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不信外卖大战越内卷,平台就越垄断?
文 | 延观风
越没有什么越强调什么,越做了什么越忌讳什么。几大平台公司对“垄断”两个字的忌讳,大概已经到了苻生忌讳“不足”之类的程度。这轮外卖补贴大战远未结束,甚至还没到7月12-13日的高潮时,网上软文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垄断论“被掀翻”了。
历史会押韵但不会重复,群众会上当但不会一直当傻子。经历了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第一轮)、短视频、社区买菜等几次大战,加之现在如火如荼的造车、第二轮外卖大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烧钱补贴优惠的结局逃不脱垄断与涨价。
周末外卖大战结束后,有消费者薅到不少羊毛,有奶茶被浪费一地鸡毛,但平台垄断的性质和经营模式没有动一毫一毛。各大平台得意洋洋地晒出成交量“战果”,有人欢呼因为工作需要,有人欢呼为了金主需要,有人欢呼为了自证信仰需要,对我们这些普通群众,大可把免费奶茶的糖衣吃(喝)掉,但平台垄断的炮弹是一定要打回去的。
京东淘宝来前这样,来之后也这样,京东淘宝不是白来了?
对于已经形成无可辩解垄断地位的私企,新自拥趸最喜欢引用鲍莫尔的理论:只要市场可以自由低成本进入,那么垄断企业就会保持积极创新、不攫取超额垄断利润的行为模式,对社会福利不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一切证明市场可进入、垄断企业没有设置进入壁垒的“证据”,他们都必须大做文章。
这次外卖大战提供了“市场可进入”的案例,当然要充分利用这个宣传素材,进而论证平台企业平时也都不搞垄断。嗯,挣钱嘛,再怎么践踏经济学基本知识也不寒碜了。
市场有没有被垄断,不是市面上有几个企业决定的,而是这些企业的行为模式决定的。别看几个外卖平台表面上打得挺热闹,但如果他们对商家、骑手和消费者的议价权和博弈逻辑没有丝毫改变,也没有任何实质性让利,那么名为垄断的餐桌上就还是摆着这三样大菜,只不过是新老食客间闹了些小矛盾而已。
首先看商家。外卖大战前,个体商家对平台巨无霸的议价能力就很微弱,明目张胆的“二选一”被铁拳修理后,各种更精细隐蔽的“二选一”被设计出来,比如强迫商家抬高别的平台的起送价,用流量、评分作为惩罚工具,等等。
再有就是高额抽成。当然平台很精明,表面上佣金比例不到10%,但通过商家承担配送费、强制商家参与补贴活动并承担大部分让利等等手段(当然你有不参加活动被掐断流量挤死的自由),最后消费者支付价格抽掉30%才到商家手里。30%是个什么概念?营改增前,大多数行业营业税率抽走商家营业额的3%-5%;按个税类比,每年收入至少大约50万的人才能够得到30%档次的个税,而且只有应纳税所得额在42万-66万的部分才交30%。
在京东、淘宝面前,商家依然没有议价权,前者也完全没有和商家客气客气的意思。短暂的拉人入驻期满后,该抽的成一分不少,该“自愿”参加的活动还得参加,该承担的大头补贴继续承担。补贴力度越大、单数越多,餐饮商家越是叫苦不迭乃至终于公开抱怨。请问这时号称“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发声”的媒体人和学者,你们人在哪呢?
