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剂变“毒剂”?澳洲知名保健品百人中毒,手上有这类营养品的务必自查

最近,澳洲知名保健品牌 Blackmores(澳佳宝)出事了。 

它可能面临一场集体诉讼,原因是旗下产品被指维生素B6含量过高,长期服用可能引发中毒。

由于相关中毒案例增多,澳洲药品监管结构也已介入。

今天,我们就借“Blackmores事件”聊聊维生素B6,以及在日常补充营养时如何避免补剂变“毒剂”。

1、发生了什么?

我们梳理了外媒对这个事情的报道,发现这个事情并非简单的产品剂量超标问题。

500

▲澳洲媒体对维生素B中毒事件的报道。图源:https://www.smh.com.au/

事情是这样的:为了备孕,来自墨尔本的Dominic从2023年5月开始服用澳佳宝的2款保健品。

吃了3个月之后,他开始出现“严重疲劳、剧烈头痛和对周围环境过度敏感”的症状;

随后又发展为“肌肉痉挛、神经痛、心悸、全身感觉丧失”等症状。

医生检查后认为,这是典型的维生素B6过量引起的神经损伤

Dominic后来发现,他服用的其中一款补充剂的维生素B6含量是每日推荐摄入量的29倍。

于是他把Blackmores告上了法庭

而他的遭遇并非个例。

根据澳洲药品监管机构TGA(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的报告,截至2025年中,TGA已收到174例 因B6相关产品导致的神经问题报告,其中超过75%的案例发生在2023年之后。

2025年6月,TGA发布了一份针对维生素B6的中期决定草案,建议将B6剂量超过50mg的产品纳入“医师监管销售药品”,必须在药房、由药师提供指导后才能买到。

500

▲2025年6月,澳洲药品监管机构发布了一份关于维生素B6的中期决定草案。

图源:https://www.abc.net.au/

其实,这不是TGA第一次就维生素B6中毒风险采取行动。

2020年5月,TAG就要求B6含量超过50毫克的补剂,必须在产品标签标注警告声明,提醒消费者注意“手麻脚麻、刺痛”等中毒前兆[2];

2022年TAG将这一规定的范围扩大到了剂量超过10mg的产品;同时,还将产品(针对成人)最高剂量从200mg下调到100mg[3]。

500

▲一款维生素B6补充剂上的警示说明

但这些警告似乎没起到太大的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摄入了多少B6。

维生素B6有多个名称,很多产品中都可能有它:B族维生素补剂、宣称“抗疲劳”、“情绪调节”的补剂,还有能量饮料、强化食品等等,叠加使用时不知不觉就会超标

Dominic的情况就是这样。

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他服用的两款产品是Blackmores的Super Magnesium+和 Ashwagandha+。

这两款产品都含有维生B6,剂量分别是50mg/片和20.6mg/片,推荐用量是每天1片和每天2片,加起来总量有91.2mg。

单独一款的剂量都没有超标,但是两款一起服用,就超过澳洲健康机构推荐的每日安全上限了。

500

▲Dominic服用的两款补剂是Blackmores的Super Magnesium+和Ashwagandha+,B6含量分别是50mg/片和20.6mg/片

看到这里,了解一些营养学知识的朋友可能要问了:

B6是水溶性的,补多了不是会排出去吗?它的安全上限那么低吗?

2、B6很容易过量中毒吗?

维生素B,又名抗皮炎维生素、吡哆素。相对其他B族维生素来说,维生素B6、尤其在补充剂形式下,的确更容易吃过量产生神经毒性。

每天需要多少?

人体每天需要的B6并不多。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DRIS2023)

8–50 岁成年人:1.4mg/天

50岁以上:1.6mg/天

其他国家的推荐摄入量相近,例如澳洲是 1.3–1.7mg/天。[5]

安全上限是多少?

以下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对B6的每日安全上限(每日可耐受摄入量,UL)的建议,可以看到差别比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参考的研究不一样,现有研究资料还不能确定“未察到不良反应的剂量”(NOAEL)是多少。

500

其实,欧洲的标准在过去20年里也经历多次修改、调整。

2016年的时候,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将维生素B6的UL从100mg调整为25mg;2023年,又进一步调整为12mg/天。

以往普遍认为,每天摄入>200mg 才会有中毒风险;

但后来又发现,有些人每天只摄入50mg、甚至更低的剂量,长期补充的话也可能出现神经病变[6],对B6毒性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

这也提醒我们:不能因为B6是水溶性营养素,就觉得多补无害。水溶性不等于“多了就排掉”,某些情况下依然可能积累到有害水平。

吃多了会怎样?

