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芳214杀!揭秘志愿军让美军崩溃的“集体狙击术”

500

NO.2449 - 冷枪冷炮

作者:季风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和很多人印象中凭借一把外形酷炫、百步穿杨的狙击步枪就可以改变一场战斗,甚至战争走向不同,现实中的狙击手作用可以说十分有限。无论是基层部队的精确射手,还是特种部队的王牌狙击手,都只是战场上庞大作战体系中的一环。

事实上,狙击手的作战条件十分苛刻。如果战场上是一边倒的态势,无论是优势方,还是劣势方,狙击手都没有发挥的空间。或者交战双方激烈对攻,战线处于实时变动的状态下,也无法为狙击手创造施展的空间。只有战争陷入胶着状态,敌对双方的战线相对稳定时,狙击手才能获得巨大的空间展现其精湛的射击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传说。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欧洲的西线战场上关于狙击手的传说就十分有限。战争初期,德国军队一路推进,势同摧枯拉朽,很短时间内就横扫了整个西欧,法国投降,英国军队暂时退出欧洲大陆。到了战争后期,盟军在巨大的火力优势和兵力优势下势如破竹,德军始终无法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线。

500

同理,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近乎无限的火力覆盖,让日军在挨炸和准备挨炸的状态中反复切换。号称枪法精湛的日军狙击手,似乎也只有在违反国际公约,打击美军卫生兵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在多数情况下被日军装备碾压,无法形成稳定的防御。更麻烦的是,中国军队始终面临枪支弹药不足、训练有限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狙击手的生存空间。而日军始终凭借火力优势行动,对于狙击作战也就不怎么上心。

二战时期,狙击手大放异彩的战场无疑是东线战场,既包括血腥的苏德战场,也包括惨烈的苏芬战场。一大批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狙击手,就是在东线的林海雪原、城市废墟、堡垒要塞的作战环境下成就自己在军事史上的地位。这些人包括芬兰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世界上战绩最多的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琴科,斯大林格勒炼狱走出来的传奇瓦西里·扎伊采夫,二战战绩最多的黄种人狙击手谢苗·诺莫科诺夫……

500

这些大神的战绩确实辉煌,但都是建立特定的战术环境中。西蒙·海耶大发神威的时候,苏军在芬兰曼纳海姆防线上死磕,呆板的战术和差劲的后勤成为白色死神最大的助手;柳德米拉猎杀德军官兵的时候,红海军的陆战旅与陆军通力配合,让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成为德国人的噩梦。

瓦西里大肆收割人头时,苏德双方正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下胶着,为每一寸土地战斗到最后一刻;谢苗的战绩背后,是不屈的列宁格勒无数军民坚守八百多天未曾放弃的坚固堡垒……

如果可以,相信他们也不会选择这种既消耗体力,又消耗精神的作战模式。同样没得选的还有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准确说是五次战役之后的志愿军部队。

500

走向“冷枪冷炮运动”

因为某些因素,中国在近代长期落后于西方主流国家。这其中最直接的表现为军事工业和军事体系的落后,但根源在于生产方式的落后,具体表现为工业能力的落后。

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在战争模式上极度落后。20世纪初中国战乱不断,但战争模式依然是古典样式,战争主要是职业军人和政客的事情。所以中国近代的军阀混战,其时间和烈度与欧洲战场相比要差得多。类似于一战时期西线那种长期的堑壕对峙,在中国几乎不存在的。这种战争状态下,战线处于不断变动中,基本没有狙击手发挥的空间。

之后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动员全民族的力量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与之前的军阀混战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中国落后的工业,使得中国武器装备极为落后,在面对有着完整战争体系的日军时吃亏不少。

500

再加上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相当长的时间内,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都不具备与日军硬碰硬的实力。这一点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表现最为明显。

这种状态下,即便有一些狙击的战例,也因为缺乏记载而不为人知。

与此同时的敌后战场上,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抗日武装因为装备太差、实力有限,也不太可能出现比较稳定的战线,不具备狙击战的空间。

抗战之后,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差距很大。初期国民党军队的优势很大,但是国民党军队的各种问题很快暴露,逐渐陷入被动。而解放军凭借解放区现代的行政体制和有效的动员机制,很快扭转局面。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也没有在任何战场上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线,狙击战自然也就没有生存空间。

500

直到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志愿军才真正面对现代工业化战争的考验,有了狙击战的空间。这一切要从第五次战役之后,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形成稳定的对峙才有了狙击战的施展空间。前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处于进攻态势,大规模的迂回穿插超越了美军的认知。短短两三个月,志愿军就把美军为首“联合国”从鸭绿江怼到了三七线。这一阶段,交战双方的战线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不过,成为联合国军司令的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后勤不足,攻坚能力差……一旦敌军抱团固守,志愿军就很难突破。这一点在砥平里战斗中,充分暴露。

之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美军都针对志愿军的弱点进行战术调整,著名的磁性战术被提出并在战场上得到应用,给志愿军造成巨大威胁。尤其是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损失惨重。为了掩护主力部队,63军、20军和15军分别在铁原、华川和芝浦里展开阻击战,以极大的代价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500

李奇微

五次战役之后,中美两军在朝鲜半岛形成对峙局面。此时志愿军依然距离狙击作战有一段距离,因为美军凭借装备优势不断尝试突破志愿军防线。不断的坦克劈入战和火力覆盖,一度让志愿军十分被动。

后来陈赓将军入朝,引导各部在朝鲜东西海岸和中部双方对峙前线完成相对完整的坑道防御体系后,美军的火力优势的效果被遏制,志愿军的防线彻底稳定下来。这种背景下,志愿军各部不再忍受美军的火炮,开始用手里的枪炮进行反击。著名的冷枪冷炮运动开始了!

