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食品现金流同比亏空50亿,预收款暴跌79%经销商不愿意囤货?

500

翻开三全食品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就像打开了一盒过期的速冻饺子,表面看还是那个“龙头企业”的包装,里头的馅儿早就变味了。

作者:贾明

编辑:郑经

500

8月25日,三全食品公布2025年半年业绩,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经营现金流从正数直接跌到负19亿,同比亏空50.74亿元。就连经销商都不愿提前打款,预收款暴跌八成,汤圆水饺卖不动了,还是对三全没信心了?

更让人揪心的是,利润里近三成靠卖资产、买理财凑数,研发钱越花越少,存货砍了六成多,这哪是速冻食品龙头该有的样子?这份财报看起来比三全食品的冷库还要冷。

500

01

营收净利双降:

主业不行,靠卖资产“填窟窿”

2025年上半年,三全食品营收35.68亿元,比去年同期少了近1亿,降幅2.66%,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13亿元,也比去年少了1800多万,降幅5.94%。虽说这年头做实体生意不容易,但作为速冻行业的老大哥,营收利润一起跌,令人诧异。

财报显示,上半年投资收益6813.81万元,比去年的3285.82万元翻了一倍还多。可仔细一看就明白,这钱没多少是靠主业赚的。其中2238.29万元是“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来的,说白了就是卖资产。3580.12万元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利息,等于拿闲钱生钱,真正和主营业务沾边的“对联营企业投资收益”才3233.61万元。

再算笔账,上半年非经常性损益足足有8907.20万元,占净利润的28.43%。这意味着三全每赚10块钱,就有近3块是靠卖资产、买理财来的,不是靠卖汤圆、水饺挣的。就像开餐馆的不琢磨怎么把菜做好,反倒靠倒卖桌椅板凳赚钱,这生意能长久吗?

更离谱的是,主营业务的成本控制也没跟上。上半年营业成本26.99亿元,虽说比去年降了0.58%,但营收降了2.66%,成本降幅比营收降幅小了2个百分点。卖的少了,成本没降多少,毛利率自然受影响。

销售费用4.37亿元,虽说比去年少花了2000多万,但架不住营收下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反而从去年的12.54%升到了12.25%,等于每卖100块钱的货,花在销售上的钱没少多少,钱没赚着,“吆喝钱”一分没省。

02

现金流“爆雷”:

从赚31亿到亏19亿,造血能力没了?

500

如果说盈利下滑是“慢性病”,那现金流由正转负就是“急重症”。2025年上半年,三全食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19.08亿元,去年同期还是正的31.66亿元,一下差了50多亿。

为什么现金流会这么惨?主要看收支两端。卖东西收到的钱少了,上半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31.78亿元,比去年少了4亿,降幅11.15%,这和营收下滑幅度差不多。可花钱的地方没少多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23.33亿元,只比去年少了1.3亿,降幅5.47%。

“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41.40亿元,也只比去年少了3亿,降幅7.16%。简单说就是,收入少收了11%,但该花的钱只少花了5%-7%,收支一失衡,现金流可不就成负数了。

更让人不放心的是“货币资金”的水分。财报里写着货币资金14.99亿元,看着不少,但其中8.64亿元是受限资金,1.72亿是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8.47亿是定期存款和利息,这些钱要么不能随便动,要么取出来得等时间。真正能随时用的“自由资金”只有6.35亿元。可同期短期借款还有4.50亿元,应付账款8.35亿元,手里能花的钱没多少,欠别人的钱倒不少,这资金链能不紧张吗?

