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不能吃肉结婚,从何时开始?

论规矩,和尚不该吃酒吃肉——《西游记》里许多戏份,都围绕这个展开:唐僧不敢吃人参果,于是孙猴子猪八戒们偷吃了;唐僧不近女色,于是和女儿国国王欢喜冤家一番。《天龙八部》里,围绕虚竹破戒不破戒,天山童姥可是煞费苦心:好吃好喝,送上梦姑。

可在另一些作品,比如汪曾祺《受戒》里,和尚娶妻、杀猪、吃肉,都不避人。

所以和尚到底该怎么办?

佛教之始,没规定不准吃肉。

汉地佛教不让吃肉结婚,如果溯源,则更像个政治经济问题。

佛陀那会儿,让僧人托钵时别挑剔:您给什么就吃什么。所以可以吃三净肉:没亲眼杀、没亲耳听杀、不是为自己而杀,就可以吃。

后来大乘经典抬头,认为吃肉就断了大慈悲。

再后来,梁武帝萧衍写《断酒肉文》昭告天下,在寺院强制执行“僧人不得食肉”:所以“汉地僧不吃肉”从萧衍开始。

后来隋唐时断肉成了制度,宋朝禅宗又要戒断葱姜蒜。

终于变成了“全素+禁五辛”。

500

论结婚,佛陀时代出家就是舍家离欲,但汉地和尚近女色也不奇怪。唐朝时高阳公主找了玄奘的徒弟辩机玩儿,武则天的小情人薛怀义还是白马寺的住持呢。

宋朝之后才硬性规定,和尚道士不许娶妻,明朝更严刑峻法不许。

500

所以僧人不让吃肉和不让结婚,并非从来如此,而是汉地逐渐形成的习惯。

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思想道德,不如说是经济。

在印度,施主给啥就吃啥:他们食物匮乏,没法挑。

中国农耕文明,讲究自食其力。僧侣托钵等施舍,已经有点不招人待见了。

南北朝时,僧人很多都娶老婆,甚至僧尼通婚。僧人家属都赖在寺院里,成了产业链了。

《水浒》里五台山寺庙最典型:平时员外施舍寺庙,需要时把背了人命案子的鲁智深拿来出家;山上山下店铺都是寺里的产业。

还有裴如海这类僧人,可以勾搭施主家的潘巧云。

500

对上头而言:僧人不生产?还吃肉?还结婚?还有产业?还不纳税?当然要管起来咯!

你借出家避税?那就不让你吃肉不让你结婚,看你能忍多久!

不让吃肉,是萧衍开始管住了僧侣饭碗;不让结婚,是让僧人没法代代相传搞产业,“出家人就没家了!”

“僧人不让吃肉结婚”的控制力度,直接和权威挂钩。

如此,“和尚不吃肉不结婚”更像是汉地僧侣历史政经戒律习惯混合而成,源远流长。

那些严格的清规戒律,以至于我们习惯的“和尚都该苦行持斋守戒”,都是后来慢慢起的。

日本净土真宗就吃肉娶妻。明治维新后更加直接《肉食妻带解禁令》。

500

所以在中国,有挂靠的和尚与野和尚,也大不相同。

上头越能管得到的地方越严;上头越不管的地方越随意。

有挂靠的和尚,那就得稍微像点样子:不管背地里是否正经,平时得装正经。

至于管得没那么严的地方?

比如汪曾祺《受戒》里写乡下的庵庙:偏远,世俗,接地气,所以和尚有结婚的,有吃肉的,过年时杀猪也不避人。

比如《红楼梦》里尼姑也有私情,也沾世俗。妙玉说是带发修行,其实更像是贾府的员工。

《水浒》里武松扮头陀,鲁智深有了人命案就出家。

在极重视道德规矩的地方,和尚理所当然该远离尘世、守清规戒律。

但对世俗化的地方而言,和尚只是个(可以躲避一些俗世义务的)职业罢了。

所以真通达的人,大概都懂:比如《受戒》里情窦初开的小和尚和小姑娘谈恋爱,却也难怪。

一本正经高谈讲经,却背地里搞七捻三的,大家就会不喜欢了。

《水浒》里有个最好玩的细节:

鲁智深从五台山下来,要喝酒吃肉,没一家肯卖给他:我们这产业是五台山上师父的!不敢卖给你!

于是鲁智深假扮过路野和尚,要喝酒吃狗肉,就吃到了。

大概:

“庙堂上的?那要求就得高点:你吃着庙堂好处哪!

走江湖的?人都没吃到啥好处,好意思管那么严吗?”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