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右资本,向左实力:华语流行乐坛的未来
26号的时候给我惊了个呆。
我当时正好要睡觉,我就打开了知乎,打算找一下狩猎魔女时期的欧洲形势的回答。忽然,映入眼帘一个热点问题:如何看待蔡徐坤今日专辑破销售记录?
然后睡意全无,揭被而起,结果把我惊了个呆(以下为QQ音乐微博截图及网友提供):
从QQ音乐的微博上可以看出,这一次蔡徐坤的新专辑《YOUNG》用了1分21秒即突破1500万张大关,3小时22分畅销榜总榜第一。到了26日晚上,已经高居数字专辑(EP&单曲)榜第一(数据来源:http://y.saoju.net/szzj/?from=message&isappinstalled=0)。
当然,刻板偏见是要不得,我们需要去听一下这首歌到底如何。
从混音、母带、编曲等角度来说,质量确实不错。但是这些东西是可以通过团队砸钱的,也就是俗称的流水线作品。那么真正能够体现出水平的是什么呢?看他的旋律、作词和演唱。作词的话没什么可说的,中英混用无可厚非,但是,好歹把英文单词用的复杂一点,最难的单词不超过初中水平,反正我是不知道这点词汇能有什么足够深刻的内涵。虽说trap的歌词烂是全球现象,但是能烂到这种地步的,也确实算是一代奇葩了。
旋律其实更要命。倒不是说旋律不好听(虽然确实不好听,全靠编曲吊着),而是违和。蔡徐坤的这首《YOUNG》是EDM(电子舞曲)trap,是属于一种比较“炸”的感觉的风格。那么我听的时候越听越感觉不对,编曲确实通过鼓点、音效,特别是渐渐急促的鼓点去带动人的情绪。但是,明显旋律跟不上,编曲已经推上去了,旋律却够不到编曲给的高度,而且几次停顿都莫名其妙,酝酿好的情绪全泄了气了。当然,这种风格的音乐旋律也不是主要欣赏的内容,还得看演唱。至于演唱,这么说吧,旋律够不到编曲给的高度,演唱够不到旋律给的高度。简单说,结论就是糟践这团队了。
总体来说音乐水平算不上太高。虽然很多人可能不会同意,但是这的确是个事实——目前国内的专辑中,电音trap做的最好的,可能也就是吴亦凡的《Antares》。事实上这张专辑出的时间不对,当时正好是吴亦凡被黑的最惨的时候。即便如此,我在b站上看吴亦凡《Antares》主打歌《November Rain》的时候,弹幕之中对这首歌的评价一半左右是好听、至少是平均线以上(b站黑吴亦凡是出了名的,不用担心粉丝控评)。说实话,要是这首《November Rain》放在前几个月大碗宽面刚出的时候推出,绝对是能出圈的歌。
说实话,连吴亦凡的水平都没到,我都不知道蔡徐坤的粉丝吹什么。而且,听完之后,我想说,恐怕蔡徐坤“鸡你太美”可能真的是巅峰之作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未来可期,看看能退步到什么地步吧。
说完音乐本身,我们再来看事情。截止到27号下午,《YOUNG》共计卖出556万余张,其中土豪榜第一买下了60000万张(真·土豪)。土豪榜(也就是购买最多的钱100名)总计购买59万余张,超过总量的10%。《YOUNG》一张就五元,一人买十张就是50元,买到556万张也就需要50万人。有粉丝生成要一人出1000元,也就是买200张。到那时我看铁粉榜没有这么恐怖,大量的都是20张而已,所以我根据土豪榜和铁粉榜推测,平均每人应该在20张上下,也就是差不多购买的人数应该是25万到30万人之间。
换句话说,蔡徐坤再次验证了,在今天,不需要做什么好音乐、不需要做什么满足大众需求的音乐,只需要想办法给自己弄一批脑残粉,自然有大钱赚。
那长此以往,谁还认真做音乐?谁还愿意认真做音乐?不要说什么不听流行,风气是这个风气,早晚会影响到其他领域,无论是摇滚、民谣还是古典。
那么问题能全怪在流量偶像身上吗?似乎也不能。日韩都有着非常发达的偶像体系,但是这种偶像体系并没有把日韩的乐坛破坏掉。虽然韩国唱片业也不行了,但是无论是之前的东方神起、EXO还是后来的Bigbang其音乐水平都不算低,并且一些偶像团体也在积极转型,其音乐无论是质量还是广度在韩国也算前列。
日本的实体唱片业目前是东亚地区为一个个还算坚挺的,所以传统歌手尚有足够的生存空间。而且其偶像团体总体上音乐水平虽然不如韩国,但是存在这样一个现象:部分传统歌手兼职偶像歌手、相关行业人士跨界为偶像歌手。这两点是在韩国很少见的。
前者的话,比如说日本著名乐团fripSide主唱南条爱乃就可以算做这个样子。南条爱乃以声优出道,但是一开始声优之途并不顺畅,正好当时fripSide一期主唱因为毕业而选择退出,fripSide的主要创作人、制作人八木沼悟志就选中了南条爱乃。后来南条爱乃凭借一首《only my railgun》正式走红,于次年加入声优偶像团体μ's,从此开始了偶像、声优、传统歌手的事业。当然,日本行业内传统歌手兼职偶像的并不太多。后者的话,刚刚提到的μ's,再有偶像大师等等,准确的说,目前日本很多声优都是兼职偶像的(不然生活真的很困难)。
