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乃蓤:俄罗斯面临地缘政治的“百年孤独”
日前,在观天下听王绍光教授讲座。讲座中,王教授提及了苏尔科夫写的“俄罗斯面临‘百年孤独’”。
同时周乃蓤教授也对此事写了篇评论。(此前操作有点失误2333)个人蛮喜欢的,转载到风闻算是收藏吧。
侵权删~以下为全文:
————分割线————
苏尔科夫是普京执政十八年来倚重的文胆,普京第一任总统期间,言行倾向西方,苏尔科夫被视为俄罗斯政府中的西化派。他最近发表文章称,俄罗斯努力向西方学习四百年後,這個過程終於在2014年劃上了句號。此後,俄羅斯將面臨政治地緣上的“百年孤獨。”
苏尔科夫(左)与普京在一次会议上交换意见。新华社
弗拉季斯拉夫。蘇爾科夫(Vladislav Y。Surkov)在俄罗斯外交期刊四月九日的文章“孤独的混血儿“,稱俄罗斯四個世紀來企图变成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屢屢挫敗,不被西方接受,这条路已经走到尽头;转向东方也行不通,因为俄羅斯在蒙古帝国统治时,东方模式已经试过,留下了烙印,不堪回首。现在俄羅斯要走自己的路,要承受可能百年,甚至两百年、三百年的孤独。虽然做為一個現代國家,俄羅斯要继续和外界贸易往來及参与國際多边组织,但是要認識清楚身為“不西不東”的個體,它是孤獨的,不能再犧牲自己来盲目依附西方。“歐亞主義”是自我安慰,親近中國也只是權宜之及。最终决定要做量力而为的獨行者,還是孤注一掷追求做全球领导者,將是俄羅斯人民的選擇。
过去四個世紀,俄羅斯的精英不遺餘力的想把祖國打造成西方國家,百年前的社會主義也好,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自由市場經濟也好,什麼时髦,他們就照單全收,可是西方國家並不接受俄羅斯。蘇爾科夫借用了計算機的比喻:外表也許相似,可是軟件不兼容,對接口也不是一個模式,結果無法打造一個共同的系統。
四百年向東,四百年向西,都没有生根。现在要走第三条路线,蘇爾科夫並不尋求與西方對立,或颠覆西方霸權;只是各走各的路。他在文章中沒有提到“歐亞主義”,刻意避開以杜金(Aleksandr G.Dugin)設想的以歐亞大陸為中心,帶有擴張性質的多國聯盟,來推翻现有國際秩序。
俄羅斯過去二十多年來對西方的積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當年對抗蘇聯成立的軍事聯盟,從一九九九年起,納入昔日東歐、波羅的海國家,延伸到俄羅斯邊境,歐洲導彈防禦系統的設立,目的為了防止俄羅斯再次構成軍事威脅。
俄羅斯兩千零一四年與西方分道揚鑣,不言自明,是為了東烏克蘭動亂和俄羅斯出兵佔領克里米亞。在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进入衰退。美國加大制裁力度,將二十多名與普京關係密切的商政及安全部門人員,以暗中支持東烏克蘭反政府勢力為由,列入黑名單。
在叙利亚冲突、俄罗斯涉嫌操纵美国总统大选以及在英国毒害前谍报人员,幾件事使得美俄关系恶化到冷战结速后最低点。上週美英法聯手打擊敘利亞化武設施後,又帶動新一輪制裁。
現年五十三歲的苏爾科夫,家族來自車臣,在普京第一任當總統時,他策划推出的“管控式民主”(managed democracy)–一边施行民主制度,一边加强对政治和社会的控制。這種制度創新構成普京執政的特色。他的興趣很廣泛,撰寫小说,發表评论,甚至為流行歌曲寫歌詞。他最近這篇文章,有感而發,語氣蒼涼,和普京高票連任總統的意氣風發,成為對比。俄羅斯對國際秩序的失望,又沒有實力來改變現狀,國內向內看的“孤立主義”抬頭,可以理解。
僅在一年前,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外交部網站上發文,強調俄羅斯及蘇聯對西方文明的貢獻,列舉反法西斯戰爭,也提出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實驗的壯舉,蘇聯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促成了西方國家實行福利社會,惠及全民。他語氣堅定地說,俄羅斯文明傳統是西方式的,這個事實不會改變。
