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国,中国医生真棒”—中国医疗队献赢得东帝汶民众赞誉
人民日报 | 2019-07-26
中国医疗队队员的默默奉献赢得东帝汶民众赞誉——
“感谢中国,中国医生真棒”
人民日报赴东帝汶特派记者 孙广勇 林 芮
■自2004年中国向东帝汶派出首批医疗队以来,中国援东帝汶医疗队已累计诊治病患超过30万人次,捐赠药品器械总价值超过100万美元。
■“东帝汶各方面亟待发展,而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一直在东帝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帝汶首都帝力市中心有一片蓝色的平房,是全国仅有的一家国立医院。2002年恢复独立时,东帝汶全国只有数十名医护人员,勉强可运转的医疗机构只有这家医院,全国医疗卫生体系处于崩溃边缘。应东帝汶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决定向东帝汶派遣医疗队,协助当地医疗卫生重建。2004年1月,第一批中国援东帝汶医疗队抵达帝力。今年4月,中国援东帝汶第八批医疗队抵达东帝汶。一批又一批中国医疗队队员在这里默默奉献,为当地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对‘中国’这两个汉字充满感情”
今年7月的一天,3岁小女孩玛丽娜的父亲拎着一袋橘子来到东帝汶国立医院。见到中国医疗队队员,他热泪盈眶:“我特意学会了用汉语说‘中国’。我对‘中国’这两个汉字充满感情,因为‘中国’,我的孩子得救了,我们的家庭又有了希望。”
当地时间6月6日,是东帝汶的假期。一场突发重大交通事故,打破了帝力的宁静——一辆大型客车坠入悬崖,30多名伤者被送入东帝汶国立医院。玛丽娜是年龄最小的伤者,右侧肱骨中段骨折,双下肢大面积挫裂伤。在中国医疗队的积极治疗下,她的骨折和撕脱伤得到快速处理,脱离了生命危险。
本文图片均来自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交流中心
提起那次紧急救助,中国医疗队队长李木生说,当天大部分医务人员在休假,接到值班外科医生的求助信息后,中国医疗队队员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增援,“伤情就是命令”。
医疗队兵分两路,一队去手术室增援,另一队在急诊室抢救伤员。急救、验伤、检查,伤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收治到各科,并根据状况接受清创、缝合和心理疏导。当晚,中国医疗队队员一直奋战到第二天凌晨。
那次紧急救助中,中国医疗队队员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
7月中旬,本报记者来到东帝汶国立医院,在外科病房里遇到刚做完手术的阿古施。中国医疗队普外科专家向毅和麻醉科专家解波告诉记者,阿古施入院时腹痛剧烈,当时怀疑是阑尾炎,手术时才发现是卵巢瘤畸胎瘤,随即进行了切除,“这是致命的肿瘤,如果患者来得迟,耽误治疗就有生命危险”。
“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感谢中国,中国医生真棒!”病床上的阿古施对记者说。
“我们与中国医生的合作非常愉快”
东帝汶国立医院建于1983年,现设10个专科门诊,拥有约300个床位,然而本地专科医生仅有40人,大部分医疗工作得依赖外国医生。中国援东帝汶第八批医疗队抵达后,分别被派往放射、麻醉、重症医学、普外、泌尿、妇产、针灸等科室工作。
东帝汶当地卫生条件较差,医疗保险覆盖面虽广,但当地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疗水平较低。由于医院患者多、医生少,放射科医生必须不间断工作才能把每天的CT和X光报告出完;重症监护室只有两名医生,一周轮换一次值班,几乎没法睡一个整觉;妇产科医生经常通宵手术;麻醉科医生总是一台手术接着一台手术;内科医生一到雨季就要接诊大量传染病患者;针灸科医生除了诊疗工作外,还利用休息时间给当地医护人员授课,传授中国传统医学。“当地患者都很淳朴,非常尊敬中国医生。每当看到他们有病痛,我们都于心不忍,会想尽办法把他们的病治好。”李木生说。
中国医生的勤奋让东帝汶国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十分感动。护士希尔瓦说:“我们与中国医生的合作非常愉快。他们医术高明,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每天最早来到医院,休息时也安排专人值班,一有急诊马上出发。我们都很感谢他们。”
东帝汶国立医院院长阿尼赛托说:“医院每天接待约300名病人,中国医疗队承担了约1/3的工作量,特别是一些重症病人。希望今后继续与中国医生合作。”
“中国医生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
中国政府一直支持东帝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帮助东帝汶提高医疗水平。自2004年中国向东帝汶派出首批医疗队以来,中国援东帝汶医疗队已累计诊治病患超过30万人次,捐赠药品器械总价值超过100万美元。此外,中国政府帮助东帝汶培养医疗领域人才,留下了一支“不走的中国医疗队”。
30岁的阿古斯在印尼医学专科学习3年后,来到东帝汶国立医院放射科工作,现任科室副主任。在合作中,中国医生高超的技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我还年轻,我想去中国学习深造”。
