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毁了张静初?
作者 | 进行曲
来源 | 她刊
2023年,张静初成功被美国电影学院(AFI)导演系录取,今年夏天,她顺利完成学业。
过去两年里,重回校园的张静初,在社交媒体上完成了一次形象重构:
上课、写作业、创作剧本、拍摄短片,甚至不时在平台直播自己的学习过程,最长一次曾连续学习10小时,尽显自律与坚持,被称作“内娱在美留子”。
这些细节的堆叠下,很多人开始将她的形象与“学霸”二字,进行重叠。
8月中,张静初发布视频,宣布毕业,她自曝并未获得硕士学位,只是拿到了结业证书:我是大专毕业,未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无法满足AFI授予硕士学位的条件。
她也曾试图通过专升本来补充学历,但由于时间冲突以及学院规定的限制,最终只能接受结业证书。
不少网友纷纷调侃:“花了150万,归来仍是大专”,还有人质疑她毕业证书的含金量。
对此她坦言,比起一纸文凭,学到真正的知识才是追求的核心。
张静初的人生经历,切中了当前诸多关于女性、教育、年龄以及网络暴力等议题。
早期成名时,她赋予角色多面性与情绪张力,但却被造谣靠不正当手段获得角色,多年遭受“荡妇羞辱”,她选择了诉诸法律,尽管至今未得到正式道歉。
45岁赴美留学,又让人看到中年女性也可以不断追梦,保持终身学习,打破年龄焦虑。
从追求读书梦想,到面对社会对女性的苛刻评价,张静初以一种强劲的生命力回应着挑战。
如今,就算再掉入新的舆论漩涡,她也早已不那么在意了。
一向低调的张静初,竟因“没有获得硕士学位”意外成为话题中心。
2023年,她收到了美国电影学院(AFI)导演系的录取通知书。
这所坐落在好莱坞的电影学院,全美排名前三,共开设导演、摄影、编剧等6个专业的研究生项目,每年约招收140名学生,学制两年,学费每年约70万人民币。张静初所在的导演系全球仅招收28名学生,可谓竞争激烈。
根据AFI官网,申请硕士项目没有学历限制,允许没有本科学历,但具有一定行业经验的人入学,不过这类学生最终只能获得结业证书。
张静初在毕业典礼上
今年夏天,张静初迎来毕业。在短视频中,她主动透露自己只拿到了结业证书,因为自己并没有本科学历,无法获得硕士学位。她还提到,自己的第一学历是中专,后来一路读到大专。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嘲笑道,“学费150万,归来仍是大专”,甚至有人质疑,“感觉被她营造的人设骗了”。
张静初对此颇为乐观。她坦言,曾打算在AFI学习期间,同时读一个专升本,以便毕业时获得硕士学位,但学院不允许这种做法,最终只能作罢。对她而言,这也仅是“小小的遗憾”,“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两年的求学过程,她和导演系所有学生一样,第一年拍摄三部短片,第二年完成毕业设计,中间穿插理论课程和大量的小组作业。
张静初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
从学习英语、撰写论文,到准备作品、进入面试,这些备考流程都被她一一记录并展现出来。
入学后,张静初经常开启无互动的直播学习。一天十小时的高强度学习,让她喜提“古希腊掌管留子感的神”称号。
张静初面对电脑,一坐就是几小时,从最初眼神有光,到后来眼神黯淡,透露着一股疲惫感。学习时的她,不再是精致的明星,而是被作业压得灰头土脸的学生党。
张静初很早之前就有继续读书的想法,但考虑到脱产学习,可能完全淡出职业,错过很多工作机会,她一直犹豫再三。
直到在美国拍戏时,她遇到一位备考纽约电影学院的学生,这鼓励了她继续勇敢追梦。彼时,距离AFI申请截至仅剩三个月,她硬是在短时间内考完托福、提交材料、通过面试,最终收到了录取通知。
回头看这段紧锣密鼓的备考时期,张静初感慨道,“我以为很难的事情,先迈出去第一步就可以了”。
45岁毕业的张静初,用150万和两年时间,换来了一次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经历。
张静初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让她的求学历程不同寻常。
她的童年并不算轻松。由外婆带大,四岁才回到父母身边,五岁便提早上小学,比周围同学小两岁。学习比别人慢,作业做不完,经常被老师批评。
