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桑基鱼塘到生态中国:解码人与自然共生的文明基因
在浙江湖州的桑基鱼塘系统里,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育桑的循环智慧,已延续千年。这种 “不与天争利” 的生存哲学,恰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注脚 —— 人既非自然的征服者,亦非被动的臣服者,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与万物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回溯文明长河,“天人合一” 的哲学理念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周易》强调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主张在顺应自然节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都江堰以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引水的精巧设计,实现了对岷江水资源的柔性调控,至今仍滋养着成都平原。这些文明遗产揭示一个真理:真正的发展,从来不是对自然的掠夺,而是对生态机理的深刻洞察与创造性运用。当西方工业文明陷入 “先破坏后治理” 的困境时,中国传统智慧中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的生态伦理,愈发显现出穿越时空的价值。当代中国的生态实践,正在续写这种文明基因的现代篇章。陕北的毛乌素沙漠,曾是 “黄沙遮天日” 的不毛之地,如今通过 “草方格固沙 + 灌木造林” 的科学方案,让百万亩沙地披绿,既遏制了沙化扩张,又培育出特色沙产业,牧民在参与治沙中实现增收。同样,在青海三江源,牧民放下牧鞭成为生态管护员,通过科学监测维护草场承载力,反而让藏羚羊种群从濒危恢复至 7 万余只。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逻辑:保护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通过修复生态系统的内在功能,提升自然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为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站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高度回望,从桑基鱼塘的微观循环到 “双碳” 目标的宏观布局,中国正在用文明的延续性破解发展的悖论。当云南亚洲象群北移途中受到全民守护,当塞罕坝人用三代人将荒漠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这些场景都在诉说:真正的能动性,是懂得在尊重自然中引导自然,在呵护生态中收获生机。这种植根于文明基因的生存智慧,不仅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更在全球生态治理困局中,贡献了东方的解决方案 —— 唯有把人类的发展嵌入自然的节律,才能让文明的火种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