但是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这些偶像对乐坛实际上的作用总体上是正向的,并没有出现中国的偶像乱象,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问题不是出在偶像上,那么出在哪里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被人说烂了的资本逐利。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说过,现在中国的这种流量偶像形势可以说是成本最低、可控性最高、获利最大的模式。在这里就不做多说了。但是资本逐利也不是今天才有,是一直都有的,为什么到了今天造成的恶果这么严重呢?
这就要涉及第二个原因了。
第二个原因,互联网时代为流量偶像提供了足够多的平台,这种平台是双向的,既给了流量偶像展示的平台,也给了观众观看流量偶像的平台。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平台稀缺,竞争激烈,这种情况下现在的流量偶像难以立足。一方面是流量跟不上,养成体系和粉丝参与度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则是激烈竞争的前提下,优胜劣汰形势明显,想要人记住最有力的莫过于实力,扶持水平足够的人物风险反而更低。互联网普及之后,流量跟得上了,养成体系和粉丝参与度都很高,加上平台多、竞争反而不在激烈,优胜劣汰的形势不再明显,于是扶持流量偶像风险变得更低。
第三个原因,互联网造成的抱团化、区隔化。这里的区隔化也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节目、平台本身来说区隔化明显,一个是对观众群体来说区隔化明显。
对于平台来说,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偶像也好传统歌手也好都是需要真正的竞争的,或是选秀、或是出唱片拼销量,没点本事很容易就被淹没。而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就是电视、报纸、电台,偶像和其他节目是没有什么明显区隔的,都是一股脑播放的,很容易形成对比,这样的话偶像水平不够很容易就被比下去。到了互联网时代,偶像类节目同其他节目区隔更加明显,我喜欢看偶像类就只看偶像类,别的我选择不看。电视时代你不看别人还看了,现在的话电脑手机我不想看直接关,都没人抢。区隔的加强,就导致了对比的减弱,对比减弱就导致对偶像的质量要求一降再降。
对于观众来说,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即便是抱团了,也很难成为大量人的抱团;而人作为社会动物,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在不能保证抱团的情况下的,会对人随机施加各种不同的影响;当时电视、电台等平台的特性,信息是一股脑给的,很难人为筛选;加上当时难以抱团,就缺乏足够强的团体去“修正”被影响的观点。因此对待偶像是,各路偶像的对比就时常存在。而互联网普及之后,QQ、微信等等实现了人们的极度便利的交流,而这种QQ好友/群、微信好友/群的交流是可以排他的,数量是巨大的(几十到上千),足够让人在其中自我满足,进而使得人失去了对这种交流圈外世界的求知欲;网络这种平台的特性就是人为筛选信息极为简单,看了标题不喜欢就直接关,也不会像电视一样有人抢被逼着看;再加上又一个人数庞大的同好交流圈,观点随时可以被这群人“纠正”,因此区隔化就愈发明显。很多人就“正入万山圈子里”,生活在自己舒适的泡沫中,对外部知之甚少。这样的话,观众将各路偶像进行对比的需求就小了,自我满足容易的条件下,对偶像要求也越来越少了,偶像质量自然降低。
即便如此,降到中国偶像这种地步也是世所罕见了,那么这则涉及第四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供小于求。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至2018年中国网民已经高达8亿多人,就算是只有百分之一的网民可以成为流量偶像的铁粉,也是800万的市场。而且流量偶像需要的粉丝数并不多,像蔡徐坤这只需要二三十万铁粉就能有这么大的声势,那整个中国能容纳多少个蔡徐坤这种的流量偶像呢?而事实上中国对于偶像的需求恐怕也不仅仅是800万人的市场吧,而流量偶像又有多少?在供小于求的条件下,对观众来说,有就不错了,谁还在乎质量(说难听点就是没见过世面);对资本来说,有一个赚一个,有必要在乎质量吗?
