模拟心脏自然跳动,避免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导致的心室不同步收缩等问题。

  “但是左束支或希氏束的穿刺并不容易,相比右心室植入,医生需要更长的训练时间才能准确找到位置。”

  陶凉找到一个既能达到生理性起搏效果,又能快速简单找到植入点的方式——室间隔起搏。

  “起搏点位于房室结,可以做到左右心室同步起搏,避免起搏器综合征。而且,根据这一产品设计,只需要超声引导到达室间隔即可穿刺到位,不需要进导管室,经过简单培训,医生就能较快速地掌握。”

  陶凉还设想了用于急救的临时起搏的应用场景。“我将器械设计得简单点,像一把枪,只要会看心脏超声,医生扣动扳机就能‘一击即中’。足够简单就能足够普及,如果120大夫都能学会这项技术,将会有更多病人能得救。”

  以往,陶凉是作为技术合伙人和企业合作,这是一条稳定的路。而做自己的品牌,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无疑要大得多。

  他可能成功,更可能失败——目前,我国科研成果成功商业化的比例并不高,而作为医疗创新产品,花费的时间更长,数年内或都只有投入而没有回报。

  为何会选择这条更为艰难的路?

  陶凉表示,一是出于医生情怀;二是现今产业链已更为成熟,各个环节都有细化的专业团队;三是更为谨慎的投资环境,反而更有利于真正的创新得到资本的注目。

  “最重要的,是国家政策对于创新的支持,前景光明。”陶凉说,“我希望我们能做风口上的‘猪’,第一步,先要站到风口。”

  相关阅读:

  成立25年,年门诊量近38万人次,亚心医院如何成为社会办医典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