上半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7.48亿元,看着是正的,但这钱是靠“收回投资”来的,“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27.99亿元,比“投资支付的现金”21.52亿元多了6亿多。说白了就是把之前投出去的钱收回来,不是靠新的投资赚钱,这更像是“拆东墙补西墙”,不是长久之计。

03

预收款暴跌八成:

经销商不买账,渠道信心崩了

如果说现金流是“血液”,那预收款就是企业的“未来粮仓”。经销商提前打款,说明认可你的产品,愿意备货。可三全食品上半年的预收款(合同负债)只有1.73亿元,去年同期还是8.20亿元,一下跌了78.9%,近乎“腰斩再腰斩”。

以前经销商可能一次打几百万货款,提前备货,现在可能只敢按订单拿货,生怕进多了卖不出去。为啥经销商不敢备货了?要么是三全的产品不好卖了,要么是经销商对三全没信心了。

上半年营收下滑,说明终端消费需求疲软,经销商进了货卖不动,自然不敢提前打款。更有意思的是,“应收账款”反而从去年同期的1.81亿元涨到了2.40亿元,增幅32.96%。这意味着,不仅经销商不提前打款,连货到付款都做不到了,三全得先把货赊出去,能不能收回钱还得看后续。一边是预收款暴跌,一边是应收账款暴涨,一减一增之间,渠道的信心早就没了。

再看“存货”,上半年存货4.05亿元,比年初的10.70亿元降了62.1%。很多人可能觉得存货降了是好事,说明去库存效果好。但结合营收下滑来看,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营收降了2.66%,存货却降了62%,这不是卖得好,是不敢生产了。生怕生产多了积压在仓库里,占着资金还得计提跌价。速冻食品有保质期,一旦积压,要么折价处理,要么直接报废,三全这是怕了,才不敢备货。

04

供应链紧张:

创新没了,供应商也慌了

在速冻行业,不创新就等于等死。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健康,低糖、低脂、低盐的速冻食品越来越受欢迎,还有预制菜、早餐速食这些新赛道,都需要研发投入。可三全食品上半年研发费用只有1498.85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804.69万元少了300多万,降幅16.94%。

1400多万的研发费用,对于一个年营收几十亿的企业来说,实在少得可怜。可能连一款像样的新品都研发不出来,更别说抢占新赛道了。看看同行,有的企业一年研发投入好几亿,不断推出新品,三全却在缩减研发,这不是等着被淘汰吗?

研发不行,供应链也出了问题。上半年“应付账款”8.3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3.27亿元降了37.07%。应付账款是企业欠供应商的钱,正常情况下,如果企业信用好、议价能力强,应付账款会比较稳定,甚至随采购增长而增长。可三全的应付账款大幅下降,不是提前还款了——毕竟经营现金流那么紧张,没闲钱提前还款,更可能是供应商不敢给账期了,怕三全付不起钱,要求“款到发货”。

供应商一收紧账期,三全的资金压力就更大了。以前可以先拿货后付款,现在得先付钱再拿货,本来就紧张的现金流,又多了一笔“预付款”支出。上半年“预付款项”2.78亿元,虽说比年初的4.83亿元降了42.42%,但结合应付账款下降来看,这不是三全不想预付,是供应商不敢让它赊账了,只能先付一部分钱才能拿货。

三全食品这份半年报,看下来全是“糟心事”:营收净利双降,靠卖资产凑利润,现金流由正转负,造血能力没了。预收款暴跌,经销商不买账。研发缩减,创新没了,供应链紧张,供应商也慌了。

作为速冻行业的老大哥,三全食品本该扛起行业创新的大旗,深耕主业,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可现在,它却把精力放在卖资产、买理财上,把研发的钱砍了,把存货压了,活生生把一个“实业企业”做成了“投资公司”。

消费者选择三全,是因为信任它的品质;经销商选择三全,是因为信任它的渠道;供应商选择三全,是因为信任它的实力。

可现在,这份信任正在一点点流失。如果三全还不醒悟,继续靠“歪门邪道”维持利润,迟早会被消费者和市场抛弃。

速冻食品怕冻,但企业不能“冻”。不能冻住创新的脚步,不能冻住主业的活力,更不能冻住对市场和消费者的敬畏。三全食品,别再把自己“冻”在原地了。

头图来源|三全食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