第五个原因,偶像本身付出的欲望也不强。韩国是不出道,功夫白费,出了事立刻玩完;日本是只要出道,不好好努力就寄刀片,出了事也寄刀片;中国是只要出了道,出了事粉丝洗,出了错粉丝兜着,哪怕没什么进步也说未来可期,粉丝近乎百分百买单。那还付出个屁啊,随便糊弄糊弄就完了,反正粉丝的音乐素养就那样,还能听明白我的音乐是好是坏?听得出来的要么不是我的粉丝要么早就脱粉了,还有得着在乎吗?能把粉丝糊弄过去就行了。于是乎,在这种情况之下,流量偶像的质量下降的跟崩盘一样。归国四子好歹还带着韩国艰苦训练的底子了,再看如今的这帮,别说和前辈,和归国四子比都差距巨大。
这五个原因,导致了流量偶像这一方面的质量崩溃。也是这五个原因,给了资本乘虚而入的机会,造成了流量偶像的大行其道。
我们都知道,华语流行乐坛主要的构成就是以资本主推力量的偶像方面和以实力为主推力量的实力方面。偶像方面主要是最近的流量偶像(特点流量极大)和传统偶像(比如小虎队等)。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偶像的市场先是被周杰伦为代表的唱作人蚕食,后来又被流量偶像侵占,到今天,传统偶像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偶像方面已经几乎是流量偶像的天下了。
再看实力方面,一样不容乐观,其具体表现就在传唱度广的质量往往不高;质量高的传唱度不广。而我们把目光向前推,就会发现,虽然在21世纪初,也存在着大量口水歌,像《两只蝴蝶》、《秋风不回来》等等,这些歌曲有一些也是抄袭,但是同时代的和这些歌曲比拼传唱度的的,是一批高质量的原创音乐,像周杰伦的《七里香》、《夜曲》、《菊花台》、《青花瓷》;林俊杰的《江南》、《曹操》、《一千年以后》;王力宏《花田错》、《唯一》、《心中的日月》;陶喆《找自己》、《今天你要嫁给我》;胡彦斌《月光》、《红颜》;SHE《安静了》、《波斯猫》等等。
反观最近,《学猫叫》、《离人愁》、《出山》等等著名裁缝型音乐大肆泛滥,却几乎再无优秀的原创歌曲能与之比拼传唱度了。也无怪乎很多人说,今天的乐坛流行的都是什么玩意。
那么说今天就没有高质量的歌曲吗?一样也有。但是传唱度高的极少,在我的印象里面,基本上这两年来传唱度比较高且质量较高的歌曲也就是邓紫棋的《光年之外》、周杰伦的《告白气球》,胡夏郁可唯的《知否》等等,但是总体来说,流行乐坛呈现出了这样的情况:大众歌曲劣质化、抄袭现象严重,尤其以快手抖音这两个为重灾区。最近几次快手抖音上火的歌,《学猫叫》抄袭,《离人愁》更是典型的裁缝歌曲。而高质量音乐小众化,难以获得足够的传唱度。最后导致大众范围内低质量的垃圾音乐充塞,这些垃圾音乐又反过来拉低了大众的平均审美,让高质量歌曲更加难以在大众间流行。
我知道肯定有会杠,人民大众喜欢,你算老几?人民大众还喜欢看鞭炮炸裤裆了(快手当年的视频),难道不需要整改吗?没错,炸裤裆确实好玩,看完之后呢?什么都剩不下,反倒让那些愿意输出质量的视频作者活不下去了。