通过食物摄入,一般不会吃多;过量通常是因为长期吃补充剂。

维生素B6过量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

手脚麻木、刺痛

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肌肉抽搐、协调失调

停用后症状可能持续3-6周甚至更久,通常会在6个月左右消退[7]。不过部分人可能不可逆。

过量B6的导致其他影响还包括光敏感反应、头痛、视力模糊;以及恶心和烧心等胃肠道症状。

不仅如此,补得太多,有时还可能让身体陷入一种看似矛盾的状态:明明B6很多,结果身体用不了。

补多了,反而会「缺」

维生素B6其实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体内6种化学性质相关的化合物的通称。

500

PLP是主要的活性形式,PN、PL和PM 是维生素B6的3种天然形式,是非活性形式,需要转化成PLP才能被身体识别和使用。

一项关于不同形式维生素B6对人体神经细胞影响的研究表明[8],吡哆醇(PN)的毒性最高。

研究发现,补充高剂量的吡哆醇反而可能让身体“缺”维生素B6。

这是因为,PN需要转化为PLP才起作用,但是当摄入大量PN时,它不仅转化不过来,还会竞争性抑制PLP的合成与功能。

结果就造成所谓的 “功能性缺乏”——体内有,细胞却用不了。而维生素B6缺乏也会导致神经病变。

500

▲新闻中的两款补剂,维生素B6的原料也是盐酸吡哆醇。

PN也是补充剂中最常见的形式,一般以盐酸盐的形式存在,即盐酸吡哆醇,英文是Pyridoxine hydrochloride

研究人员认为,服用磷酸吡哆醛或者吡哆醛可能更安全[8]。

B6要怎么补?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其实很容易从日常饮食中吃够每天所需的维生素B6,一般人不需要额外去补。

B6缺乏很少见

维生素B6在食物中普遍存在,肠道菌群也能合成,健康人很少会因为饮食不足而缺乏。

维生素 B6 缺乏症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肾功能受损(透析会导致B6流失)

吸收不良性疾病(如乳糜泻、克罗恩病)

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影响维生素B6营养状态)

酗酒(影响代谢)

药物影响(如抗癫痫药、异烟肼等消耗B6储备)

500

▲图:Jan from  Pixabay

除非你被明确诊断为维生素B6缺乏症,否则没必要额外补充大剂量B6,因为益处有限。

防病治病的证据有限

维生素B6对维持大脑、神经系统、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研究发现,B6缺乏与心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下降、某些癌症的发生等都有关;但是,目前并没有充分证据表明,额外补B6能预防或治疗这些疾病。

孕吐是可能是少数例外。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将B6列为孕吐一线用药[9],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单独补,不如一起补

B族维生素是个“团队”,协同作用明显。单独高剂量补充B6、B3、B9等,可能打乱代谢平衡并增加发生副作用的风险。

建议:

觉得自己饮食不均衡想补点,优先考虑复合B族补充剂

长期单独补某种B族维生素,建议先咨询营养师或医生

同时服用多种补剂时,注意总量

除了补充剂,一些功能性食品比如能量饮料、代餐中也可能添加B6。如果你也有定期吃这种食品的习惯,也要把它计算在内。

哪些食物可以补

维生素B6天然存在于许多食物中:

含量最高的食物是坚果类、鱼肉和禽肉类

其次是豆类、动物内脏

果蔬菜中的含量较低,但摄入量较大,也是重要来源

500

这些补剂也要注意

食栗派整理了几种最容易吃过量的营养素,建议你翻翻手头的补剂,看看自己有没有踩雷。

500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

营养素补充剂既不能预防,也不能治疗癌症、心血管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它唯一明确的适应症,就是治疗“营养素缺乏症”。

如果你担心饮食质量差、想用补充剂兜底,一定别超过安全上限

更重要的是,这个上限并不是对每个人都一样——基因差异、疾病状况、药物影响等都可能让你的耐受度变低。

保健品≠无风险,营养素也并非“多多益善”。补得太多,不但没好处,还可能伤身。

参考资料

[1] I took a very common supplement because it was supposed to help me... my world has been turned upside down and I know I’m not alone. Daily Mail.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4921923/Blackmores-Vitamin-B6-supplement-toxicity.html

[2]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n.d.). Vitamin B6 (pyridoxine).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Retrieved August 11, 2025, from https://www.tga.gov.au/news/safety-alerts/vitamin-b6-pyridoxine

[3]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n.d.). Health supplements containing vitamin B6 can cause peripheral neuropathy.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Retrieved August 11, 2025, from https://www.tga.gov.au/news/safety-alerts/health-supplements-containing-vitamin-b6-can-cause-peripheral-neuropathy

[4]Pires, Manuel Melo. Neuropathology of pyridoxine toxi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 Institute of Neurology (United Kingdom), 1994.

[5]Australian Government,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n.d.). Vitamin B6. Eat for Health. Retrieved August 11, 2025, from https://www.eatforhealth.gov.au/nutrient-reference-values/nutrients/vitamin-b6

[6]EFSA Panel on Nutrition, Novel Foods and Food Allergens (NDA), et al.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for vitamin B6." EFSA Journal 21.5 (2023): e08006.

[7]Lheureux, Philippe, Andrea Penaloza, and Mireille Gris. "Pyridoxine in clinical toxicology: a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12.2 (2005): 78-85.

[8]Vrolijk MF, Opperhuizen A, Jansen EHJM, Hageman GJ, Bast A, Haenen GRMM. The vitamin B6 paradox: Supplementation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yridoxine leads to decreased vitamin B6 function. Toxicol In Vitro. 2017 Oct;44:206-212. doi: 10.1016/j.tiv.2017.07.009. Epub 2017 Jul 14. PMID: 28716455.

[9]Levine, Seymour, and Arthur Saltzman. "Pyridoxine (vitamin B6) neurotoxicity: enhancement by protein‐deficient diet." 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4.6 (2004): 497-500.

[10]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ACOG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Practice Bulletin: nausea and vomiting of pregnancy. Obstet Gynecol. 2004 Apr;103(4):803-14. PMID: 15051578.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