500

陈赓将军

冷枪冷炮如何打

志愿军中哪支部队最早开始冷枪冷炮运动,以目前的资料已经无法确定。但较早打出名堂的则是26军230团,之后各部队纷纷将这项运动开展起来,让对面的美军头疼不已。

与其他国家狙击手的单打独斗不同,志愿军的冷枪冷炮运动俨然发展成集体性的活动,并在战斗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志愿军的狙击手多以小组形式活动,每次都选择好行动的路线与大致的目标区域。为了避免美军的火力报复,每次行动中,参与的狙击手都会选择多个阵地,并对阵地进行处理,防止地面扬尘暴露目标等问题的出现。而且,阵地旁都会准备好防炮洞。

为了避免一击不中的问题,一般会有多个狙击手共同行动,甚至形成交叉火力。至于战果统计,志愿军也形成一套自己的核算体系。最重要的是,作战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会在各部队间分享,并对暴露出的问题以群策群力的方式进行解决。

至于各种影视剧反复强调的枪械,志愿军则不太在意,有什么用什么。早期的各种毛瑟步枪、缴获美军的大八粒(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都被用在冷枪运动中。随着苏系装备大量进入志愿军手中,莫辛纳干系列成为冷枪运动后期的主力。比如,志愿军第一王牌狙击手张桃芳使用的就是一支M1944卡宾枪。

500

M1944卡宾枪

随着冷枪运动狙击行动的铺开,前线的美军基层官兵的行动被严格限制,而且美军也没有找到好的应对方法。没有办法,狙击手真的太多。

后期,志愿军还把作为曲射火力的迫击炮,能够直射的无后坐力炮也加入进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无后坐力炮负责拆迁,把美军赶出工事;迫击炮通过曲线火力,杀伤集群目标;狙击枪则负责杀伤单一目标……

最终完整的冷枪冷泡运动让美军士兵崩溃,只要冒头就可能被狙击手收割人头,不冒头有可能会被火炮照顾……想要火力报复,志愿军却已经进入坑道,不论是航弹还是重炮都效果有限。

美军被志愿军的冷枪冷炮运动折磨的快疯了,人家狙击都是个体活动,你这搞成集体运动了,还能不断刷新选手!更疯狂的事情是,新手中不断涌现出高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桃芳,参军入朝时是绝对的萌新,第一次实弹打靶全部脱靶,因此被发配到炊事班。之后靠着勤学苦练,成功神枪手,最终战绩锁定为214人。

500

张桃芳

美军想要调集狙击手反击,但是挡不住志愿军海量的神枪手。经历过几十年革命战争,真正站起来的中国军人战力绝对是超神的存在!而且他们会彼此分享经验,总结教训。结果就是美军的狙击手被全面碾压,甚至为志愿军的阵地加上“狙击兵岭”的称谓。

整个冷枪冷炮运动中,志愿军每次击毙的敌军数量并不多,但积累起来带给敌军的伤亡就很大了。更重要的是,美军的心态崩了。尤其是上甘岭战役后,美军已经知道自己不可能取胜,这就更折磨人了。

1953年夏,《朝鲜停战协定》最终签字,双方在朝鲜前线停火,脱离接触。冷枪冷炮运动正式结束,美军的噩梦最终结束。

500

通过狙击这种战术的大规模运用,达到战略目的,冷枪冷炮运动可以说是第一次,未来会不会有第二次,个人认为很难,因为不太可能再出现体量相当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最近的俄乌战争中,无人机等智能装备的大规模运用使得狙击手的生存空间愈发狭小了。未来狙击手和相应的狙击战术,也就只能在反恐及特种作战中有着一定的生存空间。

后来的路

抗美援朝结束后,解放军依旧强调射击训练,培养了不少神枪手。但在狙击枪的研制和狙击战术的发展上,却停步不前。因为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防空反坦克的重型装备才是发展重点,全攻全守的作战理念,也没有狙击作战的空间。

直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解放军与越军在中越形成长期对峙后,狙击战术才再次被重视起来。我军第一种批量装备的狙击枪,79式狙击步枪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其仿制原型就是著名的SVD德拉格诺夫狙击步枪。

500

最近几十年,我国研制的不同口径的各种狙击枪都是受国际形势影响产生的。而真正符合我国军事思想的,应该是各种暴力美学的产物。比如可以把对面工事一起扬了的狙击榴弹发射器,真正的一力降十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