这些低劣的音乐就像是炸裤裆的视频一样,毫无营养,只能满足听众最低级的观感。对于整个业界来说,这些低劣的歌曲赚得盆满钵满,那些抄袭的歌曲大红大紫,却又无可束缚,那些愿意制作高质量的音乐的人如何活下去,那些不愿意抄袭的人又如何活下去?如果长此以往,这些人可能因为生活所迫而放弃制作音乐,或者被迫制作垃圾音乐来养家糊口。那么华语流行乐坛可能就真的只有老歌能听了。
而这些低劣的音乐泛滥的原因,很多人也都说过,比如版权意识不够、维权成本太高,盗版抄袭惩罚力度不够、付费意识不强等等。还有三个原因,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也很少有人说到,第一个,就是前面说到的抱团化和区隔化。
那么抱团化和区隔化是如何影响的呢?抱团化,就是同好之间组成圈子,内部聊得基本上都是相同爱好下的的东西,不同的声音一般不多。区隔化,就是自己或自己所处的圈子同其他人或圈子划分界限。这两者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圈地自萌,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而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圈子里不出去,导致的结果就是认知被反复强化,因为圈子的认知都一样比如,交流的时候都是交流的相同认知。比如说,交际圈里都把蔡徐坤说成2000万粉丝,时间久了就真信了;圈子里面把流量视作绝对的,时间久了就真以为除了流量没有别的标准评价明星了。
而认知被反复强化,会导致难以接受外部的事物,甚至产生所谓的优越感,也会导致只能接受圈子内或者接近圈子内的事物。比如说我在摇滚的圈子,那么我对摇滚的接受程度就往往大于流行,甚至我会认为听摇滚的比听流行的高级。这种情况会进而导致不同圈子间的喜好差距越来越大,不同圈子的喜好的最大公约数越来越小,甚至有的圈子是审美而在另一些圈子是审丑,反映到音乐上就是能为大众共同听的这种大众音乐越来越少,也就是出圈越来越难。
这样的话音乐就会特化,要么选择小圈子,要么选择大圈子。不选择圈子而争取寻求平衡点的音乐,越来越难做。而大圈子影响力大,小圈子影响力小,加上一般来说人数越多,平均审美水平就越低,那么低俗、没营养的音乐自然借助大圈子而风行。
第二个原因,则是网络的大发展。一方面,网民数量直接翻了几番。有句话说,人数多一倍,智商降一半。2004年中国网民仅仅不到1亿,2018年则增长到了8个多亿。人数的快速增长,群体无意识的情况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进入音乐的门槛,使得乐坛内部鱼龙混杂。同时如上文所说,给资本可乘之机,让资本更容易输出垃圾音乐收割韭菜。
第三个原因,虽然很多人不会同意,但是确实是真的,那就是在音乐人本身也有问题。首先是做音乐的人青黄不接。说实话,这些年做一个音乐天才,右一个原创达人,有多少垃圾听众不知道你音乐公司还不知道吗?不就是欺负听众不懂音乐,割韭菜嘛。
其次是对音乐的科普的不重视。说到今天的流行乐坛,一口一个崩溃说的比谁都溜,可是有几个人愿意潜下心来看看音乐的科普,稍微学一点音乐?而音乐人又有多少愿意站出来做科普呢?
