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基层治理的“一年四季”

在基层的广袤大地上,年轻干部循着自然的节律,走过四季:春之萌发、夏之生长、秋之收获、冬之沉淀。他们在每一次风霜雨雪中拔节,在每一缕阳光雨露中丰盈,最终把个人的微光熔铸进民族复兴的星河。

春之萌发——向下扎根,向上抽芽

他们像第一株破土的春苗,带着尚未褪尽的书卷气,一头扎进田埂巷陌。邻里纠纷的烟火、政策落地的回声、群众眉宇间的愁与喜,都是最初的养分。有人为一条排水沟反复踏勘十几趟,有人为解释低保政策把嗓子说哑,也有人深夜守在小区口只为核查人员信息。琐碎却滚烫的“小事”教会他们俯身倾听、抬眼观察:原来基层的问题从来不是报告里的黑字,而是老张家的屋檐漏雨、李大娘的药费单据。于是,他们学会把文件的“句号”变成群众的“叹号”,在家长里短的缝隙里,埋下第一粒成长的种子。

夏之生长——淬火成钢,拔节有声

盛夏骤雨,考验每一片枝叶。征地拆迁的拉锯、汛期河道的险情、政策推进的梗阻……问题像藤蔓般缠绕。年轻干部从“会开会的干部”变成“会开锁的干部”,他们要开群众心里的锁——用方言讲清政策;也要开发展思路的锁——把小区闲置用房改成红色议事厅。一次次被质疑、被否定、被雨淋得狼狈,却也在一次次“再来一次”中,把“我不行”淬成“我可以”。他们的笔记本从“今天学了什么”变成“今天解决了什么”,手机里存满群众的微信步数,脚下走出越来越厚的茧,心里长出越来越稳的根。

秋之收获——稻穗低头,硕果盈枝

当第一片银杏叶落下,他们开始看见自己种下的“庄稼”:曾经污水横流的河道清了,傍晚有孩子在水边捞虾米;共富车间里机器轰鸣,大姐笑着说“家门口就能挣两千八”;那位常年蹒跚着来“讲道理”的老伯,如今路过窗口时停下脚步,抬手冲他们竖起大拇指......这些时刻,他们忽然懂了什么叫“国之大者”——它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一张张具体而明亮的脸上。于是,他们把“做过的事”写进“想做的事”:把零星的治理妙招固化为制度,把碎片化的经验提炼成方案,让一个人的奔跑变成一群人的接力。

冬之沉淀——藏锋守拙,静水深流

冬天不是终点,而是更深处的孕育。他们像冬藏的种子,把喧嚣关在门外,把得失写进笔记:哪些方法可复制?哪些教训要长记性?哪些能力仍待补齐?也许,夜深人静时,他们也会想起第一次调解纠纷时的面红耳赤,第一次被群众拒之门外的心酸,却在回望中看清一条清晰的成长曲线——原来那些曾让人彻夜难眠的坎,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垫高了视野。此刻,他们不再急于证明自己,而是学会与土地共呼吸:群众需要时,随时破土;时代召唤时,即刻成林。

四季轮替,周而复始。年轻干部把青春写在基层的年轮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一圈都刻着“人民”二字。当新一批春苗破土,他们已能撑起一片荫凉;而当民族复兴的参天大树终将拔地而起,总会有人记得,那些曾把自己种进泥土里的年轻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