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夏养健十二时辰:防暑为何还要重在祛寒?
伏夏,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从小暑到立秋的时段,也是夏季的最后一刻。它总是全年中太阳最为毒辣、高温最为密集、暑湿达到极致的时刻。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以及日常生产生活习惯,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汉代人将十二时辰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参照《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以及现代人的作息规律,我将伏夏时节的日常养健概括为,既要防暑,又要祛寒!
暑热、寒凉,在这多事之夏就像一对冤家般聚头,它们经常同时作用于人,使得人体在冷与热,自然气候与人造小气候的交替矛盾中迷失健康的方向。从而,伏夏时节做好既防暑,又祛寒,保养健康,不留隐患,对我们来说,这是四季轮转的旅途中十分重要的人生大事。
(一)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气温升到多少度需要防暑?
根据生物学家研究,从人体对温度的感知,30℃左右是最佳温度,因为不需汗腺散热,也无需衣着保温。伏夏时节日出(上午5点)之前、黄昏(晚上7点)之后,气温通常是在人体最佳温度附近。
日出之后(上午7点),气温快速上升,至食时过后(上午9点),气温可以达到人体“空调”——汗腺的启动点33℃,人体通过微微涔汗即可散发体内蓄积的余热。
当太阳升起已相当的高度,就到了十二时辰的隅中(9点至11点),这个时候的气温一般可以到达35℃,甚至也有可能升至36℃。35℃对于年老体弱、散热不良者,就需要配合局部降温,因此这个温度也是启用室内空调的起始温度;而36℃是防暑的一级警报温度,健康的人在这一温度下,人体便会通过蒸发汗水散热,进行“自我冷却”,但也一定要注意补充含盐、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饮料,以防电解质紊乱。
进入日中(上午11点至午后1点),气温会升至38℃,这是防暑的二级警报温度。一旦气温达到38℃,人体汗腺排汗已难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部急促“喘气”以呼出热量,就连心跳也要加快速度,输出比平时多60%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这时,降温措施、心脏药物保健及治疗均不可有丝毫松懈。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会出现在日昳(午后1点至3点)时分。如果此时气温达到39℃,那就是汗腺濒临衰竭的三级警报温度,这时很容易出现心脏病猝发的危险。如果达到更高的40℃,这时大脑顾此失彼,很容易致人头昏眼花、站立不稳,人必须移至阴凉地方或借助空调降温。
(二)
如今,许多家庭和企业在伏夏季节都备有防暑应急类药品,常见的有藿香正气水、十滴水和仁丹等。我们必须要了解,防暑应急药首先是药,用药需要对症,最好能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科学服药。
在此,特别提醒,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两种药不能贸然替用,否则会引起不良的后果。
藿香正气水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腹泻等症。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是指夏季虽炎热,但因骤然降温而防御不及时,或因室内空调温度过低等原因,受了风寒之邪而引发疾病。内伤湿滞,是指人体因受暑湿之邪而引起的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症状。夏季闷雨天气较多,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当湿气侵犯人体脾胃时,则影响脾胃的功能而引发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藿香正气水可用于夏季风寒感冒、肠胃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者,可以服用。
3岁以下的宝宝最好不用。3岁以上的宝宝应严格遵医嘱咐,服用霍香正气水的同时,不要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如出现过敏反应,像心动过速、急性荨麻疹、过敏性药疹等,应立刻停用。
十滴水有健胃、驱风的功效,主治因中暑所致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中医认为,当暑热之邪侵入人体后,上蒸清窍故有头晕或头痛症状。如果暑热兼湿,使脾胃升降失常,有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状,可服十滴水。
十滴水用于治疗中暑,属于暂短的急性疾病,病程仅数十分钟或数小时,故在发病时服用2-5毫升即可。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因十滴水所含的药物成分有一定毒性,不宜多服。
