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运滴滴"到"司机网贷中心":满帮高利润背后的司机叹息

500

8月21日,满帮集团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当季营收32.39亿元,同比增长17.2%;净利润12.65亿元,同比大增50.5%。

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隐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若不计货运经纪服务,满帮预计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增幅可达23.4%至29.1%,而这部分“高增长业务”中,最值得关注、也饱受诟病的正是其增值服务中占比约70%的信贷业务。

从解决公路货运"空驶率超40%"的科技先锋,到400万货车司机口中的"网贷中心",满帮集团在八年时间里进行了一场激进的商业变形,高利润背后是司机的无奈叹息。当货运匹配服务利润率持续收窄,金融业务却以高达36%的实际利率撑起业绩增长,这家纽交所上市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正行走在合规红线与商业利益的危险边缘。

从"降本增效"到"金融变现":科技公司的初心漂移

2017年11月,"运满满"与"货车帮"合并成立满帮集团,"让物流更智慧"”让物流更美好“的口号多次见诸公开报道。彼时,中国公路货运市场"空驶率超40%、空载率近30%、空置率逾20%"的痛点,为其提供了绝好的生存土壤。通过大数据匹配货主与司机需求,满帮确实创造了行业价值——数据显示,其平台帮助司机将"三空率"从38%降至34%,年均节省运营成本1至2万元。

500

这种"科技赋能物流"的叙事,支撑满帮在2021年6月顶着"中国数字货运第一股"的光环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达233.58亿美元。但资本市场的估值压力,很快让满帮暴露了平台型企业的盈利焦虑:货运匹配服务本质是"薄利多销"——2024年该项收入94.55亿元,占总营收84.13%,但利润率仅约15%;而同期增值服务(以信贷为主)收入17.84亿元,占比15.87%,却贡献了超40%的利润。

金融化转型的逻辑并不难理解:2023年满帮信贷业务收入占比为11.9%,表内贷款余额约35.2亿元,到2024年,其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28%至42亿元,而不良率较2023年仅上升0.2个百分点至2.2%。但若对比货运匹配和信贷业务的利润率,不难发现"放贷比匹配更赚钱",那满帮的业务转移几乎就是必然的。

满帮的金融布局曾极为激进。巅峰时期,满帮手握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商业保理、基金销售等八张金融牌照,虽然后来注销了部分牌照,但核心的贵州货车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仍在运转,为司机提供"司机贷""满运贷""司机白条"等产品。这些产品精准锚定货车司机的痛点:加油、过路费、车辆维修等高频支出,以及货主账期导致的流动资金缺口。

36%利率陷阱:司机的"双向收割"困境"

“年化利率8%起”的宣传背后,是货车司机难以承受的资金成本。多份裁判文书显示,满帮"司机贷"实际年化利率常高达36%,逾期罚息每日0.0983%(年化约35.9%),远超民间借贷司法保护上限。一名司机2024年借款8000元分12期偿还,总利息1386.16元,实际年化利率30.5%,加上“平台服务费”后综合成本突破36%。

更隐蔽的"收割"在于场景绑定与催收手段。满帮规定,司机逾期后将被封禁"搜货"功能——这相当于切断了司机的收入来源。河南司机王师傅的遭遇颇具代表性:2024年因疫情延误还款,平台冻结账号导致无法接单,不得不借更高利的网贷偿还满帮贷款,最终陷入"借款-逾期-封号-再借款"的债务循环。黑猫投诉平台上,与此相关的投诉长期居高不下,其中,约90%涉及借款合同纠纷。这种"货运+金融"的双重控制,让满帮掌握了司机的生存命脉。平台既从货运匹配中抽取10%-15%的佣金,又通过高息贷赚取利差,形成"两头收割"的商业模式。2024年货运市场低迷,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速仅5.8%,但满帮净利润却增长43.7%至40.2亿元。这种逆势增长的"秘密",正是将司机群体的流动性压力转化为金融收益。