我在之前的袁隆平那篇文章中说过,今天的中国人不是没有好奇心,不是没有求知欲,而是科普严重跟不上中国人的求知欲。中国的听众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是因为音乐素养不够,所以容易被欺骗。这个时候,音乐人应该站出来为乐坛做出贡献,去进行音乐知识的普及,让听众了解音乐,提高听众的音乐素质,自然就不会被那些垃圾音乐糊弄。
音乐学霸哥在快手上就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传播音乐知识,有太多人看了;B站up主colinzang也有36万的关注。事实上今天中国人对于知识的饥渴真的超越以往任何一个年代,我们太需要高质量的科普了。我从来也都坚信,只要努力把音乐科普搞下去,中国人会去学,音乐审美会提升,垃圾音乐会逐渐消失。
上面说了一大堆的问题,我们也应该看看乐坛的好消息,这些积极的信息对我们客观认识乐坛有非常大的帮助。结合这些好消息,整个业界又该如何做呢?
第一,付费意识。做音乐要能挣钱,至少能养活自己,才能有足够的动力继续下去。这一点目前中国正在进步,付费意识正在逐渐加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愿意付费的人也会越来越对,付费的额度也会越来越高。当然在此基础之上,也应该注意音乐的主观性,在付费上不宜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确保消费者、平台、音乐人三方共赢,避免出现“正版音乐的受害者”的情况。
这一步周杰伦比其他音乐人迈出的都要早。2014年即推出第一张整整意义上的数字专辑,开启数字专辑时代,后周杰伦的音乐付费下载,到今天付费试听,从QQ音乐的表现来看,成绩不错,周杰伦一个人趟雷是不够的,其他音乐人也一样在跟进。音乐的付费在中国真的是新鲜事物,需要各方音乐人、听众和平台的共同努力。
第二,版权意识。这一点来说,好的地方是越来越多的听众有了版权意识,愿意抵制抄袭;坏的地方是,绝大多数听众分不出来是不是抄袭,很多时候感觉像就认为是抄袭了,到那时感觉像,有可能是和弦一样,鼓点一样等等。但是对抄袭不以为然的人一样很多,他们可以说是纵容了一批裁缝型歌手。当然,目前在音乐抄袭上,判断较为困难、维权成本极高、剽窃成本极低,相关历法一定要跟上,要切实做到法律保护好原创音乐的合法权益。
第三,互联网时代固然快餐化,但是互联网也给了更多的平台和机遇,这些机遇是以前所没有,我认为抓住机遇,是金子总会发光。而且,我们也都看到了,快餐兴起了,传统饭店就倒闭了吗?没有。因为快餐终究会吃腻。音乐也是一个道理。
之前周杰伦粉丝和蔡徐坤粉丝打榜,有人说是天下苦流量久矣,事实上也是如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态度都很明确,都是要实力战胜流量。甚至对于其他流量明星,也是希望实力战胜流量,因为流量终究会过去,但是实力才能保证常青。
第四,互联网时代的抱团化、区隔化,虽然对音乐传播产生了诸多弊端,但是也并非没有益处。我们都知道,人是一盘散沙力量就很小,但是团结起来力量就很大。而互联网就给了团结的机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众筹。在互联网之前,怎么众筹?互联网初期没有抱团的机会,众筹也困难重重,因爱好者都是一盘散沙,不能集中出力。而互联网抱团之后,爱好者的付出不仅仅自己知道,也能为其他爱好者知道,相互鼓舞相互满足,众筹才筹的起来。
第五,资本方开始大力扶持原创音乐。现在做音乐的两大问题,除了不能挣钱,就是没钱花。音乐是要花钱的,而且也真的烧钱。普通音乐人靠自己力量是很难的,需要资本的扶持。也需要资本的宣传,不然酒香也怕巷子深。
所以很多人说现在的华语乐坛是崩溃,但是我认为不是,确实有崩溃的可能,但是还没到崩溃的地步,未来是光明的。现在的华语流行乐坛,更多的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不知道前路是什么。但是,我坚持认为,现在混沌只是暂时的,随着听众素养的提高、音乐人的努力、资本的扶持、监管的完善,大环境正在逐渐好转,相信在未来,一个良性发展,欣欣向荣的乐坛将会出现。
————————————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悠悠一评,这四篇文章我将会进行修订,最终修订版将在公众号上发布。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