防暑重在预防,而预防的重点则是尽量少地依赖药物。因此,对于先兆中暑或有轻度中暑感者,可采用按摩穴位的疗法,方法如是: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8处,擦出许多红点后,即觉轻松而愈。
(三)
在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中,风扇与空调是度夏防暑时刻不能离的两件电器。它们为人们送来凉爽的同时,也制造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两种病症:风扇病和空调病。
人们贪图凉快,经常在电风扇前直吹人体,这样会使人出现打喷嚏、流鼻涕、乏力、头痛、头晕、失眠、肩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症状,就叫“风扇病”。
预防“风扇病”,关键在于科学使用电风扇。首先,转速不要太快,使用时间不可过长,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不宜直吹人体,也不要距离太近,吹一段时间后,应调换一下风扇或人体的位置,以免局部受凉过久;不要开着风扇睡觉,气温过高时也只能使用摇头微风,并用定时控制;大量出汗时,不要静坐猛吹。
久居空调房间,会令人感到头痛、头晕、失眠、胃肠不适、乏力身倦,还会有类似着凉感冒的症状,甚至降低抗感染能力,这就是“空调病”。低温最易引起女姓的自律神经紊乱,因此女姓特别容易患“空调病”。
预防“空调病”,在不是太热的天气里,最好不要使用空调;使用时间不宜过长,更不宜开着通宵睡觉;室内温度不要调得太低,以26℃为宜,这样不会与外界温度相差过大;空调区域要保持清洁卫生,禁止在室内吸烟。
据中医诊断,风扇病和空调病的根本在于夏天汗毛孔开放,寒邪侵体所致。易得风扇病和空调病的恰恰是阳虚之人,这也就是为何女姓更易患上“空调病”。
现代医学的解释是,风扇病、空调病引起的诸多症状是大脑神经失衡反应。预防建议:合理膳食,每天适量吃些肉和蛋,补充因出汗而损耗较多的赖氨酸;多吃蔬菜和瓜果,如红薯叶、豆芽、西瓜、葡萄等;适量运动。
如果症状有一段时间未消退,每天早晚吃些醋泡姜或者喝上一小碗红糖姜汤。注意,自制醋泡姜所用生姜以新鲜的嫩姜最好,自制红糖姜汤需要用老姜,切三四薄片,用刚烧开的热水冲泡,然后加入适量红糖即可。
(四)
在炎炎盛夏,导致寒邪入侵人体的,并非只有风扇和空调等制冷家电。贪吃冷饮同样会耗伤人体阳气,进而加重人体的苦夏症状。
何为苦夏。过去民间说法是,人一到夏天就会瘦下来几斤,这种现象叫作苦夏。那么,人为何会犯苦夏呢?除了季节天气的原因,首要原因还是得从人嘴的贪凉说起。
入夏之后,人体哪个脏器最容易受凉呢?有经验的医生会告诉你,很多时候,苦夏苦的不是心肝肺,而是脾胃。
夏天,人体气血旺盛,充斥体表,会觉得热,于是图一时之快,贪吃凉食、喝冷饮,外加吹风扇空调等。但是,脾胃的特性是,喜温热、厌寒凉。因此,人体喜凉与脾胃惧寒发生矛盾,脾胃运化功能降低,营养吸收大打折扣,而夏季人体消耗增加,于是不得不动用身体的积蓄,体重减轻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但是,伏夏时节的脾胃受寒,不是起到“减肥”作用,而会产生隐患严重的脾胃虚弱症状。如果脾胃虚弱,将会导致完谷不化,人体气血亏虚,进而出现营养不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偏胖或偏瘦、容易感冒、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健康和亚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脾胃虚则气虚。而气虚的人,要慎用拔火罐(也称火罐灸)。
随着现代人“治未病”意识的增强,许多人在伏夏时节崇尚冬病夏治的拔火罐。殊不知,拔罐时,可使人体毛孔大张,会造成体内的气外泄,使得原本已虚的体质将会更加虚弱。外在的表现就是,气虚的人拔火罐后,总会出现一面积的血瘀,还有痧点老拔老有。
(五)
中医指出,脾胃壮则气足。补气,就要健脾和胃。
首先,伏夏时节尽量少吃凉食冷饮,保护好脾胃的运化功能;其次,从食疗角度而言,适当食用党参可补中益气。
中医典籍《本草从新》中称,党参“补中益气,和脾胃……用以调补”。补中即补中焦脾胃,益气就是补益脾胃之气;益气可以促进补血,健脾可以帮助生血。现代科学也揭示了,党参由于富含多糖、葡萄糖、果糖,以及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能够补益身体的成分,是气虚者的调补佳品。
需要补中益气的人,可在药店抓取质量上乘的党参一两,切薄片,每天取10克左右,放入茶杯,用刚烧开的热水冲泡代茶饮。如果气虚同时还伴有口干口渴的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气津两亏”,为伏夏时节常见症候,可增添中药麦冬,即每天取党参和麦冬各10克左右,用烧开热水冲泡代茶饮。
党参虽好,但其药性偏温,对于气血充足的健康者而言,不适宜食用,哪怕是气虚症状得以改善的人,也不能长期食用。而白开水和茶水,才是健康人群首选的消暑饮品。
中医称白开水是“百药之王”。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喝白开水,应选择沸腾后自然冷却的新鲜凉开水(20℃至25℃),这种白开水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很快被吸收利用。伏夏时节,喝白开水时最好加些盐。因为高温,人体出汗多,体内盐分减少得比较快,导致人体内的渗透压失去平稳,从而容易发生中暑,而多喝些盐开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达到防暑的功效。
