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双基 三区协同:构建创新发展正循环

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坚持筑牢基础研究和人才基础 “两个基础”,通过 “集中区、自由区、融合区” 三区协同模式,贯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是形成高校与企业相互增益正循环的关键路径,更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

筑牢 “两个基础” 是创新体系的根基所在。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如同大树的根系,只有扎得深、伸得广,才能枝繁叶茂。我国量子计算领域的突破,正是源于多年来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上的持续投入,让 “九章”“祖冲之号” 等量子计算机相继问世。而人才是基础研究的核心载体,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通过 “本博贯通” 培养模式,为量子计算领域输送了一批青年才俊,他们既懂基础理论又能对接产业需求,成为连接实验室与市场的重要纽带。

“三区协同” 模式为创新要素流动搭建了高效桥梁。集中区聚焦重大战略需求,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攻坚合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集中区的典范,聚集了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在聚变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自由区则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供宽松环境,浙江大学 “基础科学高级研究院” 采用 “无固定期限聘期”“经费自主支配” 等机制,让科学家能潜心探索未知,诞生了一批颠覆性技术构想。

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形成高校与企业的正循环。高校在集中区承担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任务,为企业输送技术和人才;企业在融合区提供应用场景和资金支持,反哺高校的科研方向调整。上海交大与商飞公司的合作堪称典范:交大在自由区开展的气动布局基础研究,为商飞 C919 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商飞则将试飞数据反馈给交大,推动高校的理论模型迭代升级,同时吸纳大量毕业生参与后续研发。这种 “高校出成果 — 企业促转化 — 收益反哺科研” 的闭环,让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创新体系的构建非一日之功,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筑牢 “两个基础”,让创新有 “底气”;推进 “三区协同”,让创新有 “通道”;贯通三链形成正循环,让创新有 “活力”。当高校的实验室与企业的生产线无缝对接,当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同频共振,我国的科技创新必将迈上新台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