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你到底该信什么?
两个和尚的笑,是因为签的内容很好吗?是欣喜于抽签者的运气将会转好吗?不,绝对不是,他们在意的是那一百元解签费,那是给出微笑的最低价,若你给一千或一万,获得的应该不只有笑脸。
湖南某地农民乘小船到对岸的庙里烧香拜佛,返程时小船侧翻,十多人落水,溺亡多人。事故发生后,当地也有人质疑菩萨的灵验。不过,这并未影响对岸小庙的兴旺,大家都把船翻人亡的悲剧视为人的过错,而非神的失察。
如果十多人一起去医院看病,医院没检查出大家身体上的问题,回家不久就因重病死亡多人,那整个社会恐怕要沸腾起来,医生会被骂死,医院会被骂死,巨大的漏检责任一定得有人承担。
这几十年,明明教育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条件也越来越好,但这两个领域挨骂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学校,医院,都成了“无限责任公司”,稍有不慎,便会成为唾沫星集散地。
这几十年,寺庙越来越多,寺庙还越来越大,寺庙越来越豪华,信众捐的善款以几何级数疯狂增长。不过,寺庙,和尚,都是天然的“毫无责任公司”,天塌下来,绝无人去追究“神灵不灵”的责任。
一个社会,需要些信仰,这本身没有错。
教育,医疗,出了问题,挨骂也正常。
不过,宗教信仰永远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它既然不能代替物质行为,也就不能将它物质化,如何不把它异化为无责任群体糜烂场需要认真探究。
佛教,在中国有非常大的信众群体,真信,假信,错信,误信,迷信,都是这个群体的组成部分,不管三七二十一,烧炷香,叩个头,心意到,就当自己信了佛。
基督教,伊斯兰教,本质上跟佛教是一致的,信上帝,信主,信神,都在追求一种求而不达的至高境界,向往虚境,是宗教的共同特征。
然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众跟佛教信众中的大多数有区别,他们更注重教义,而非实物,教堂里,清真寺里,不需要摆弄数不清的神像,他们的心和魂都聚焦在经文上面。
佛教呢?据我观察,至少有九成以上的所谓信众从来都不读佛经,有些人甚至背不出一句经文,他们到庙里,只看菩萨有多少,只看菩萨有多大,只看殿宇有多雄伟,只看香火烧得有多旺。
佛教,本该重“无”而非“有”,现实的佛教信众却更看重“有形”而非“无形”,这是佛教在经济大潮中不断异化的世俗化趋势,如果沿着这个趋势继续追溯下去,甚至可以下一结论:中国已经没有精神指导意义上的佛教。
小时候,我没见过村里有庙,到了八十年代,发现村村都有庙,先是一个菩萨站岗,后来越摆越多,庙里的传说也越来越多,菩萨太多就摆不下,扩张规模就成了信众的任务。
庙多了,庙大了,和尚也就多了,以此为生的求职者也多了。
倘只是以此谋生,社会倒也可以勉强接受。
岂止如此?菩萨能招钱,钱就能腐蚀心,和尚的追求渐渐偏离了经文和教义,借菩萨之名兴起了“致富经”,相当多的人坐在庙里变成先富一族,然后又带动更多的俗人出家致富。
中国人向来都爱追求个“大”字,建庙亦是如此,因为它要安放越来越多的菩萨。
那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菩萨要安放呢?同样要回到致富经上面来,一个大神塑造出一尊菩萨,或许可以渡一部分人,当然也可以骗一部分人,大神越来越多,造出的菩萨就越来越多,菩萨规模上的扩张与经济效益上的扩张会一一对应。
菩萨,是虚的“有形”,是异化信众的工具性依赖,它跟国人对儒教的异化认识有相通之处。孔子像立了千年有余,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文盲还超过九成。砸了孔子像之后,国家迅速扫盲识字,越来越多的人脱去文盲身份。对普通人没有起到任何教育作用的孔教却被今天的公知抬得极高,说什么砸孔像是砸了中国几千年教育精神。孔教是啥教育精神?让更多没文化人接受极少数有文化人有效管理的愚昧精神?