蘇爾科夫的言論反映俄羅斯社會的徬徨,而拉夫羅夫是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必須攀親拉住歐盟。蘇爾科夫的心態還是歐洲本位,他在文章中提到俄羅斯的第三條道路是“第三羅馬”,歷史上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承續基督宗教的正統。在文章結尾部份,他模糊的把未來交給俄羅斯人民,他們要選擇做“荒漠之地的獨行者”,還是“引領世界的頭號國家”,他預見未來通向星辰的道路充滿荊棘,然而星光必定閃爍。
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惡化之初,的確趨使俄羅斯與中國接近,來對抗西方的經濟制裁,然而兩國在國際政治熱點上,利益不完全吻合。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虽然投票反对西方動武,立场和俄罗斯并不相同,俄罗斯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保持中立,不为中国站台。國際關係學者把中俄這一輪的接近到若即若離,稱之為“方便軸心”.俄羅斯能在一帶一路上獲得一些好處,不惜暫時擱置在中亞的競爭,然而缺乏文化的認同,這種關係形同沙灘上的堡壘。
拉美文學名著“百年孤獨“的主題是不斷的重複過去,書中人物無法抗拒和逃避這個命運。俄羅斯的百年孤獨也是同樣的宿命。無論是蘇爾科夫,還是拉夫羅夫,他們都牢牢記得十九世紀末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名言:俄羅斯只有两個盟友,一是自己的陆军,一是自己的海军。
————转自作者博客————
周乃蓤,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职路透社纽约分社及上海分社,亦曾担任过香港南华早报驻北京特派员。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全球财经项目创始人及主任,著有《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
翻页为苏尔科夫文章:
参考消息网4月11日报道 《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双月刊网站4月9日刊载俄罗斯前副总理、现总统助理弗拉季斯拉夫·苏尔科夫题为《混血者的孤独》的文章称,俄曾经有四个世纪向东行,四个世纪朝西走,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没有生根。两条道路都已走过。如今需要探索第三条道路。
俄选择终结“西行之路”
文章称,2014年注定会因为很多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事件而被历史所铭记。然而,当年最重要的事件,俄罗斯直至今日才逐步意识到。这便是俄罗斯的西行之路已经终结。俄罗斯停止了意在成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与欧洲“优渥家庭”攀亲的多次且无果的尝试。
文章称,自2014年起,历史步入新的、长短未卜的“2014+”时代,俄罗斯将迎来百年(200年?300年?)的地缘政治孤独。
文章称,17世纪,伪德米特里随兴地开启了西方化,而后被彼得大帝坚决贯彻。400年来,俄罗斯几乎试遍所有方案。为了变成荷兰、法国、美国或葡萄牙,俄罗斯什么都做过。俄罗斯是多么不遗余力地试图挤进西方阵营。那里传来的理念、那里的风云激荡,俄罗斯精英都过于热切地加以响应。
文章认为,在欧洲的大型战事中,俄军舍生忘死,得胜回朝。从历史来看,在各大洲中,欧洲其实可被视为最黩武、最嗜血的。伟大的胜利、伟大的牺牲为俄罗斯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西方土地而非朋友。为捍卫欧洲价值观即君主政体,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提议俄奥普三国缔结神圣同盟。在需要镇压匈牙利起义、维护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俄忠实履行了同盟义务。而当俄罗斯陷入困境时,奥地利不但未伸出援手,还与它为敌。
文章称,而后,旧有的欧洲价值观被与之截然相反的新理念所取代。在巴黎和柏林,马克思成为时髦。俄罗斯人害怕落后于西方,而西方在那个时候对社会主义爱得发狂。他们害怕欧洲和美国工人领导的全球革命,会绕过俄罗斯这个“穷乡僻壤”。