她妈妈是学校的数学老师,女儿成绩不好,这让她很没面子,经常用竹篾打她的手。童年的张静初,不喜欢读书,不太自信,是很受挫的。
童年时期的张静初
初中毕业后,因为成绩不够好,父母把她送到了福州师范艺术学校学习美术,作为一个谋生的本事,未来可以分配到小学做一名美术老师。
住校第一天,同宿舍女生都在哭着想家,张静初不理解她们,她满心欢喜,觉得自己在外边住多自由啊。学习美术的几年里,她第一次知道了梵高和毕加索,也知道了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
1996年,中专毕业的张静初,顺利分配到工作。但刚满17岁的她,内心渴望到外面闯荡一番,她骗家人说考上了电影学院大专化妆班,只身一人来到北京。
当时,她与别人合租在一所小区的地下室,环境潮湿闷热。可每当看到北京秋天丰富的色彩,她觉得北京真的好美,这座城市一定能够承载自己的梦想。
只是,幻想很快破灭。张静初本想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但专业功底不足,也没有多余的钱补习,更不好意思伸手问家里要钱,美术梦至此搁浅。
那段迷茫的日子里,她几乎天天往电影学院跑,蹭摄影系的课。在阶梯教室里,她第一次看到了《雾中风景》《巴黎最后的探戈》等经典影片。一颗“电影梦”的种子悄然播种心里。
第二年,张静初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大专班,同时也开始了两年“噩梦”。
和表演系的同学一起上课,她看着那些能歌善舞、漂亮活泼的女生,顿时感觉自己像一只丑小鸭,暗暗躲在人群后面。
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解放天性,扮演各种动物,甚至模拟一颗雨后发芽的种子。看着周围同学演得生动自然,做不到的张静初觉得很崩溃,下课后嚎啕大哭,小学时的落差感再次涌上心头。
张静初“放不开”的性格,让周围人自然而然认为,这个女生是不会演戏的。班级汇报演出中,她除了自己导演的作品外,只能在同学的作品中,饰演出现几秒钟,且无台词的龙套角色。
真正让她开悟的,是毕业大戏《夕鹤》。老师让班级女生纷纷上台打擂,谁得票高,谁就是女主角。张静初抱着试一试心态上台,竟然拿下了最高票数。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当躲在角色背后时,我就一点都不内向了,反而能够特别流畅地抒发内心很深的情感,所有的尴尬和不适都不见了。”
毕业后,张静初接拍了一些广告和电视剧,但在她眼里,这些不过是勤工俭学。她当时的规划是出国留学,未来当一名老师。
命运总有意外。教书梦想还未实现,很快她遇到了电影伯乐。2005年,顾长卫执导的首部电影《孔雀》选中张静初出演女主,这部电影让她开始受到关注,也让她下决心走上演员之路。
尽管后来在演艺圈崭露头角,张静初始终保持着学习的习惯。
她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补习外语,还参加了很多美国大学里的短期培训课程,从编剧、导演,到剪辑,甚至还尝试过脱口秀。
正因如此,她在海外媒体采访中,得以展现一口流利的英语,甚至拿到进军好莱坞的机会。
张静初偏爱极致的角色,擅长表达角色的痛苦与孤独,传达女性形象的生命力。
她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过于平淡,所以更愿意在作品中走到人性的阴暗处,承载女性的悲剧命运,体味她们的痛苦,为她们发声。
张静初最近一次给观众带来惊喜的角色,是2023年《漫长的季节》里的中年沈墨,同样也是命途多舛的悲剧性人物。
“沈墨从一个性暴力犯罪的受害者,最终走向了以暴制暴的深渊。对于这样的女性,我们没办法从道德上评判她。”张静初这样理解角色。
《漫长的季节》张静初剧照
虽然只有三场戏,她却补足了沈墨的整个成长历程。勾勒出大爷表面上对沈墨各种痛爱有加,与背地里对她施加残害的情绪,体会沈墨在亲情与伤害交织下的恐惧与压抑。
剧情最后,没人知道逃亡多年的沈墨,再次现身复仇时,该是怎样的精神状态。直到张静初穿着那身旧衣服,面容憔悴地出现,为沈墨这一角色完成了绝妙一笔。
张静初用友情出演的戏份,再次回到大众视野。
人们惊叹张静初演技时,似乎忘记了,她曾是千禧年到2010年代,中国文艺片炙手可热的女演员。