可笑的是,号称“科技企业”的互联网平台抢起商家,不比90年代街上抢地盘的黑社会先进多少。隐蔽一点的,施压自己平台上的商家抬高对方平台的起送价;直接一点的,线下到商家店铺大眼瞪小眼,好像还得因为有“不起肢体冲突的共识”给他们颁个精神文明奖呢。这就是国内科技企业朴实无华的商战,和科技、商业毫不沾边,和权力、软暴力倒是关系密切。
其次是骑手。表面上看,外卖大战给骑手带来了不少福利,比如京东高调宣布给骑手上社保,靠给恶性工伤案例高额赔偿公关作秀、平时逃避骑手社保责任的美团(可能还有克扣骑手商业投保的前科)宣布跟进。再比如,这几天美团饿了么纷纷晒出骑手收入绝对数和增速的喜人数据,彰显自己的“社会责任”。
我们很多次强调,劳动者的报酬不在于绝对数额是多少,而在于得到法律规定、劳动应得、覆盖风险的足额回报。平台钻劳动关系的空子,骑手享受不到8小时工作制带来的加班费议价权保障,享受不到丧失劳动能力的风险分摊,就算收入绝对数不算低,但始终处在在法定收入的红线之下。
现在,平台竞争的结果不是用超额回报吸引劳动者,仅是消除了部分违法用工行为。通过“日均单量增长33%、收入增长111%”可以算出,骑手的每单收入平均增长了59%,全天工作时长和强度大幅提高的结果,堪堪比上8小时外1.5倍工资,离周末双倍工资都有差距,就这还能得意洋洋地宣传骑手收入增长,确实需要一定的“魄lian力pi”。
第三是消费者。经过几轮补贴大战的洗礼教育,越来越多地消费者早就清楚地认识到,现在薅到的羊毛,将来都要加倍奉还给平台。外卖平台高额抽成,已经导致消费者花100%的钱,最多只能买到70%的餐饮服务,平台在商家和消费者矛盾中美美隐身。外卖大战逼死更多堂食商家后,平台对餐饮市场的垄断力进一步增强,恐怕消费者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最后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问题,为什么搅动外卖市场的不是新兴初创企业,而是其他互联网庞然大物?只有新兴初创企业在不停地出现,按照市场规律走向壮大和死亡,才会给行业带来技术进步动力,逼迫现有企业不敢剥削上下游市场主体。但显然互联网平台这场游戏,初创企业根本没有进场的资格,要么被巨头的烧钱补贴吓退,要么专精一个小领域等巨头收编,这是一个“低成本可进入的市场”?真是天大的笑话。
三个巨头间也不会产生囚徒困境,有动力真正做出降低抽佣等让利之举,吃掉更多市场份额。共享单车三足鼎立格局确立后,骑一次共享单车的价格持续上涨,比绝对价格上涨更可怕的是下面这张完全雷同的定价表。笔者坐网约车时和司机聊天,司机表示虽然现在网约车平台五花八门,但在哪个平台接活抽成都差不多。毕竟商战也是江湖,永远要相信互联网巨头们的“默契”。
京东淘宝来之前如此,他们俩来了之后依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那他们俩不是白来了吗?
在《为什么劳动者的工资就是不能正常增长?》中我们指出,无对等、不公平,无选择、不自由。商家和消费者面对巨头平台毫无对等性,选哪个平台也是一样的抽成模式或购买价格,市场的垄断之壁根本就没有被表面竞争打开一丝一毫的缝隙。
虽然有消息称外卖大战或在今年下半年成为常态,但我们已经可以预想烧钱大战结束后的市场会是什么样子。商业模式没变,商家要交的推广流量费从1份变成3份;骑手的劳动关系没变,更多的人会进入骑手行列稀释短暂的每单价格上涨;消费者吃一顿外卖还要交30%的“平台税”,最好从现在开始练习心算,调低外卖品质的预期。
所以,看似外卖大战是巨头间争夺存量,实际上是淘宝京东缺乏新的故事,挤到美团独大的外卖市场找点增长点飨足资本市场,但只吃你一点饭、绝不砸你躺着赚钱的商业模式饭碗。说不定以后美团也会到淘宝京东的碗里挖两勺,大家都是体面人,只要不坏了道上的规矩,将来补贴的钱靠涨价如数奉还,消费者、劳动者和实体商家的钱咱三三三分账!
建电子房地产,收赛博地租
垄断带来权力,权力带来的收入就叫“寻租”。这是互联网平台尤其忌讳的事实,一定要把自己包装成信息或技术服务的提供者,收的是服务费而不是垄断租。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们收赛博地租的手永远是那么诚实。
抽成是互联网平台最喜欢的定价模式。而抽成与权力紧紧绑定:我不依靠为你提供商品/服务获得收入,而是有权力直接分享你经济活动的成果。不妨看看互联网平台之前,抽成模式都在哪些主体中最受欢迎。
首推政府。政府是合法暴力的垄断者,直接无偿汲取社会生产的产品,无论从种类还是规模占比上看,大多数税收都是抽成模式的,比如从价税的增值税消费税,比如按比例从收入/利润中收取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收取地租的地主阶级亦然。封建时代的地租就是凭藉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以及背后的国家暴力和私人暴力),向农业生产者征取实物、力役或货币。现代地主罩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似乎是按照地段、面积、房屋品质等客观要素收取提供租赁服务的费用,但实际还是从商家/打工人的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抽取经营/劳动成果,否则怎么会出现这边厢涨房补、那边厢房租应声而涨呢?
