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六十载,《阿克达拉》带你认识不一样的“疆x代”
在疆外上学的汉族新疆朋友们或许都曾被这样发问:
“啊?你是新疆的?”
“你怎么不像新疆人?”
“你怎么不会说‘新疆话’?”
所以朋友们,如果下一次还有人这么问,请不要再翻户口了(开玩笑),请直接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
在新疆,有个群体叫“疆二代”“疆三代”,它指的是那些为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后代,尤其是那些从内地迁入新疆后定居在本地的人们。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新疆如今的繁华同样也离不开一代代援疆人的付出。
无数个援疆人将青春和汗水留在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与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民成为兄弟姐妹,一起铸就了真正的“新疆精神”。
今天,让我们通过电影《阿克达拉》,一起来了解这群人背后的故事。
导演:张忠
类型:剧情 / 传记
电影《阿克达拉》(汉语意为“白色的原野”)改编自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小说《援疆干部》。影片以跨越六十载的援疆历程为线索,讲述了援疆干部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故事。
该片由李雪健、吴军、小沈阳等演员主演,已于6月21日起在全国院线上映。
《阿克达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以往同类型作品像“宣传品”的刻板印象。影片中没有脸谱化的英雄形象,而是聚焦于生活在新疆的普通人民和援疆干部,展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奉献。
通过真情实感的叙事,《阿克达拉》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新疆人民群像,让观众感受到一代代援疆干部对新疆的热爱,以及他们为建设美好新疆所付出的努力。
影片在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多彩民族”展映单元获得了评委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图片来源:小红书@圆子
国家电影局副局长秦振贵表示,电影《阿克达拉》以敏锐的艺术眼光捕捉到强烈的现实关照,凝聚了无数援疆干部的心血和汗水,这是电影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思想的现实写照,是电影人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的生动实践。
有理想的人,到哪儿都能生存
阿克达拉镇位于新疆边陲之地,地处昭苏县东部,东连特克斯县,南与特克斯河乡相接,西北与昭苏县乌宗布拉克乡为邻。这里黄沙密布,环境艰苦。
20世纪60年代,一群满怀热血与理想的青年奔赴这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土地,支援新疆的干部们帮扶当地产业,一起研究“昆仑一号”的棉花品种,争取把一片沙漠变成土壤优良的棉花地。
▲图片来源:小红书@美食电影与恋爱
以第一代援疆青年郝春荔和随援疆未婚夫来到新疆的李秀明这两位勇敢、正直、充满生机的女性为代表的援疆青年们,与当地的群众一起投身种植棉花的伟大事业,为阿克达拉带来了新的希望。
历经许多考验,一代代援疆青年扎根边疆,发展壮大了阿克达拉的棉花产业。一群怀揣着远大理想、无私奉献的人无声滋润了新疆。
▲图片来源:小红书@美食电影与恋爱
随着时间的推进,阿克达拉的援疆干部迎来了新一轮的“换血”,以田力为代表的新一代援疆干部接过了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
一片片雪白的棉花地,不仅反映了阿克达拉经济的发展,更是几代援疆人对新疆的爱与守护的真实写照,是他们一辈子的心血与付出的见证。
▲图片来源:小红书@怡和电影
从前,研发是阿克达拉棉花种植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如今,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销售则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为摆在新一代援疆干部面前的新挑战。
怀揣着理想的人从不抱怨生存的环境,只会在脚下的热土中让理想生根发芽,结出繁花硕果。
爱是最古老的语言
导演用无声的镜头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援疆干部对人民群众、对这片疆土的爱。
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爱与挂念,援疆干部们扎根新疆“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在影片的主题曲《为了你我愿意》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你,我闯过狂风和暴雨;为了你,我穿越泥沼和荆棘;为了你,再艰难我也不惧……”
