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由谁说了算?

现实世界的人文共识是社会运行的基础,而互联网技术对其迭代的影响已成为 21 世纪最深刻的变革之一。算法推荐机制通过精准捕捉用户偏好,正在重塑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而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国家和组织确实具备更强的 “局部现实塑造能力”。这一过程既包含技术必然性,也交织着权力博弈与文化碰撞。

一、算法驱动的认知重构:从信息茧房到观念强化

算法推荐的本质是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建立 “偏好模型”,其核心逻辑是用既有认知固化认知边界。清华大学团队的实证研究显示,超过 57% 的活跃用户在一年交互后经历了信息熵下降,即接触的信息多样性显著降低。这种机制通过两种路径强化自我意识:

内容过滤的马太效应:用户对特定类型内容的点击、停留等行为被算法解读为 “需求信号”,进而形成 “信息茧房”。例如,短视频平台会持续推送同类主题内容,使用户陷入同质化信息循环。

情绪共振的放大机制:算法倾向于推荐高互动率内容,而情绪化、极化的观点往往更容易引发共鸣。这导致群体极化现象加剧,如社交媒体上对公共事件的对立性讨论常因算法助推演变为 “舆论风暴”。

这种技术逻辑正在重塑人文共识的生成方式。传统共识依赖公共领域的理性辩论,而算法时代的共识更易被情感动员和圈层认同主导。例如,俄乌冲突期间,算法通过推送差异化叙事,在不同国家用户群体中塑造出截然不同的 “战争认知”。

二、国家能力的数字化延伸:从信息控制到现实干预

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国家正将算法转化为 “认知权力工具”,其干预方式呈现三个维度:

基础设施层控制:通过主导域名解析、海底光缆等关键节点,或扶持本土平台(如中国的抖音、俄罗斯的 VKontakte),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传播网络。中国网信系统 2024 年处置 10946 家违法网站、关闭 10.78 万个账号的行动,直接体现了对网络空间的强管控能力。

内容生产层渗透:利用 AI 生成技术(AIGC)批量制造叙事内容。印度 2024 年大选期间,各政党通过深度伪造技术 “复活” 已故政治家、伪造对手言论,单条 AI 合成视频播放量可达千万级。俄罗斯在 2007 年爱沙尼亚网络战中,通过僵尸网络发动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同时传播伪造新闻引发社会恐慌。

用户行为层引导:通过算法干预热搜榜单、调整推荐权重,影响公众议题优先级。例如,微博通过公示热搜算法规则、上线 “热度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议程设置的透明化,但本质仍是平台与监管者的共识管理工具。

这种能力使国家得以将虚拟空间的认知塑造转化为现实影响力。例如,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通过机器人账号制造 “恐俄舆论闪电战”,每小时发布 3.8 万条推文,直接影响国际社会对冲突的立场。

三、技术权力的博弈与制衡:从单极霸权到多极竞合

网络信息资源的争夺正在重塑国际权力格局,但这一过程呈现复杂的博弈特征:

技术先发国家的双重角色:美国等西方国家既是算法技术的发明者,也是滥用者。其通过渗透科技公司(如谷歌、Meta 雇佣前中情局特工)控制全球信息流,同时指责他国 “干预选举”。这种双重标准加剧了国际信任赤字。

新兴国家的差异化反制:俄罗斯通过强化军事 - 能源复合影响力支点,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 数字基建输出技术标准,印度则利用人口红利发展本土 AI 生态,形成对西方技术霸权的制衡。

国际治理的碎片化困境:尽管联合国推出 “认证信息” 项目对抗虚假信息,但各国在算法透明度、数据主权等问题上的分歧难以弥合。例如,欧盟《AI 法案》强调伦理审查,而美国更注重技术创新自由,这种差异导致全球治理框架迟迟未能建立。

值得警惕的是,技术权力的集中可能催生新型霸权。当某国同时掌握算法核心技术、数据资源和平台控制权时,其 “改变局部现实” 的能力将突破传统地缘政治边界。例如,深度伪造技术可在数小时内伪造领导人讲话视频,直接影响外交决策或引发社会动荡。

四、未来的破局之道:技术向善与共识重构

面对算法主导的人文迭代,需构建技术 - 制度 - 文化三位一体的制衡机制:

技术层面的纠偏设计:

开发 “反茧房算法”,强制插入异质化信息。例如,快手的 “正能量算法” 增加对 “温暖”“信任” 等正向内容的推荐权重。

推动算法透明化,如抖音开设 “安全与信任中心” 公开推荐逻辑,微博公示热搜规则。

制度层面的全球共治:

建立跨国算法伦理审查机制,参照欧盟《AI 法案》制定分级分类的技术应用标准。

强化数据主权保护,通过国际协议限制 “数据殖民”,如非洲国家推动的《数据治理框架》。

文化层面的价值重构:

倡导 “算法素养” 教育,培养用户的批判性思维。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将 “数字公民课程” 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推动多元文化的算法表达,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叙事垄断。如非洲电信公司 Orange 用本土语言训练 AI 模型,减少对英语数据的依赖。

互联网技术对人文共识的影响并非单向的 “算法主导”,而是技术逻辑、权力博弈与文化自觉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的关键不在于否定技术,而在于将算法从强化偏见的工具转化为认知拓展的桥梁。当国家和组织能以 “共商共建共享” 原则运用网络资源,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包容性发展 —— 这既是应对算法霸权的现实选择,也是守护人文共识的终极之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