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基层党组织:把 “堡垒” 筑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在陕西的社区楼道、乡村院落、田间地头,基层党组织不是挂在墙上的牌子,而是实实在在的 “主心骨”。它们找准群众需求的 “痛点”、治理的 “难点”,用灵活的方式、贴心的服务强化自身建设,让 “战斗堡垒” 不仅立得住,更能聚民心、解民忧,成为群众看得见、靠得住的力量。
一、“楼道党支部”:老旧小区的 “贴心管家”西安莲湖区某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线老化、垃圾堆积,曾是出了名的 “问题小区”。社区党委调研后,决定把党支部建在楼道里 —— 每 3 栋楼成立一个 “楼道党支部”,由退休党员、热心居民担任支部委员。这些 “楼道委员” 每天巡查楼道,发现灯坏了及时报修,看到杂物堆积主动协调清理;每月组织 “楼道议事会”,把居民聚在楼下,商量加装电梯、改造水管等大事。去年冬天,小区水管冻裂,“楼道党支部” 连夜联系施工队,党员带头铲雪、送水,保障了居民正常生活。居民王阿姨说:“以前有事没人管,现在楼道有了党支部,像多了个‘贴心管家’,住得越来越舒心!”“楼道党支部” 让基层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家门口,把难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田间党小组”:乡村振兴的 “技术靠山”渭南蒲城县某村,以种植酥梨为主,但不少农户因不懂科学管理,梨的品质上不去。村党支部便在每个村民小组的梨园里,成立 “田间党小组”—— 由懂技术的党员带头,分片负责指导农户。党小组成员每天泡在梨园里,教大家疏花疏果、防治病虫害;还联系县农业局专家,定期来村里开展培训,现场演示修剪技巧。为了帮农户卖梨,党小组又牵头对接电商平台,组织党员学习直播带货,在梨园里架起手机支架,向网友展示酥梨的生长过程。今年,村里的酥梨因品质好、销路广,每斤价格比往年高了一块多,农户增收不少。村民老杨说:“有‘田间党小组’在,种梨有技术指导,卖梨有渠道帮忙,我们心里踏实得很!”“田间党小组” 让基层党组织与产业发展深度绑定,成为乡村振兴的 “技术靠山”。三、“流动党支部”:务工群众的 “温暖港湾”商洛柞水县有不少村民在外务工,分散在西安、深圳等地,不仅缺乏组织联系,遇到难题也没人帮忙。柞水县在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成立了 “流动党支部”—— 租下固定场地作为 “党员之家”,定期组织务工党员学习,还为务工群众提供就业介绍、维权咨询等服务。去年,在西安的 “流动党支部” 了解到,几名柞水务工人员被工地拖欠工资,便主动联系劳动部门,帮他们追回了欠薪。党支部还经常组织务工人员聚餐、交流,让大家在异乡感受到 “家” 的温暖。务工青年小吴说:“以前在外地打工觉得孤单,有了流动党支部,不仅能找到组织,遇到事还有人帮,感觉心里有了依靠!”“流动党支部” 让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跨越地域,成为务工群众的 “温暖港湾”。从 “楼道党支部” 解小区难题,到 “田间党小组” 助产业发展,再到 “流动党支部” 暖务工群众,陕西的基层党组织始终把 “堡垒” 筑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它们不局限于固定的办公场所,而是主动贴近需求、灵活创新形式,让党建工作与群众生活、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这样的基层党组织,才能真正聚起民心、凝聚力量,成为推动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根基。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基层党组织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服务群众,让三秦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组织的温暖与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