文章称,当阶级斗争的浪潮偃旗息鼓,经过异常艰辛的劳动所建立起来的苏联却发现,全球革命并未成为现实,西方已完全不属于工人农民,正好相反,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
文章称,上世纪末,俄罗斯对充当“特殊”国家感到厌倦,再次请求西方接纳。某些人把疆域面积很当一回事:欧洲装不下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太大了,大得可怕。这意味着应当减小体量、人口、经济、军队、雄心,届时欧洲一定会把俄罗斯视为自己人。俄罗斯的人口、工业、军事实力皆已腰斩。然而,即便俄罗斯变得如此卑微、如此逆来顺受,它仍然没能迈入西方的门槛。最后,俄罗斯决定停止变弱、停止顺从,而且大声宣告权利。所以,2014年所发生的一切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俄并不需要向东急转
文章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俄罗斯与欧洲的文化模式相似,但它们柔软的内核不一致,内部勾连的脉络也不同。所以,它们无法成为统一的体系。如今,当这一旧有的怀疑变成显见的事实,人们开始提议,俄罗斯何不朝另一方向,即亚洲、东方急转?不需要。
文章称,原因如下:因为俄罗斯已经朝东转过了。最初的莫斯科公国便是在与亚洲汗国的相当复杂的军事政治共谋下建立起来的,有些人称之为桎梏,另一些人则誉之为联盟。无论是桎梏也罢,联盟也好,自愿的或是强迫的,但向东发展的道路俄罗斯曾经选择过、尝试过。
文章称,莫斯科公国亚洲属性的顶峰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卡西莫夫汗谢苗·别克布拉托维奇,被伊凡雷帝册封为“全罗斯大公”。历史学家习惯认为,伊凡雷帝之所以戴上游牧风格的莫诺马赫王冠,是因为他生性喜欢开玩笑。但现实要深刻得多。在他之后,宫中形成了实力不可小觑的集团,欲将别克布拉托维奇送上真正的王位宝座。所以,沙皇戈杜诺夫不得不要求贵族们向自己效忠宣誓,承诺不希望看到别克布拉托维奇及其子孙上位。这即是说,俄罗斯距离落到受洗后加入东正教的成吉思汗后裔之手、走上东方发展道路仅一步之遥。
文章称,然而,无论是别克布拉托维奇还是鞑靼贵族戈杜诺夫的后人,都没有前途。波兰及哥萨克人开始入侵,从西方给俄罗斯送来了新沙皇。先是伪德米特里,还有后来的波兰王子弗拉季斯拉夫,他们的统治虽然短暂,但极具象征意义。这是俄罗斯历史上所谓的“混乱时期”,不只是权力的更迭,而是文明危机。俄罗斯从亚洲脱离,朝欧洲靠拢。
文章称,所以,俄曾经有四个世纪向东行,四个世纪朝西走,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没有生根。两条道路都已走过。如今需要探索第三条道路、第三种文明、第三个世界、第三个罗马……
兼容西东的“二元化文明”
文章认为,俄罗斯未必是第三种文明,更像是二元化的文明,既包含东方,也有西方元素在内。亚洲的和欧洲的成分兼具,所以才既非亚洲,也不是欧洲文明。
文章称,俄罗斯的文化及地缘政治归属类似于异族联姻家庭中出生者所迷失的个体认同感。他跟所有人都有亲缘关系,却不被视为亲人。
文章称,俄罗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方混血国。它国徽中的双头鹰朝着不同的方向,价值观东西杂糅、领土地跨亚欧,曾是两极世界中的一极。就像所有的混血儿一样,它拥有超凡的能力、极具才华、美丽、孤独。
文章称,俄罗斯未来的孤独将会是怎样?是孤家寡人、与世隔绝?或者是作为优秀民族,成为国际领袖的那种幸运的高处不胜寒、其他民族和国家都主动让路?这取决于俄罗斯自己。
文章认为,孤独并不意味着完全与世隔绝。不受限制的开放同样不可能。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重蹈昔日覆辙。未来自会有它的新错误,不要再犯老毛病。
文章称,俄罗斯无疑会发展贸易,吸引投资,交换知识,进行战争,参与合作,加入组织,展开竞争与协作,引起恐惧、仇恨、好奇、欣赏、赞叹。只是不要被虚假目标所误导,不要妄自菲薄。
(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