说到国内寺庙商业化问题,可能会有人质疑,商人可以给教堂和清真寺捐款,为何你就偏偏只否定寺庙的商业化呢?
商人捐款,寺庙商业化,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行为,简单的捐款,可视为一种善行,很少会看到教堂和清真寺接受捐款后还下设商业公司,更没有看到教堂和清真寺吵着要跟商业公司按利润比例分成,有且仅有佛教寺庙盛行这种商业模式。
钱来自于商业人士跟宗教自己赤膊上阵做商业完全是两码事。
有人从商业化角度为释永信辩解,称赞他为少林寺赚取大量钱财实现穷庙变富庙。
前面我讲过,宗教的教化只能在精神上起作用,而非物质化引导,释永信如果是个商业奇才,可以把他从少林寺住持的位置上换下来专心做商业,让他在世俗的位置上发光发热,钱赚得越多,他获得的赞美也会越多,若他心中有佛,自然可以给寺庙捐更多善钱。
但是,他站在寺庙住持的位置,他的任务只能是弘扬佛教教义。
只要是人,不管他是什么类别的人,日日活在钱里,他就不可能真正从心灵上实现非物质化,一手拿着巨款,一手拿着佛经,到底哪只手更能主心?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一位年轻美女勾搭色诱,一位老妇信徒恳求学经,年轻和尚会亲和谁?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
和尚犯错,寺庙违法,都不只是简单的个人问题,是我们的大文化方向出了问题。
前几天,我在一个小地方避暑,一位曾经的副厅级干部愤怒地讲:“谁谁谁致死都想不通,自己让更多人生活更好了反倒会挨骂,因为更多人已经没有对错是非观念了,不管白的黑的,能搞钱就是好的。”
几千年的佛教,几十年就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局面,它是受社会价值观整体同化影响下的结果,中国的佛教,只能存活在中国现实文化大背景之下,大背景变了,亦即是土壤环境变了,一切生长在此环境的东西都会具有根子上的同质性,很难有例外者。
佛教界可以参照世俗社会搞全面整顿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执行起来恐怕很难,庙里的问题在庙外,在整个社会。
五台山的和尚把信徒捐的大米直接扔到庙外,声称要钱不要米。
为什么会这样?现在连讨饭的人都不要饭了,和尚怎会对米感兴趣?
释永信倒了,白马寺的住持过来替位。
白马寺不也是商业化的名寺吗?它跟当地旅游机构因为分钱一事吵得还不够厉害吗?它的吃相很好看吗?新住持心中有佛吗?
佛门自己挣钱可能还算好的,更让佛教失色的是,相当多国内寺庙被福建某地人承包经营,赚钱成为这些寺庙的第一要务,和尚可以不会念经,但不能不会赚钱,能者上,不能者下,“和尚”需要带着经济指标上岗。
佛教,正在以疯狂的速度走向邪路,需要非常强大的力量把它拉向理性回归。
然而,佛教的理性化取决于全社会的理性化,如果大环境不能挣脱黑白猫价值思维,任何行政与法律手段都治理不了佛教的整体性腐朽。大家可能已经忘记几年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诱奸多名女性一事,他比释永信的佛教地位还要高出一头,他尚且不能克制自己,佛教何以立根?
佛教,或许还可以信,但忠诚的信众应该把心魂聚焦到教义上去,不要盯着和尚庙,不要刻意只做“苦行僧”,不要散财制造“富行僧”,只需善意养活“修行僧”。
最后,我想说个简单感慨:
佛门何处有净土?
华夏确定无高僧。
写于2025年7月30日星期三
【文/孙锡良,红歌会网专栏学者,独立时评人。本文原载孙锡良新公众号“孙锡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