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缴社保、突击分红,巴奴杜中兵的资本“盛宴”能躲过监管质疑吗?
在餐饮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巴奴国际凭借其独特的定位和迅猛的扩张态势,一度成为市场的焦点。然而,随着其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试图成为又一家成功登陆港股的火锅品牌,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为其IPO之路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巴奴国际的股权架构,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创始人、私募基金以及众多利益方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创始人杜中兵及其配偶韩艳丽通过多层持股安排,合计控制了公司约83.38%的投票权,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本身就引发了市场对于公司治理透明度和决策公正性的担忧。而番茄资本旗下的多个私募基金也持有公司股权,进一步加剧了股权结构的复杂性。
证监会对此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在创始人已通过自身和员工持股平台持股的情况下,为何还要引入境外私募基金实体间接持股?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利益输送、避税或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尽管巴奴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多层次的股权架构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和股权激励安排,但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完全打消监管层和市场的疑虑。
更为敏感的是,创始人配偶韩艳丽未被认定为共同实际控制人的决定,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巴奴解释称,韩艳丽虽为杜中兵的配偶,但并未实际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然而,在家族企业背景下,这种解释显得过于牵强,难以令人信服。监管层要求巴奴给出合理解释,无疑是对其公司治理结构的一次深度拷问。
如果说股权架构的复杂性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争议,那么巴奴在递交招股书前夕的“突击分红”行为,则无疑触动了市场的敏感神经。2025年1月,巴奴宣布向股东分派7000万元股息,其中超过5800万元现金流入实控人家族账户。这一时机选择之微妙,令人不禁怀疑其背后的真实动机。
从财务状况来看,巴奴在流动性本就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大额分红,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截至2024年末,公司的流动负债达7.17亿元,流动资产为8.64亿元,净流动资产仅1.47亿元。在这样的财务背景下,大额分红不仅加剧了公司的资金压力,也引发了监管层对于其分红决策合理性的质疑。
监管层要求巴奴结合当前负债水平,详细说明分红决策的合理性,以及在已实施分红的前提下仍需通过IPO融资的必要性。这无疑是对巴奴财务健康状况的一次严峻考验。如果巴奴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其IPO之路恐怕将充满变数。
在劳动用工方面,巴奴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公司在招股书中坦承,未能完全遵守中国劳动法规,为所有雇员足额缴纳社保及公积金。天眼查APP显示,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供款缺口分别达到160万元、120万元、70万元及10万元。这一数据不仅暴露了巴奴在用工合规方面的严重问题,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其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质疑。
巴奴解释称,这主要源于餐饮业普遍存在的高流动性、部分员工因不愿承担个人部分而拒绝缴纳,以及部分员工选择参加户籍地的农村社保计划。然而,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成为其违反劳动法规的借口。作为一家即将上市的企业,巴奴应该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尽管公司已作出解释,但证监会仍要求其就劳动用工的整体合法合规性出具明确的结论性意见。这无疑是对巴奴用工合规性的一次全面审查。如果巴奴无法通过这次审查,那么其IPO之路恐怕将面临更大的障碍。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公司全职员工仅1789人,而兼职员工达3168人,外包员工更是多达6124人。这种“倒三角”式的人员配置在餐饮行业虽较为常见,但其合规性仍需接受监管检验。
尽管面临诸多争议和挑战,巴奴的扩张野心却丝毫未减。公司计划未来三年新增150家门店,几乎实现门店数量翻倍。按每家新店约500万元的投资估算,这需要高达7.5亿元的巨额资金投入。这也部分解释了公司寻求IPO融资的迫切性。
然而,在资金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巴奴的扩张计划是否过于激进?其能否在保证门店质量的同时实现快速扩张?这些都是市场普遍关注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巴奴在扩张过程中再次出现用工合规、财务健康等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都将受到严重损害。
巴奴国际的IPO之路充满了隐忧与挑战。从股权架构的复杂性到突击分红的合理性,再到用工合规的缺失以及扩张计划的激进性,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其IPO之路上的绊脚石。对于巴奴而言,要想成功登陆港股市场并赢得市场的认可,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否则,其IPO之路恐怕将充满坎坷与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