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80国市场、54亿产值!这个小县城凭啥4年逆袭成中国钟表“第三极”?
在瑞士,钟表是传承数百年的精密艺术;在深圳,钟表是改革开放的制造传奇;而在湖南省衡阳县,钟表正上演一场漂亮的“弯道超车”——从零起步到日均生产30万只手表,衡阳仅用4年时间,就崛起成为全国第三大钟表产业基地,走完了传统钟表产业数十年的发展路程。
截至2024年底,衡阳钟表产业园已入驻相关企业140余家,年产值达54.3亿元,产品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4月,中国钟表协会授予衡阳县“中国钟表产业基地”称号,标志着衡阳已成为继深圳、漳州之后的全国第三个钟表产业集聚区。
短短4年,衡阳钟表产业是如何实现“从零起步”到“重构中国钟表产业版图”的逆袭?这背后,又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它不断前行?
4年打造中国钟表“第三极”
衡阳钟表产业的故事,始于一群“南下打工者”的返乡潮。上世纪90年代,衡阳手表厂黯然退场,众多技术工人被迫南下谋生,参与珠三角钟表产业的建设。这些工人没想到,几十年后,他们带回的不只是积蓄,更是一整套产业基因。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浪潮涌动之际,衡阳县决策层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当以唐灵军为代表的“钟表湘军”带着“全产业链返乡”时,衡阳县政府当即决定:乘着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刚刚获得批复的东风,引凤归巢,打造钟表产业园——衡阳船山时间谷钟表产业园。
衡阳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钟表产业工作专班,以“政企共建”模式——“政府负责基建和招商,企业专注生产和创新”,向内陆首个钟表全产业链集群的目标冲刺。

自2020年启动建设以来,仅仅4年时间,船山时间谷便实现了从一片荒土到百企云集的转变,形成了钟表精密加工设备制造、机芯、表壳、表盘、表带等完整产业链,以及研究开发、外观设计、加工制造、试制检测、表面精细化处理等价值链。目前,产业园已有广州诺时、深圳艾尔时、锦和钟表等140余家钟表企业签约入驻,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中国钟表产业基地”称号加身,标志着这座内陆县城正式跻身成为中国钟表产业“第三极”。
然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这成为摆在衡阳钟表人面前的新课题。
从“制造基地”到“创新中心”
衡阳深知,在钟表产业领域,要想脱颖而出,实现弯道超车,就不能盲目跟风,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不做第二个深圳,也不当第二个漳州,衡阳县的破局之道,就藏在一套“错位竞争”的组合拳里。
利用技术创新突围,实现从“进口机芯”到“中国芯”。
曾经,衡阳钟表产业面临着机芯依赖进口的困境,处于“微笑曲线”的价值底端。但衡阳钟表人没有放弃,积极投入技术研发。其中,南岳牌的机芯创新极具代表性。其自主研发的NYB901机械机芯,动力储存超50小时,实现了衡阳钟表产业园机芯自主供应,成功突破了“卡脖子”环节。这一创新成果,让衡阳钟表产业在技术层面实现了重大跨越,逐步摆脱了低端制造的标签。

打造全球罕见的“五分钟产业圈”,占据竞争高位。
在衡阳钟表产业园里,有一个独特的现象:一家钟表厂老板能步行五分钟找齐所有供应商。这背后,是衡阳精心打造的全产业链集群模式:园区内140多家配套企业,覆盖机芯、表壳、智能模组等所有环节,真正实现了“五分钟找齐供应商”的产业生态闭环。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政府配套的广深物流专线,更将企业物流时间压缩5天以上,成本降低超50%。
凭借着全产业链集群模式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衡阳钟表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实现了“从零起步到日均产表30万只,年产值54.3亿元”的惊人跨越。

以文化赋能,创造新的增长点。
衡阳钟表的差异化竞争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在于独特的文化表达:“八方来财”腕表,以6点位露摆设计展现南岳祈福文化,成为国潮爆款;以湖湘花卉为灵感的“芙蓉”系列,远销英国。而船山钟表博物馆的创新实践,更是将工业制造升级为文化体验——全球最大的可走时手表(等比例放大220倍)、时光云梯等网红打卡地,仅2025年“五一”假期就吸引了10万人次,开创了“工业+文旅”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通过技术突破、生态构建和文化创新“三驾马车”的协同驱动,衡阳钟表产业正在书写从“制造基地”到“创新中心”的转型传奇。

衡阳钟表产业的崛起,彻底颠覆了“内陆地区难育精密制造业”的固有观念,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精准承接+创新升级”的新思路。其成功经验表明:后发地区凭借科学的产业规划、创新路径与差异化竞争策略,同样可以实现产业的跨越式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