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创科技的"微增长困局":AI叙事下的生存博弈
2025年上半年,和创科技(834218)交出了一份充满矛盾的成绩单:8833万元营收同比微增3.44%,但501.8万元的净亏损却揭示出更深层的经营困境。这种"温水煮蛙"式的增长背后,是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中小企业服务商的典型困境——在政策红利与巨头挤压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从现金流看,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从去年同期的净流入290万元骤转为净流出580万元,印证了"加大销售、运营和AI投入"的战略选择正在消耗宝贵的现金储备。尽管预收款增长686万元,但仅2%的增幅难以掩盖市场拓展的乏力。这种"用现金换增长"的模式,在建筑行业整体利润率持续承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脆弱。
财报中研发费用同比缩减6.2%至2075.59万元,管理费用下降15%至989.33万元,而销售费用逆势增长8.6%至3815.76万元,这种"两降一升"的成本结构,暴露出公司在战略选择上的深层矛盾:当广联达、明源云等头部企业持续加码研发时(广联达2025Q1研发费用增长5.79%),和创科技的研发收缩可能削弱其"AI+工程"战略的技术壁垒。要知道,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已进入"系统智能"竞争阶段,仅靠单点工具优化难以形成竞争力。销售费用的增长并未带来预期的订单爆发,反而凸显出中小建筑企业客户群体的付费瓶颈。这类企业普遍面临利润率低、数字化预算有限的问题,与广联达服务的大型央企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公司推出"AI项目360°智能解读"等四大场景应用,但在实际落地中面临三重挑战。广联达已构建"数据-模型-场景"闭环的产业AI体系,其智能设计工具可实现从草图到三维模型的全自动生成;而和创科技的AI功能更多停留在流程优化层面,尚未形成真正的"决策智能"。
中小建筑企业更关注短期成本节约,而AI应用往往需要长期投入。某机电分包商使用Augmenta.ai的电气设计模块后,单项目工期从15天压缩至8小时,但这类极致效率提升案例在中小客户中普及率不足10%。明源云通过接入DeepSeek大模型,已在地产营销场景实现AI产品年签约额6000万元的突破,而和创科技的AI收入占比虽超过10%,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付费场景。
借力"一带一路"拓展东南亚、中东市场,看似是破局之道,实则暗藏危机:
合规成本的黑洞:印尼要求外资建筑企业必须与本地企业合资,且本地员工比例需超过60%,这种硬性规定可能使和创科技的海外扩张成本增加30%以上。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尽管马来西亚2024年吸引了150亿美元数据中心投资,但中资企业在当地仍面临技术标准认证、劳工政策等隐性壁垒。合景建设用两年时间才获得马来西亚G7承包商资质,这种长期投入对现金流紧张的和创科技来说风险极高。
截至2025年8月16日,公司市值仅2.45亿元,PS(市销率)1.498倍,显著低于广联达的5.2倍。这种估值折价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深度质疑:增长逻辑的失效:在Salesforce等巨头转向"盈利优先"的行业背景下,"亏损换增长"的叙事已难获认可。和创科技需要证明,其AI投入能在2025下半年带来至少20%的营收增长,否则估值可能进一步下探。
技术壁垒的缺失:当建筑行业数字化竞争进入"系统智能"阶段,和创科技若不能在BIM协同、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将难以摆脱"工具供应商"的低端定位。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和创科技需要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鉴广联达构建三维图形平台和数字孪生底座的经验,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大脑"。
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和创科技能否在2025下半年实现"AI+工程"的实质性收入增长,将决定其是成为行业变革的见证者,还是被浪潮淹没的参与者。在资本寒冬中,没有营收爆发的"降本",终究只是慢性失血。唯有将AI技术真正转化为客户的商业价值,才能在这场生存博弈中找到破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