中介类行业也很特别喜欢抽成,因为他们的收入来源本质上就是对信息/权力/社会关系等的垄断。比如房屋中介对房源信息的垄断,甚至现在的中介要亲自下场做二房东垄断房源本身了;比如金融中介对信息、人脉、经营资质的垄断(不会还有人觉得金融中介是卖专业服务的吧?);比如法律从业者对专业知识乃至释经权的垄断;等等。
后起之秀互联网平台天然具有赢家通吃性质,不发挥垄断权力玩抽成模式,有点对不起这个行业的天赋。如果网约车平台卖的真是撮合与保障交易的“服务”,那么根据叫车、导航、安全保障等服务的成本设定每单的服务费就好。这个数字恐怕是一个很低的数额,因为平台建设完成后,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不高,即使把开发成本摊入每笔交易,应该收取的服务费都远远低于按司机收入的一定比例抽佣。
购物平台抽成模式更是典型的赛博地租。传统线下商超的房东还面临一定竞争压力,同一城市中有若干热门商圈,有若干人口密度高的社区,店家不在这个地段开,可以换到另外的地段(甚至选择换城市展业)。
但现在全国大购物平台就那么2、3家,同类搜索排序靠前位置就那一页屏幕的容量。要么买流量买推广,要么无人问津淘汰出局。花钱买平安,是不是有保护费那味了?让我们一边对照现在互联网平台的经营模式,一边温习自由派经济学家的典中典“流寇与坐寇”理论(见《阿里前高管的“万言书”,撕碎了私企神话》)。
等到直播带货商业模式兴起,赛博地租直接撕下了买推广等复杂麻烦的伪装,因为我垄断流量,张口就敢要到最高80%的佣金,而且还要附带承诺直播间全网最低价,顺带轻松实现对全国性供货渠道的垄断。所以李某人要求直播间观众“反思有没有努力工作”,确实有着非常充分的垄断商业逻辑:他真不挣“带货服务”的钱,挣的是上游商家和下游家人们努力工作的血汗钱。
此外,平台公司“坐寇”提供公共服务维持公共秩序,并非单纯的类比玩梗。以往的公司只能通过内部规章,对具有劳动关系的员工进行纪律约束和处罚,但平台公司已经拥有了对商家、骑手甚至消费者等不具备劳动关系的相关主体的监管处罚权,甚至可以对属于个人自由的言论进行限流或删除(不会还有人相信删帖都来自塔的指令吧?)。而这种处罚权,也是平台挑起矛盾坐收渔利后还能美美隐身的重要手段。
维持垄断,那么代价是什么?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本身非常正确,只是适用范围被企业权力的拥趸巧妙地裁剪局限在了对政府的警惕,正如凡谈起平台垄断,就会有人跳出来洗“只有行政垄断才是垄断”,围魏救赵转移注意。
为了防止政府利用对合法暴力的垄断侵害公共利益,现代国家创设出了无数机制和手段。包括政府内部的权力制衡,纪委、议会、媒体、群众等东西方形式不同但目的相同的多维度监督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将税收(抽成)重新用于公共福利的现代财政制度,乃至“政府必须服务公共利益”等思想观念的百年建设等等。
具体到我国国情,大量国企和事业单位享有垄断地位,为了逼迫他们不得利用垄断权力谋取私利,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制度建设。比如剥夺自由定价权,铁总不敢在春运时像网约车下雨时涨价;比如强制扩大供给、禁止人为制造稀缺,通信公司不能躺在3G网络上收流量费,必须赶紧投资建下一代基站;比如搞了不正当竞争就要立正挨打,每年大量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都直指国企滥用支配地位。
所以当平台公司的垄断权力从市场交易逐步延伸到处罚,这种带有极强外部性和一定公共性的权力就必须受到监督限制。但这几年在经济形势、舆论鼓噪的多重影响下,平台公司的监管实际上反而有所回撤,以致出现了今天外卖大战各方受害的景象。
平台公司非常恐惧失去垄断地位,极其忌讳“拆分”“一鲸落万物生”等说法。作为市场竞争的胜出者,以保持市场份额作为它们的奖励也未尝不可。但既然已经具备了难以撼动的议价权、带有公共性质的处罚权以及内部官僚化的运作模式,那就要接受与政府、国有企业等垄断主体一样的管制监督。
废除抽佣这一收费模式(至少切实降低从各类平台上活动抽佣的比例),回到按提供服务的量与质收费定价。全面执行落实劳动法,承担对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员工全生命周期的劳动报酬责任。流量推送、配送路线等额算法必须接受公共算法审计,提高争议处置的透明度,将一些处罚权回收到公共部门。这些都是垄断平台公司消除市场扭曲、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行之事。
最后的最后,平台公司别一天到晚盯着国人的衣食住行盘算用现在这套商业模式榨出更多资源。已经有如此之多的社会资源汇集于此,必须利用自己的体量和技术积累,探索真正的技术创新前沿,成为提供科技公共产品的平台。要么主动促进万物生长,要么一鲸落万物生,这是现代经济治理下平台巨头必须回答的“二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