另一首选夏季饮品就是茶水。科学分析显示,茶叶含钾较多,占其比重的1.5%左右。钾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它能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特别是心肌的正常运动。
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骄阳似火、热气灼人的夏日,饮用温度适宜的茶水有诸多益处:
1、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2、生津止渴。温茶水可刺激口腔粘膜,口内生津,并加速胃壁收缩,使茶水加快流入小肠被人体吸收,满足各组织和器官的需要。
3、抑菌消炎。茶水对胃肠粘膜有收敛杀菌作用,能凝固菌体蛋白、减轻细菌的毒性,起到消炎止渴作用。
4、强心利尿。茶碱能兴奋血管中枢,增强心肾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肾小球滤过率,使尿液增多。尿液的排出,带走身体的部分热量,同时给身体带来凉爽感。
此外,在日常的食材和佐料中,莲子、绿豆、百合、薏米和陈醋,也能起到防暑降温、健脾和胃的功效。
取白莲干品50克或鲜品200克、绿豆150克、薏米50克,薏米建议用闽北浦城的山地小薏米,具有祛湿美白的药效。莲子和绿豆分别具有安神健脾、清热解毒的功效,脾胃虚寒者,还可添加几颗红枣和枸杞。各食材洗净后加水适量,薏米需提前泡水一两个小时,文火熬煮制成莲子绿豆薏米饮。
夏季饮水较多,胃酸相应会减少,这也容易让人食欲减退。如果在烹调时加些陈醋,可使胃酸增多、增浓,从而促进食欲。夏季还是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吃醋能提高胃肠道的杀菌作用。另外,如在烹饪时加入几滴醋,还会减少蔬菜中维生素C的损失,更有利于人体对食物中铁的吸收。
(六)
最后来说一说,如何在穿戴上做好科学防护与伏夏保健。
过去,人们通过发明空调等电器设备,调节小气候的方式,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而往往忽视了与人体最贴近的穿戴,殊不知,科学的穿戴才是人们在伏夏防暑降温最简捷、有效的方法。
众所周知,夏日的穿戴应以隔热防晒、通风透气、利汗散热为原则。穿戴凉帽、遮阳伞、浅色轻便的衣服,选择用热阻率高的、导热慢、散热快的材质制成的衣服、鞋袜等防护用品;对于不易遮盖裸露的面颈部、上臂和小腿部搽抹防紫外线烧灼的护肤霜(液)都是很好的办法。
首先从头部防护说起。据测定,宽边麦秸杆制成的遮阳帽热阻率可达60%以上,宽边白布料遮阳帽仅为45%,而头巾对辐射热的遮阳率很差,最好不用。
另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试验说明,阳光反射性强的银胶伞或黑色、藏青、深绿色的具有防紫外线系数(UPE)达15以上的阳伞或遮阳帽是最佳选择。但对于市面上标榜防紫外伞而又无任何科学监定资料佐证的所谓“环保伞”,有关专家则提醒,不可轻信。
夏装讲究轻便、凉爽、简便实用和美观大方,避免遮盖封闭与适度裸露、通风散热都要兼顾。一般而言,短时间适当暴露肢体接受阳光照射,也不是全无好处,它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甚至能增强肌肤的营养。对于年老体弱或幼小婴儿则不轻易曝晒,尤其要少接触直射和热辐射,以免灼伤和中暑发生。
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夏季穿戴,是在外出曝晒时,用特殊袖套、裤套遮阳,而在室内则穿短袖、衣裙和短裤或款式美观轻便的休闲装。最近,有报道称发明了在阳光照射下释放出可溶解和被吸收的含人体必需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高科技保健T恤衫。
近来,中国南方有些市民尝试穿着类似阿拉伯长袍的防辐射服装,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处于亚热带沙漠气候的阿拉伯人为了创造服装内舒适的小气候,制作长袍的布料会选择那些吸湿性和散热性都较好的织物,如麻织物、丝绸、棉织物等。长袍的色彩大多选用清淡颜色,以白色、淡蓝、浅绿为主,有利于减少吸收热量。在款式设计上,长袍的领和袖开口部分都相对大一些,并以穿着宽松、内外换气良好为前提。
阿拉伯长袍的特点是宽大,能遮住全身,外面的风鼓吹到袍内,能迅速蹿遍上下,起着一种“烟囱效应”,将身体散发出的湿气一扫而去。与此同时,由于人体皮肤都被宽大的长袍遮住,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的空气又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因而使人感到凉爽、舒适。
(七)
作家冯骥才说,这伏夏不是被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
写完伏夏养健十二时辰,也让我更加明白,这伏夏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它的无边威力。但对于只有平凡生命的我们而言,谁能像伏夏这般毫无顾忌地用自燃的形式创造出辉煌的顶点呢?
岁月轮转,伏夏还会再来,而我们的生命流逝将一去不复返。在每一热烈的伏夏时辰中,我们唯有永不倦怠地做好生命能量的养护,才能周而复始地跨过眼前的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携手家人快乐地迎接新一季的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