在作品集中爆发的时期,她曾5次提名金像奖,3次提名金鸡奖、两次提名百花奖。与她同台角逐的,有梅婷、斯琴高娃、毛舜筠、惠英红等人。在“四旦两冰”的格局中,她也始终稳居中上游。
张静初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总能隐藏在角色背后,摸索人性的边界,在解构与重塑中赋予角色灵魂。
在她的电影首作《孔雀》中,饰演的是小城里心怀远大理想的高卫红。生活在被时代禁锢的环境中,梦想成为伞兵的她被现实狠狠摔打,她最终只能做着一份枯燥的工作,嫁给了一个不爱的男人。
中年的高卫红,在街头看到曾经爱慕的年轻伞兵,一句“您贵姓”彻底打破了高卫红的所有幻想。在小摊前,她背身默默痛哭,哀悼自己理想的消逝与期待的破裂。
《孔雀》张静初剧照
即便在商业片中,张静初依旧出彩。
在《唐山大地震》中,她饰演成年方登,这个在地震中被妈妈无奈放弃的孩子,长大后眼神满是创伤和冷漠。在母女相认的重场戏中,张静初没有嘶吼,仅用一滴眼泪,演活了32年的委屈与痛苦。
《唐山大地震》张静初剧照
21世纪初,大批中国香港导演北上,与内地演员合作拍片。
香港电影本身带有灰色犯罪元素,而张静初自带平静疯感,同时兼备脆弱与倔强的气质,得到很多导演的青睐。
那些年,她合作过徐克、尔冬升、林超贤、许鞍华等导演,搭档刘德华、吴彦祖、古天乐等一线港星。张静初总是在大男主戏里脱颖而出,就算戏份再少,她也能演活角色。
她最令人难忘的表演,是在《门徒》中饰演染上毒瘾的阿芬。阿芬因吸毒过量死亡,等到被发现时,尸体早已被老鼠啃食。
这段戏中,张静初坚持不用替身,她要把阿芬悲惨的死亡状态表达出来。在刘德华和吴彦祖双男主戏中,她用近乎“疯癫”的演技,贡献了全片最震撼的一幕。
《门徒》剧照
导演尔冬升评价她,“张静初是用一种入魔的状态来演出,用虐待自己的方式去体验人物的情绪。”
转折出现在2011年。张静初前往纽约戏剧工坊进修,归来后,接到的作品质量大不如前,豆瓣平均四五分左右,完全没有文艺女王该有的质量。
与同时期的章子怡、李冰冰等花旦相比,张静初显然少了些许野心。在残酷的娱乐圈,她不争不抢的性格,注定让她错失更多曝光。
2018年,她完成了大银幕最后一次惊艳亮相。电影《无双》中,她一人分饰多角,通过精准的眼神、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将看似相同实则迥异的角色区分得清清楚楚。这也是她最后一次提名金像奖。
《无双》张静初剧照
很快,流量时代到来,香港电影式微,文艺片市场缩小,张静初被困在了原地。
但她的心态依然平和。
既然没有片约,她索性继续去学习、去生活。她保持着半年工作、半年生活的节奏,淡淡地生活在娱乐圈。接戏的标准,也从注重票房转向是否能够拓宽生命的边界。
她曾经接受一个新人导演的邀约,参演《冰峰暴》,原因只是可以学习登山。拍摄的过程中,她住在教练家里,体验极限运动员的生活,每天进行攀冰和自救训练。影片票房扑街,她却收获了攀登的快乐。
2020年,张静初又罕见地出现在话剧舞台,主演《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这部演出长达四小时的舞台剧,对体能和表演都是极限挑战。她在舞台上摔打30余次,完美演绎了松子从青春到年老命运起伏的一生。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张静初剧照
人到中年,张静初依旧保持一种独立又疏离的气质,游走在娱乐圈。
她的选择,会逆反市场,会打破期待,不变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毁掉一个女演员的事业,往往只需要一句不起眼的谣言。张静初与谣言共存了20余年。
2005年后,伴随着张静初电影事业崛起的,还有数不尽的流言蜚语。那段时间,只要张静初有作品上映,观众先看到的不是角色,而是跟导演们的桃色新闻。
当年,《孔雀》上映,人们难以解释导演顾长卫为何要启用一个新人女演员,于是用“不正当关系”这个最省事的方式来解释,流言甚至演变成“蒋雯丽大闹片场,掌掴小三”的版本。
张静初与顾长卫
一些不良媒体甚至拿张静初的出身攻击她,认为“教育落后的山区人,总想依靠男人发展事业”,将她独自闯荡北京,为角色所做的努力全部掩盖。
后来,顾长卫再次邀请张静初出演《立春》,但成片中,她的戏份全部被剪掉,仅在演员表上留下了姓名。记者问顾长卫为什么要删掉,身旁的蒋雯丽答道,“为了电影的节奏”。原本是导演的创作意图,却被外界解读成“导演太太封杀情敌”。