1950年,来自上海的援疆干部郝春荔来到阿克达拉,成为了一名兽医。在这过程中,她认识了李怀河,与之陷入了爱河。面对离开阿克达拉的机会,郝春荔两次都选择了留下来。
▲图片来源:小红书@美食电影与恋爱
如此相爱的他们本可以在阿克达拉一起永远扎根下去,但结婚当天,郝春荔为了营救一个小姑娘被泥土压陷,不幸牺牲。而当时的李怀河并不知道这件事,他以为郝春荔选择了离开。
但他从未责怪过她的“不辞而别”,他们的爱总让李怀河觉得郝春荔就在身边,从未离去。
爱就是这么神奇。无论是男女之间的情爱,还是援疆人对新疆的热爱,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汇聚起无数的希望。
直到六十多年后,在阿克达拉的土壤改良工程中,工人们终于发现了郝春荔的红丝巾和梳子。李怀河这才意识到,原来郝春荔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一直都在这片土地上默默陪伴着他。
除此之外,从新一代援疆青年田力身上也可以看出坚定的爱。
援疆三年的田力原本即将返回福建老家与妻女团聚,但在机场得知阿克达拉面临棉花危机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
影片结尾,80多岁的李怀河对田力说:“人来是偶然,人走是必然,没有谁离不开谁,只有谁不想离开谁。”
▲图片来源:小红书@美食电影与恋爱
这句话诉说着多少遗憾与思念,却又充满着铿锵有力的热爱与坚守。
从家乡到他乡,这群援疆人用真心与热爱走完了跨越一生的距离。
回首过去,我们的祖辈与父辈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坚守;展望未来,年轻一代正怀着青春与热血奔赴祖国边疆,续写属于他们的援疆情。
棉田里的稻草人在“歌唱”
《阿克达拉》之所以真实,是因为它展现了特定时空下宏观政策与个体命运的有机融合。
从女教师玛依努尔教孩子们双语朗诵的身影,到丰收时棉田里起舞的裙摆,每一个镜头都是浮光掠影的表演。
它们是扎根泥土的种子,正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开花结果。
玛依努尔平凡而坚韧的身影,正代表着无数的边疆守望者。他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日复一日地将宏大叙事细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实践,吹响了“有形有感有效”的文化润疆号角。
小红书账号:美食电影与恋爱
本片对援疆故事的呈现,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帮扶叙事,它让宏大的援疆工程回归具象的个体,聚焦每一位援疆者的心路历程,感受每一位援疆者的生命温度。
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们得以窥见援疆工程的意义所在,理解其对援疆者自身以及受援地区带来的深刻影响。
影片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时,有位伊朗导演曾问:“为什么你们的援疆干部会对着稻草人说话?”
这一问题的答案恰恰体现出画面镜头的无尽魅力。
干部述说的姿态悄然卸下了“拯救者”的光环,展现出耕耘者的质朴谦卑;稻草人无言的伫立则代表了这片土地与人民深沉的凝视与内心的接纳。
这一刻,干部与群众的生命在此交汇,共同成为坚定的文化守护者,无声却执着地守护着脚下的同一片土地。
“告白”的传承与延续
阿依古丽躺在金色的棉田里,闭上双眼,用掌心细腻的纹路去“聆听”风的私语。这一刻,她不仅接过了爷爷埋藏一生的、关于土地心跳的秘密,更承托起这片广袤边疆沉默千年的、深沉而炽热的告白。
▲图片来源:小红书@怡和电影
在第三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上,有评委特别指出:“阿依古丽在棉花田里‘听’到父亲脚步声的那个瞬间,已经超越了文化差异。爱是比语言更古老的声音。”
这种对细腻情感的聚焦,让《阿克达拉》摆脱了“宣传片”的刻板印象,成为了一扇让世界看见真实新疆的窗口。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有幸采访了电影《阿克达拉》的策划、艺术顾问、主题曲词作者与影片演员陈锐军老师。
▲图片来源:公众号@中华英才半月刊
2008年9月,时任中建发展公司纪委书记的陈锐军奔赴驻守于和田地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这段人生插曲,不仅成为援疆干部群体中流传的佳话,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与新疆结缘的十几年时间里,陈锐军一直持续关注新疆,大力宣传新疆文化。他以非专业文艺工作者的谦虚姿态,以新疆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以新疆各民族朋友为师,数十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广泛涉猎文学创作、摄影、音乐、影视等多个领域,创作出许多令人称道、影响深远的作品。
▲图片来源:公众号@中华英才半月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在为陈锐军《援疆好声音——歌曲背后的故事》一书作序时赞叹道:“新疆是一个不是家乡却亲如家乡、一旦经历便魂牵梦绕的心灵故乡。”这句话真真切切地写出了广大援疆干部的心声。
李肇星(左)与陈锐军(右)
▲图片来源:公众号@中华英才半月刊
【问题】
自电影《阿克达拉》筹备以来,您参与策划、担任艺术顾问、为主题曲谱词,甚至亲自参演角色,这样全方位的电影制作经历让您对新疆文化有了什么新的体悟与感受?
