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一年三投白犀牛,白犀牛却慢下来了?

500

顺丰又出手了!

8月21日,自动驾驶企业白犀牛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犀牛”)宣布完成B+轮融资。至此,白犀牛的B轮融资总额累计近5亿人民币。

在本次融资中,老股东顺丰、线性资本继续跟进。

本次是顺丰继2024年8月首次注资后,一年内第三次投资。

回顾无人物流车企业融资史,发现,此赛道资本关注度持续升温。

2025年4月,九识完成1亿美元B3轮融资;2025年2月,新石器完成1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近日,更有消息称,滴滴战略投资新石器无人车。

在资本加持后,白犀牛后续技术迭代将指向何方?

白犀牛创始人兼CEO朱磊表示,本轮资金将重点投向车规级无人车产品研发、AI技术的持续迭代和商业场景的拓展等三大领域,加速白犀牛在末端物流领域的“规模化落地”。

一、白犀牛新目标:车规级

白犀牛成立于2019年4月,创始团队曾在百度从事自动驾驶。

据白犀牛副总裁王瀚基介绍,公司成立之初,因L4自动驾驶技术不成熟,最早便在即时配送、快递领域尝试,2023年后,供应链成熟,政策环境更加成熟,便快速跟进快递场景,开始规模化测试和应用。

500

从应用实效来看,效果显著,白犀牛无人车在不同场景下能为客户降低30%至50%的末端配送成本,凸显技术落地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融资的一大核心投向,是车规级无人车产品的研发,这主要基于无人车可靠性和寿命的顾虑。

今年上半年无人物流车事故频发,一度引发网友热议,折射出无人物流车在快速商业化进程中面临诸多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考验。

2025年7月初,四川资阳一处十字路口,一辆印有“中通快递”和“新石器”字样的无人配送车在红灯亮起时径直闯红灯而过,引发网友关注,有网友质疑“若出现安全问题,谁来负责?”

今年4月8日,在西安,一辆标识为“九识”的无人车在送货途中与一辆倒地的电动车相撞后,拖着卡住的电动车继续行驶。九识回应称,因电动车严重变形,且电动车嵌入巨大三方事故车的部件,导致感知识别出现误判。

4月19日,有网友拍到一辆白犀牛无人车在合肥某路上撞上了马路上的出租车。

总体来看,多次发生的无人物流车事故反映出行业仍普遍存在感知算法瓶颈、边缘场景应对不足等挑战。

根据规划,此次融资后,白犀牛将从设计开发、供应链选择、到生产制造,全流程遵循车规级标准,通过严格测试验证保障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500

白犀牛总裁黄刚表示,车规级无人车有两个优势,一方面是资产持有价值高,另一方面将提升投放市场后的出勤率与安全性。

为此,白犀牛与与鑫源汽车、经纬恒润、速腾聚创等产业链关键伙伴携手合作,构建生态壁垒。

除此之外,在业务方面,继续夯实快递物流核心业务,同步扩展零售补货、同城货运等更多场景,通过扩展产品线,适配新增的多元化需求。

预计到2026年,白犀牛活跃车辆将达到5000台。

二、白犀牛落后于竞争对手?

从数据来看,白犀牛似乎稍显落后。

据央广网报道,截至7月底,新石器无人车已部署超过7500台,余恩源称年底实现1万辆的部署目标。另一竞争对手九识,也已交付5000台无人物流车。

相比之下,白犀牛的规模增长相对缓慢,从2024年底的近百台车辆,增长至8月的千台规模,8个月内实现10倍增长,虽增速显著,但与新石器、九识相比仍存在绝对规模差距。

此外,产品迭代节奏上,白犀牛似乎也稍显迟钝。

到目前为止,九识已迭代出Z10、Z8、Z5、Z2、E6等多个系列产品;新石器也推出了X3、X6系列产品;而白犀牛主要是R5系列产品。

但这种数据差距背后,实则是白犀牛对无人物流商业化路径的差异化选择。

500

“我希望用商用车的‘车规级’标准,把完整的量产及运营体系建立起来,并让产品得到更加充分的打磨和验证之后,再上更大的规模。”白犀牛总裁黄刚说。

黄刚,2025年3月加入白犀牛,在此之前,曾担任嬴彻科技执行副总裁、首席产品官,带领嬴彻科技实现L3级自动驾驶卡车量产落地。

他认为,大规模量产投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于如今的无人物流赛道来说,安全才是关键。

在技术层面,白犀牛无人车依托全栈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核心技术基于BEV + Transformer架构,构建端到端的自动驾驶闭环系统,覆盖感知、决策与规划全链条。

500

载物主要分为低速和高速,高速载物对应干线物流,低速载物则涵盖封闭场景以及城配场景,白犀牛聚焦于载物中的低速场景。

当下,低速无人车落地应用,核心前提是满足在公开道路上以30-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安全行驶,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AI能力的支撑,这也是白犀牛后续核心发力方向之一,也是无人车安全性和可靠性面临的挑战。

由此可见,白犀牛走的是一条以技术筑基,以稳健为纲的发展路线。

但是,在行业内卷加剧、竞争对手持续加速的当下,白犀牛这一路线能否维持呢?行业竞争的核心或许在于节奏的平衡,过度追求速度可能牺牲安全底线,但沉淀周期过长,又可能错失市场红利与先发优势。

白犀牛能否在对手的规模攻势下,用技术壁垒与安全口碑赢得市场耐心,将直接决定其“稳健路线”最终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时间,正在成为这场差异化博弈中最关键的变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