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鲍广仁:三十年后重返莫斯科 看时代变迁

    中俄资讯网注:本文作者鲍广仁 曾任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美国《世界日报》记者

    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我曾因工作关系到苏联采访过。转眼间近30年过去,很期望有机会到俄罗斯看看当地民众在苏联解体后是如何生活的。经历过沙皇俄国到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后重回俄国的俄罗斯人,如何面对或者适应这种巨变?

    仍保留苏联时代痕迹

    此次俄罗斯之行我选择在首都莫斯科停留一周,有较多时间细看一些地方。我参观了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新圣母公墓、郊外的科洛缅斯科耶庄园、谢尔吉耶夫镇的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等景点,它们为我提供一个解答上述问题的途径。

500

中俄资讯网资料图

    初建于1935年的莫斯科地铁与我熟悉的美国地铁差别巨大。美国地铁重实用不重外表。建成于1904年的纽约地铁,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地铁站,可谓四通八达,但内部设施非常简陋。后建的华盛顿地铁,地铁站内顶部几乎都是未加装饰的水泥或钢梁原貌,体现了美国人的实用主义精神。反观莫斯科地铁,豪华程度世界罕见。站厅内高耸的大理石柱子,站台大厅两侧有风格各异的雕塑或壁画,内容多以歌颂列宁、斯大林及苏共为主。在不少地铁站入口处都有列宁的雕塑,时代的烙印明显。有趣的是,现在的俄罗斯政府将这些时代痕迹全盘保留,体现了俄罗斯人对历史的尊重。在莫斯科旅游的中国人,对这些旧时代的东西颇感兴趣,经常可以看到中国游客在这些壁画或雕塑前合影留念。

    在航天博物馆,我看到并体验到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航天成就的无比自豪。年轻的女导游在介绍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1961年加加林成为世界上首位太空人邀游太空及世界首个空间站的建立等标志性事件时,脸上满是自豪。

    文明举止让人印象深

    无论是莫斯科街头还是游客众多的红场,我发现城市地面都十分干净整洁。随地吐痰的现象基本见不到,乱扔垃圾的现象十分罕见。当地人告诉我,讲究社会公德在俄罗斯已成为一种习惯。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能乱扔东西。漫步在莫斯科街头,不时可以见到清洁工在工作,但清扫到的垃圾不多,这也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中俄资讯网旅游栏目。

    此外,莫斯科的交通秩序井然,汽车在任何时候都要礼让行人,如果不让,则会被罚款数千卢布(中俄资讯网注:1卢布约合0.11元人民币)。在这方面,莫斯科做得比多数美国城市都好。美国城市街头乱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也不乏行人乱过马路或汽车不让行人的现象,地铁出入口及一些街角经常能闻到尿骚味。在莫斯科,我特地在地铁出入口留心观察,发现基本见不到垃圾,没有什么异昧。

    俄罗斯人的整体文明素质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莫斯科地铁车厢里不设老幼妇及残障人士专座,但我和太太两次乘坐地铁,都有人主动让座。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看到我和太太上车,主动起身,手持电脑站着继续做他的事情。我们反而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但他执意让我们坐下。另一对年轻男女看到我们上车,主动站到边上去,这一切都做得非常自然,完全没有任何勉强或做作。

    普京广受年轻人力挺

    俄罗斯多年来与西方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与美国也是摩擦不断,至今还受到制裁。不过,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在今日的俄罗斯可以说无所不在。莫斯科街头随处可见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美国文化的象征。现在的莫斯科街头到处是车,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各种品牌都有,莫斯科也成了有名的“堵城”。20多年前,人们的穿着比较单调,现在年轻人的穿着都非常时髦。年轻的导游手中拿的是苹果手机。她说,不少年轻人以拥有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名牌产品为荣。学校学生中,富足的中产家庭一般都会给孩子买部苹果手机。克里姆林宫附近有座大楼,共四层,出售各种玩具及儿童用品,乐高、迪士尼等西方名牌玩具应有尽有,这种规模的玩具城,在洛杉矶都没见过。可见在今日俄罗斯,虽然对西方仍存敌意,政府与西方的关系仍然紧张,但民间对西方的物质文化并不排斥,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俄资讯网旅游栏目。

    年轻的导游说,俄罗斯年轻人喜欢现在的领导人普京,并不是因为普京经常向美国秀肌肉,而是他代表了多数俄罗斯人的民意,不顺从美国。他们认为.美国总想当导师,去教别人怎么生活,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一定要按美国的舞步去跳舞呢?他们中一些人怀念苏联时代,因为那时苏联在许多方面超过美国,如第一个上太空的是苏联人,原子弹的研发也与美国不相上下。现在的俄罗斯早已不是当年的超级大国,无法和美国平起平坐,但俄罗斯人心有不甘。

    看来,虽然俄罗斯早已脱离社会主义体制,但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俄罗斯不太可能融入西方,成为美国的朋友。

    来源:中俄资讯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