【回答】
大约在四年前,张忠导演主动联系上我,说经中组部负责援疆工作的领导介绍,希望能和我深度沟通一下,他想创作一部援疆题材的电影,希望得到我的支持和配合。我欣然答应,很快与他见面。我们小酌深谈,一见如故。
他说自己一直关注援疆工作,接触过很多援疆干部,几乎买遍了所有援疆干部创作的书,受益匪浅,但一直没有找到电影创作的角度和感觉。直到看到了我写的《南疆飞鸿》,一下子被深深地感动了,流泪了。
于是他想方设法找我,最后通过中组部负责援疆工作的领导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和我见面深谈之后,更是相见恨晚。我们相约共同策划推动援疆题材电影的创作。之后,我多次应邀相聚研讨。
他结合各种援疆题材书籍,最终以福建援疆干部吴玉辉创作的小说《援疆干部》为蓝本,以我的《南疆飞鸿》里面大量的工作与生活细节为参考,创作了电影剧本《援疆干部》。张忠希望我以艺术顾问的身份,参与电影的策划和筹备。
电影剧本《援疆干部》(最终定名为《阿克达拉》)在多个层面征求了社会各界专家的意见,我深度参与其中,多次参与策划和剧本研讨,结合自身援疆的经历和对新疆的深切感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大部分被为人谦和的张忠所采纳。
电影拍摄期间,我应邀到新疆奇台拍摄现场。这段拍摄经历让我对张忠、西尔扎提及整个拍摄团队有了崭新而深刻的印象。他们非常敬业和专业,拍摄过程一丝不苟,一个镜头往往要反反复复拍摄很多遍,一点不将就。
两位导演经常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沿革、组织架构、发展现状、当地风俗习惯等问题和我探讨,有很多细节问题要在电影当中体现出来,不能出纰漏。
我对自己熟悉的问题负责任地及时解答,把握不准的则第一时间向兵团文联主席、兵团史志办领导和援疆医生们请教。这些细节都在电影中得以体现,让我深感欣慰。
在参与策划、担任顾问的过程当中,张忠导演感觉我讲戏很生动,就希望我也出演一个角色,我从小喜欢电影,但从来没有参与过电影拍摄,心里没底。
导演、制片人和主演吴军等人都鼓励我试试,于是,我就被安排出演了一个村文化站长的角色,这个角色对电影中的援疆干部田力(吴军饰演)不理解,带着有各种困惑的群众,屡次找到田力发难,让他很是尴尬为难。
当年援疆期间,我们曾多次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很熟悉这样的场面。所以演起来,尤其是用河南方言表达起来,就很接地气,演出效果还不错,无意中让这段镜头成了电影当中的一个小亮点。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拍摄这段戏时,导演居然没有给我们现成的台词,只是告诉我们这一段表达的是什么主题、演员需要表达什么情绪,而台词则由演员自己组织,现场发挥。
所以这段镜头拍摄了将近20次,每一次台词都不完全一样,都是随性发挥的。但让我意外的是,这反而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精彩效果。
也正是在拍摄的过程当中,我对新疆各族群众的真诚质朴、热情善良,对援疆事业的重要意义和实际成效,对新疆的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印象。
这部片子的拍摄,需要数以万计的群众演员。每次群众演员的召集,都依靠当地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协调组织。
在拍摄过程中,群众参与度非常高,当地群众不计报酬,一次次反复拍摄,不怕苦、不叫累,反而非常兴奋。
剧组的主创人员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从不拒绝群众与演职人员合影的请求。拍摄的过程也成了宣传援疆事业的过程。
青年演员们非常漂亮,虽然出于对还原角色真实性的考虑被化妆师剪去长长的睫毛,画成灰头土脸的模样,但是她们都毫无怨言。
当时,少数民族小演员古丽需要拍摄一场哭戏,孩子很难进戏,导演助理不得不突然变脸,把古丽吓哭了。她哭着演完戏,扑倒妈妈怀里,妈妈也没有一句抱怨。这些拍摄花絮都让我非常感动。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产生了创作电影主题曲《为了你,我愿意》的念头和灵感。
我想用这首歌来抒发广大援疆干部人才的心声,赞美他们热爱祖国、献身新疆发展事业的坚定信念与高尚精神,表达亿万人民对新疆这片沃土的深情厚爱与真挚祝福,希望借此歌曲激励更多人投身到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事业当中。
这首歌由艾畇圻老师谱曲,由著名音乐家毛阿敏老师深情演绎,经过多次遴选,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这首歌旋律悠扬,演唱深情,琴声悦耳,萦绕耳畔,直击心灵。
这是一首歌,更是一份真情告白,让很多援疆人以及热爱新疆、热爱祖国的儿女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援疆结束多年,我一直用各种方式宣传新疆。这一次能深度参与援疆电影《阿克达拉》的策划与拍摄,以及上映的各种宣发活动,我深感荣幸。
祖辈的秘密与土地的深情,随着时光散落在棉田、牧场、课堂与市集中,它们正等待着我们的拾取,等待着我们将其凝聚成一股坚定的力量,穿越虚拟与现实的壁垒,清晰地传到远方。
▲图片来源:小红书@美食电影与恋爱
“我从新疆来”平台正是这个时代浪潮的回响。我们主动收集、精心编制每一个真实个体的故事,成为新疆声音的传声筒,使那些隐秘的心声得以延续,真挚的告白永不停息。
新疆的故事,从不需要浓妆艳抹的涂饰,它始于掌心的温度,终抵乡土的共鸣。广阔的土地,生不出狭隘的爱,新疆这片土地的灵魂,向来拥有最本真、最动人的表达力量。
土地从未沉默,它只是在等待,等待被真诚地“听见”与“传递”。
-END-
审核主编:刘美仪
副 主 编:许露琪、穆尼热、努尔扎代木
版 块:聊撩好书
版 主:穆巴热克
作 者:依丽努尔、蒋奕阳
校 对:苏俊恺
排 版:秦佳音
后 台:秦佳音
图片来源:百度、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