起初,张静初认为是自己太知名了,才会成为谣言的靶子。她选择减少暴露在镜头前,不主动去辩解澄清,试图等待谣言自行消失。
然而,她的沉默行为,更加被外界坐实,让“被导演太太团封杀”的谣言越传越离谱。
张静初与导演章家瑞合作过《花腰新娘》《芳香之旅》《红河》三部戏,角色都是与命运死磕的女性,非常贴合张静初的形象,结果她又被指责勾引导演。
后来,她拍完《唐山大地震》,竟又传出和导演冯小刚的绯闻。
上图:章家瑞、张静初
下图:徐帆、冯小刚、张静初
似乎有种共识,只要张静初出现,永远是绯闻第一,作品第二。
2008年到2011年,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和网络暴力,张静初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一度在抑郁症的边缘徘徊,感到痛苦而无力。
为了自救,张静初选择离开,去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在读书中,她渐渐明白了谣言作为一种社交货币,有具体的产生与传播逻辑,也认识到保持沉默并不是解决之道,应当起身反击。
2021年,当不良营销号再次加工传播谣言时,张静初不再隐忍,果断拿起法律武器,从受害者转变成反抗者,尝试夺回话语权。
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律师将网络谣言整理成文本,让她逐条核实。哪怕只是看到这些文字,她依旧会感到难以喘息。
“造黄谣是一种最古老、最常见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打击女性的方式,因为它成本极低。一个无中生有的黄谣,就可以简单粗暴地抹杀掉我们在工作中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以及取得的一切成绩。”
2023年,张静初宣布赢得了这场名誉权官司,但维权过程充满艰辛,造谣账号拒绝公开道歉,赔偿金额也只有3万元,与对张静初造成的损失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网友对这场判决结果纷纷叫好,人们很开心地看到,一个被谣言缠身20余年的女星,终于敢于奋起反抗。
张静初,粉碎了谣言,撕下了黄色标签,夺回的不止是名誉,更是定义自我的权力。
2024年11月,留学日常之外,张静初和《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洛杉矶进行了一场对谈。两人以流利的英文,探讨了AI时代如何远离焦虑、获得幸福。
在国内同代女演员还在不断尝试转型,焦虑地寻找下一个高光时刻时,张静初已经跨出舒适的圈层,把话题延展到人类命运、未来社会这样更广阔的维度。
张静初对谈尤瓦尔
留学期间,她在自媒体上持续分享健身日常、读书感悟和人生经验。她总是自称“姐姐”,用温柔平和却坚定强大的姿态,出现在短视频里。
镜头中的她没有精心打造的滤镜,也没有过度修饰的表演,而是用一种真实、松弛、自在的状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
尔冬升曾提醒过她:“一定要在电影市场里保持出现的频率,大家老看不见你,就会想不起你,你露出的频率也会越来越低。”
但她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没有执着于曝光,把精力投注到学习、旅行、登山、舞台剧和人生体验中,让自己的人生不断生长。
这是一位女性的自律与自驱。她迫切地握住时间,不向市场和流量妥协,用最真切的方式去生活、去感受、去创造。
她把演员当作职业,也把“好好生活、尽力自我实现”当作一生的事业。而与其评价她的学历,不如期待从导演系毕业后,她将会带来怎样的作品。
那些才是最真实、最直观的存在。
当然,曾经困住张静初的漩涡,并未永久消失,只要身处舆论场,被解读、被观看,便不会停止,甚至还会更新迭代。
沉浮多年,张静初十分清楚,漩涡永远会存在,还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但她早已不再在意。
毕竟,对抗漩涡的肌肉,已生长在她的身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