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地产龙头恒大终退市,16万散户未逃生,一文回顾许家印从巅峰到落难
恒大集团(06666.HK)今日(25日)正式从港股退市,一代地产龙头黯然落幕。恒大自2009年风光上市后,市值一度高逾3700亿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房地产企业,创办人许家印亦曾登上中国首富宝座,但公司最终负债超过2.4万亿人民币,并结束15年来的上市历程。恒大早前已表明,无意就上市委员会作出取消上市地位的决定申请覆核。
值得留意的是,据媒体引述数据显示,有16万名散户持有恒大的价值面临“归零”。此外,恒大庞大的债务将可能会由4类债权人承担,包括各大银行及金融机构、供应商、恒大理财产品投资者,以及恒大海外债权人。
1996年创办 受惠房改崛起
恒大集团于1996年在广州由许家印创办,前身是恒大房地产集团,最初专注于住宅开发,并于1997年在广州开发首个楼盘;直到1998年中国房改启动,许家印利用“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成为住房制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到了2009年,恒大集团在港招股,并获多位城中富豪现身IPO投资者推介会,包括已故新世界(00017.HK)创办人郑裕彤、华置(00127.HK)大股东刘銮雄、中渝置地(01224.HK)大股东张松桥、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及长和(00001.HK) 副董事总经理叶德铨等等。
2009年上市 首日股价飙逾三成
恒大集团最终于11月5日以“3333”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当时招股定价为每股3.5元,首日上市便升逾三成至4.7元。除了许家印亲身出席上市仪式外,关系友好的新世界现任主席郑家纯亦有现身支持,并正式揭开恒大的黄金时期。
集团上市集资后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开始猛进,在全国范围内疯狂拿地、快速开发及迅速销售。于2013年,中国恒大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2016年更跻身世界500强,成全球销售第一的上市房企。
2017年向外扩张 多元化投资
随着恒大股价水涨船高,其市值在2017年突破4,000亿元,恒大亦不再满足于单单涉足房地产,逐渐多元化投资电动车、体育(如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金融、健康及文旅等多个领域。不过,集团扩张的同时,债务比率亦向上,虽然公司于2018年曾承诺将债务比率降至70%,但实际上债务持续膨胀。
2020年“三条红线”成致命伤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并源于中国政府推出“三条红线”政策,即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房企的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小于1,令一直靠借贷度日的恒大面临极大压力。
到了2021年,恒大以高杠杆、高负债的经营模式隐患集体爆发。同年12月,恒大发公告表示首笔美元债违约,正式陷入财政危机,导致公司股价一路下跌,一年间从14元跌至2元以下。
2023年许家印遭采取强制措施
尽管恒大于2022年出售资产,包括其电动车业务的部份股权,但债务重组进展缓慢。根据业绩披露,截至2022年12月底,恒大集团总负债高达2.43万亿人民币,创下中国企业最高亏损纪录。
恒大于2023年于3月一度提出重组计划,试图将离岸债务转换为新债券或股权,但随着许家印于同年下半年因涉嫌违法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债务重组亦告吹。虽然恒大曾于2023年8月复牌,但股价继续暴跌,最终2024年1月停牌时只剩0.16元,市值缩水至仅21.52亿元。
2024年正式颁布恒大清盘令
同时,香港高等法院于2024年1月正式对恒大颁布清盘令;中证监亦发公告指出,恒大须缴付41.75亿人民币的天价罚款,而许家印除了4,700万人民币的个人罚款外,更被实施终身证券市场禁入的禁令。
回顾2017年巅峰时期,机构握着六成以上的恒大股票,股东总数不到3万。不过,恒大出事初期,散户数量一度飙升至41万,日均交易量更破亿股;2024年停牌前,仍有28万散户持仓;到退市一刻仍有16万散户无法“跳车”,手里的恒大股票几近完全失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