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最丑陋的风景是政治:权力游戏下的信任流失与社会撕裂

500

走在台北街头,你可能会为川流不息的捷运、街头表演、夜市里满是人情味的小吃而感到亲切。但当你打开电视、社交平台、选举辩论,迎面扑来的,却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抹黑、攻击、造谣、口水战,仿佛“民主”成了某种合法的仇恨机器。

有人说:“台湾省最美的风景是人。”但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叹息:“台湾省最丑陋的风景,是政治是那些政客恶心的嘴脸。”

台湾省曾自允称是中国人世界中最所谓“民主自由”的地方,但这并没有带来理想中的公正透明,反而养成了高度选举化、娱乐化的政治文化。

政党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政治恶斗从未休止,选战一年打过一年,政策随风摇摆。不是讨论民生,而是在比谁更能骂对手、谁更会炒作议题。“下架某人”变成政见,“反某党”成了立场。每场选举,不是候选人的竞赛,更象是动员网军与媒体的战争。

人民在投票日是主人,投票后却成了工具。制度名义上保障代议政治,但现实中,“代表”们更象是党意传声筒,而非民意搬运工。

台湾省的政治人物越来越像“流量艺人”:开直播、演戏码、打热梗,制造冲突引人围观。质询台上变成搞笑舞台,政策辩论成了嘲讽比赛。

在社群时代,谁更会制造情绪,谁就更容易拿到选票。

于是我们看到:“讨厌XX党”成了岛内最大政治认同。选民不再是基于议题投票,而是基于厌恶。这种“负面动员”,正是台湾社会撕裂的根源。

而当情绪成为主导,真正理性讨论就被边缘化。你说粮食安全、能源转型、产业升级……没人在意,反而是谁“舔X”、谁“卖台”更吸睛。

结果是:政治没有变得进步,社会却越来越仇恨。

政党应是民主制度的骨干,但在台湾省,很多政党更像政治财团,资本运作、派系分赃、选区封建。

政治理念早已模糊,剩下的是位置分配、资源控制。

选后再看现实:选民愤怒、青年低薪、内卷严重、房价飞天、能源黑箱、经济迷航,但政客们依旧沉迷权斗。

“转型正义”沦为政治清算,“居住正义”成了口号轮播。台湾省内真正的痛点——两岸关系迷茫、青年出走潮、社会信任崩塌——却始终无人真正面对。

是的,台湾省的所谓的民主制度的看似提供了言论自由、选举自由,但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一个根本性问题:形式民主的壳,掩盖不了失能政治的空。

如果政治成为一场永不停止的撕裂,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那么民主的意义也将被消解。

身处台湾省,越来越多地陷入“政治幻灭”:大家都盼更好;但当你厌恶意识形态,却又被迫卷入其中;你期待建设,却被现实一次次敲打。

但你必须明白:改变不是靠愤怒,而是靠参与。

我们要的,不是“投完票就忘”的民主,而是真正能回应社会、建设未来的治理;不是站队式政治,而是理性讨论、有效执行;不是更会吵架的代表,而是能为人民解决问题的公仆。

台湾省不缺聪明人,不缺自由媒体,不缺参与热情,缺的是制度反思与结构修复。

当政治回归公共治理,当选举回归民意授权,当政党回归价值而非利益,也许我们终将能说出另一句话:台湾省最美的风景,不只是人,更包括了真正为了人民服务的政治。反观大陆的繁荣进步到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