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小学支教最后一天的随想

明德小学支教最后一天的随想

□孙佳丽(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301班)

站在明德小学五升六教室的讲台上,看着下面一张张仰起的小脸,阳光透过窗户在他们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这是我作为"青青萌芽实践队"队员在这里支教的最后一天,手中的粉笔即将画上句点,而心中的教育图景却刚刚展开。作为五升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我曾以为自己的任务是传授解题技巧,却在这方寸讲台上收获了比圆周率更为无限的教育真谛。

记得初来时,我怀揣着精心准备的教案,满脑子都是分数运算、几何图形和方程解法。我试图用最"科学"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他们,却发现孩子们眼中的数学是一片干涸的沙漠。直到有一天,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男孩在操场上拉住我的衣角,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们要学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意思吗?"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我教会了他们计算,却没有教会他们感受数学的心跳。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赫拉克利特的话在这一刻有了最生动的注解。

而今天,在这告别的时刻,我没有选择上最后一节"正规"的数学课。我们将课桌拼在一起,围坐成一个圆圈。起初是闲聊,聊他们暑假的计划,聊对六年级的期待,聊那些课堂上没机会说的小秘密。然后不知是谁起了个头,我们开始唱歌,从《童年》到《明天会更好》,跑调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却比任何专业合唱都更打动人心。接着是游戏时间,"数字接龙"、"24点计算",连平日里最害羞的孩子也踊跃举手。在这些看似随意的活动中,我看到了比考试分数更珍贵的东西——学习的快乐和自信的萌芽。

支教的日子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远不止于知识传递。那些公式和定理或许会被遗忘,但被理解的感觉、被尊重的体验、发现的喜悦,这些将深植于孩子们心中,成为他们面对未来挑战的内在力量。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心灵的园丁,在孩子们心田播撒好奇、勇气和希望的种子。

游戏结束时,夕阳的余晖为教室镀上一层金色。孩子们送给我一叠手绘的卡片,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最好的数学老师"。我知道自己离"最好"还很远,但这些纯真的心意让我看到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明德小学的孩子们教会我的,或许比我教给他们的更多——关于耐心,关于理解,关于如何在严格要求与温柔以待间找到平衡。

走出校门时,我回头望了望那栋朴实的教学楼。支教结束了,但教育的故事永远在继续。那些数字与音符交织的回忆,那些在严肃与活泼间摇摆的课堂时光,都将成为我教师之路上的宝贵财富。感谢明德小学的孩子们,让我懂得教育不仅是头脑的启迪,更是生命的对话;感谢"青青萌芽"实践队,让我有机会在给予中收获成长。这短短支教生涯的最后一天,不是终点,而是我教育情怀的新起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