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薪火照清溪:7.8万册签名书籍展现出一幅中华文脉长卷
——澳门大湾区时报记者益阳清溪村手记
记者唐海文
7月26日,记者顶骄阳踏入湖南益阳清溪村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指尖掠过7.8万册签名书籍的脊背,恍惚间听见了文明的簌簌低语。这座由王蒙题名的文学殿堂,以茅盾文学奖手稿的墨香、经典初版的岁月痕迹,向海外华文媒体团展开了一幅流动的中华文脉长卷。作为《大湾区时报》的记者,我在此刻真切触摸到文学的温度——它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更是大湾区与世界对话的隐形桥梁。
【一册签名书,万千家国情】
在数字馆藏区的光影交错中,瑞典华文媒体同行凝视着莫言亲笔题赠的《红高粱家族》初版本,轻声感叹:“这些纸张里住着中国的灵魂。”这座2000平方米的珍藏馆,以“图书馆+博物馆”的复合形态,将当代文学的集体记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存在。当马来西亚记者发现本国华裔作家的签名作品被珍藏在“东南亚华文文学专区”时,眼神中闪动的认同感,恰巧印证了文学超越疆界的凝聚力。
【文学赋能:从精神高地到经济活水】
清溪村的实践颠覆了文化事业的单向消耗逻辑。据统计,开馆一年来逾万人次的参观流量,带动周边民宿、研学、文创产业增长37%。意大利华文媒体的资深同行注意到,村民将周立波《山乡巨变》中的农耕场景复现为体验项目,文学IP正在生成实实在在的GDP。这种“文本—场景—产业”的转化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当我们在澳门打造“文学+”主题街区时,是否也能让《澳门诗抄》的诗行化作街角的互动装置?
【世界窗口中的大湾区角色】
在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场所,泰国、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代表提出:“这里港澳作家的专架有点弱。”这声提醒让我们意识到,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大湾区,理应在国家文学珍藏体系中承担更活跃的“转译者”职能。澳门若能建立类似的签名本分馆,收集葡语国家作家与中国作家的对话文本,或将开辟全新的文明互鉴维度。正如加拿大记者所言:“文学的温度,恰恰在于它总能在全球化与在地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离馆时暮色已沉,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藏书数据:78327册。这个不断生长的数字,恰似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脚步。乡村振兴需要这样的文化地标,大湾区建设更需要这样的精神锚点——当经济齿轮高速运转时,唯有文学的润滑,才能让发展保持人性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