500

值得警惕的,还有数据滥用风险。满帮掌握400万司机的行驶轨迹、交易记录、信用数据,这些本应用于优化匹配效率的数据,却成为精准放贷的"利器"。2023年,货车帮小贷因"未告知信息主体本人即提供不良信息"被罚37万元,暴露出数据合规的漏洞。当平台用司机的运输数据评估还款能力,再用封禁接单威胁催收,科技手段彻底沦为金融剥削的工具。

满帮的增长迷思

满帮的现状,也是平台型企业增长焦虑的一个注脚:当存量市场见顶,科技故事难以为继时,金融化似乎成了捷径。但捷径和快钱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代价:丧失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满帮对金融业务的依赖已经初步显现。无论利润结构还是增长速度,金融业务已经成为满帮业绩增长的安全垫;但同时,其信贷不良率和司法纠纷的增长,也暴露出金融业务的不可持续。这种"离了金融就增长停滞"的局面,让满帮陷入两难:收缩信贷业务,业绩立刻承压;继续扩张,则触碰监管高压线。

500

监管层对"隐性高利贷"的整治中,满帮的信贷模式已站在风口浪尖。2025年6月催收新规实施后,其"电话轰炸+功能封禁"的催收方式已属违规;多地法院对年利率36%的贷款合同不予认可,2024年驳回多起满帮的诉讼请求。其合规包装的话术也难掩实质问题。满帮称高利率是"个别案例的综合费用",但裁判文书显示,2023-2024年超500起借款纠纷中,实际利率超36%的占比达62%。其"司机白条"名义上是"消费信贷",实则要求司机在指定加油站、维修点消费,变相绑定场景收取服务费——这种"利息+服务费"的拆分模式,正是监管重点打击的"隐性收费"。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生态的破坏。传统货运市场司机利润微薄,2024年全国货车司机平均月收入约1.2万元,扣除油费、过路费后所剩无几。满帮的高息贷本质是饮鸩止渴:司机为维持运营借款,利润被利息侵蚀,不得不接更低价的订单,最终形成“低价接单-利润受损-高息借贷”的恶性循环。这种模式短期推高了满帮的业绩,长期却摧毁了平台赖以生存的司机生态。

回归科技初心的可能性当然也有。满帮曾用大数据将发货时间从2.27天缩短至0.42天,这种效率提升才是平台的核心价值。2025年5月,满帮宣布追加投资智加中国1.25亿美元,布局重卡自动驾驶领域。然而,技术投入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与金融业务的短期、高回报形成鲜明对比。信贷实在是难以主动放弃的肥肉,毕竟,这个钱,实在太好挣了。

结语:当货运平台忘记"为什么出发"

满帮集团的官网首页,依然显示着“万物皆流 美好如斯”的大字标语。但现实是,这家公司正用高息贷将400万货车司机推入债务陷阱的边缘。当科技公司的KPI里"贷款余额"取代了"空驶率下降",当工程师们忙着优化催收算法而非匹配效率,我们不得不发问:满帮究竟是在"赋能物流",还是在"收割司机"?

信贷的钱确实好挣,但这种建立在司机痛苦之上的增长,注定难以持续。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然悬起,司机的觉醒也在加速——2025年以来,福建、四川等多地已加强相关监管,发生多起司机集体投诉和维权。满帮若不及时刹车,等待它的可能是"数字货运第一股"的光环褪去,只剩下"高利贷平台"的骂名。

500

中国互联网行业从来不缺"科技向善"的口号,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当金融的诱惑摆在面前,企业能否守住科技的初心?货运平台的终点,是否应成为司机的网贷牢笼?

截至8月22日收盘,满帮股价涨幅9.81%,市值已超133亿美元。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货运平台”“互联网+物流”的科技企业,在华尔街的掌声中,满帮是否听得到卡车司机的无奈叹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