目前,东帝汶国立医院与东帝汶国立大学医学院共同开展医生培训计划。“希望能有更多医生去中国学习。中国医学院资源丰富,在那里我们能学到更多。”东帝汶国立医院质量控制部主任莎拉说,该院有4名医生正在中国进修,她的女儿今年就将到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学习。
“东帝汶各方面亟待发展,而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一直在东帝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帝汶前总统若泽·拉莫斯·奥尔塔说,中国医疗队队员救助了无数东帝汶病患。“中国医生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更是东帝汶人民的真诚朋友。”
(本报帝力7月25日电)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 | 2019-07-18
佩戴五星红旗的白衣天使们——访中国援东帝汶医疗队
国际在线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孙牧宁):东帝汶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社会经济较为落后,医疗卫生领域面临极大挑战。在过去的15年来,中国先后派出八批医疗队,为东帝汶民众提供近30万人次的医疗服务,捐赠超过100万美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东帝汶国家医院是该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全国134万人口的大病医疗大都依赖这座仅有360张病床的医院,这里到处都能看到急等治疗的病患。在步履匆匆的医生当中,中国医生很好辨认——因为他们总是出现在最繁忙的现场,并且他们的胸前佩戴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在奔往手术室的途中,中国援东帝汶第八批医疗队的解波医生匆忙地向记者介绍起了医院不容乐观的医疗条件。解波说:“上个月抢救了一个病人,出血2000多毫升。按照(中国)国内的标准,出血多少我们要给他补多少,但是这里的整个血库中只有两袋O型血。我们只好把一些自己携带的(自备)药用在病人身上,维持好他的生命体征,最后这个病人是得救了的。”
缺医少药仅仅是中国援助医疗队面临的复杂局面之一。由于医疗条件差,病房内的感染风险巨大,“结核”这类在国内发病率不高的传染病十分流行,对中国医生们的安全也造成了威胁。一次,医生们在手术后才发现病患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只得反复确认手术过程是否做到完全安全。对此,解波说:“(对于)自己的安全,我们只能平时自己注意一点,戴手套什么的,作为一名党员,其实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也没想那么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的第二个小孩也才刚刚5个月。”
尽管条件艰苦,中国援东帝汶第八批医疗队仍在夜以继日地救死扶伤。医疗队队长李木生对记者介绍说,第八批医疗队是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建,医生来自四川成都、绵阳、自贡、泸州及巴中五个地市医院,9名医生专业为:放射科、骨科、普外科、泌尿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妇产科、针灸科。全队11人于2019年4月22日抵达东帝汶,5月28日正式投入临床工作。在当地相对落后的医疗条件下,李队长对队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木生说:“每个医生我们都要求成为多面手,为了我们自己的声誉,也为了中国医生的形象,我就要求大家利用好团队的力量。比如说外科做手术,三个医生要同时上,以免出问题。”
东帝汶是针灸医生马登尚援外医疗生涯的第三站,他曾先后在莫桑比克、圣多美与普林西比执行援外医疗任务。马医生说,越是在缺医少药的地方,就越能显示针灸的效用。马登尚说:“我们科室很多都是需要康复理疗的瘫痪病人、面瘫的病人,还有腰痛的病人,也有颈椎病、肩周炎和失眠的病人。只要是当地医生觉得棘手的就会送来针灸科,我们会尽我们所能去减轻他们的痛苦,在当地缺医少药的情况下(针灸)是个很好的治疗办法。”
东帝汶国家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阿古斯说,看着这些中国同事们,他总是想,如果有机会他也要到中国去学医。阿古斯说:“中国医生技术真的很好,他们的工作态度也非常认真,他们准确又准时。看到他们我总是想,我能不能到中国继续我的学业,特别是我想学一学怎么做核磁共振。”
阿古斯医生之所以提到核磁共振,是因为在东帝汶国家医院有该国唯一一部核磁共振机,这部机器是中国捐助的。东帝汶国家医院院长阿尼赛托医生说,中国医生负担了医院最困难的医疗任务,他非常感谢中国医生们。阿尼赛托说:“中国医疗队在东帝汶国立医院的援助已经有15年的历史,对于中国医疗队给予我们的长期帮助和支持,我表示由衷的感谢。在东帝汶缺医少药的现状下,中国医生是国立医院重要的医疗力量,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我再次谢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