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驻村帮扶记:把 “他乡” 当 “家乡”,把实事办进心坎里

在陕西的乡村深处,活跃着一群特殊的 “村里人”—— 驻村工作队。他们告别家人,扎根田间地头,把帮扶村当 “家乡”,把村民当 “家人”,从修一条路、打一口井,到兴一项产业、育一批能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让一个个乡村焕发新活力。

一、修通 “民心路”,破解出行 “老大难”榆林佳县某山村,过去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村民赶集、孩子上学都得靠步行,农产品也运不出去。驻村工作队刚到村里,就把修路当成头等大事。队员们白天走访村民听意见,晚上熬夜做规划,还多次跑到县里争取项目资金。施工期间,队员们每天守在工地,协调矛盾、监督质量,村民们也主动来帮忙。三个月后,一条 3 公里长的水泥路通到了村口,路边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民老郑说:“以前下雨去镇上,鞋上全是泥,现在水泥路平平整整,骑电动车十几分钟就到,家里的红枣再也不怕运不出去了!” 驻村工作队修的不仅是路,更是连着民心的 “幸福路”。二、种下 “致富果”,点亮乡村 “新希望”咸阳长武县某村,地处旱塬,过去只能种玉米、小麦,收入微薄。驻村工作队考察后,发现当地气候适合种苹果,便决定带领村民发展苹果产业。队员们先是自费去洛川学习种植技术,回来后办起 “苹果种植培训班”,手把手教村民剪枝、套袋;又帮村里申请产业补贴,统一采购优质树苗,还联系企业签订收购协议,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如今,村里的苹果园已达 200 多亩,每到秋天,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村民们忙着采摘、装箱,脸上满是笑容。村民小李说:“以前种庄稼一年赚几千块,现在种苹果,一亩地就能赚一万多,驻村工作队真是给我们指了条致富路!” 驻村工作队种下的不仅是果树,更是乡村振兴的 “希望之种”。三、育出 “本土才”,留下 “带不走” 的队伍汉中镇巴县某村,驻村工作队发现村里缺技术、缺人才,即使暂时发展了产业,后续也难持续。于是,工作队决定 “育本土人才”:选拔村里有干劲的年轻人,送到县里参加技能培训;邀请农业专家定期来村指导,培养 “土专家”“田秀才”;还成立 “党员示范岗”,让村里的老党员带头学技术、传经验。村民小周以前在外打工,回村后跟着工作队学养殖技术,如今办起了养鸡场,每年能出栏两万多只鸡,还带动了 5 户村民一起养殖。小周说:“驻村工作队不仅帮我们发展产业,还教我们技术,就算以后他们走了,我们自己也能把产业做下去!” 驻村工作队培育的不仅是人才,更是乡村持续发展的 “内生动力”。从修通 “民心路” 到种下 “致富果”,再到育出 “本土才”,陕西的驻村工作队用实干诠释着 “帮扶” 的意义。他们把 “他乡” 当 “家乡”,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用一件件实事、好事,温暖着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相信随着驻村帮扶工作的不断深入,三秦大地的乡村会越来越美,村民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乡村振兴的画卷会更加绚丽多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