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锄头,战国的玛莎拉蒂
——国家富矿,农民缺铁
前文书接上回,前文说到,魏文侯因为粮食不足,想要改变这个状态。那么怎么改呢?我们先来看看与粮食相关的核心因素,铁的使用情况。
很多人看到标题,可能以为我是喧宾夺主,故意夸张来吸引读者。但很遗憾,我们工业党不喜欢夸张,只需要陈述事实。铁锄头确实是战国的玛莎拉蒂。这个是战国的现实。
先来看一组数据,看看战国初期的铁占有率(事实大部分国家在战国结束,这个数据依然好不了哪里):
注:以上数据据杨宽《战国史》、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考古等综合推演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战国初期的时候铁器的占比是很低的。特别是秦国这个国家,由于秦国家里缺铁矿,也缺铜矿。所以大部分的农民是没法用铁器耕种。战国初期的铁器占有率,仅仅是15%~20%左右。那么其余的农民是用什么来耕种的呢?
大部分的农民耕种用的是什么样的农具呢?下面这种,一根木棒上面绑一块石头,或者青铜。
战国初期的锄头
记得穿越回去的时候,带一把玛莎拉蒂,不对,带一把铁锄头就可以了。你走路的样子就会跟下面这位哥们一样拉风。即使是唏嘘的须根,蓬乱的头发依然掩盖不了帅气的身影。有了铁锄头,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明星的风范,会引来周边群众的拥护和欢呼。
另外,我希望读者不要在意,为啥民国的女生会出现在战国的照片上面。我其实不是很想解释这个问题,但如果一定要我解释。我认为毕竟大家都有穿越的权利,民国也有权穿越回去战国,刚好被摄像头拍到了。我要再次强调,相亲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带一把铁锄头,比玛莎拉蒂更拉风。
我们说回正经的话题。农民的铁器这么低,是因为春秋的时候,大家都在偷懒,不去挖掘或者发现铁矿吗?
不缺,著名的铁矿很多。例如楚国的铜绿山铁矿,韩国的宜阳铁矿,赵国的晋阳和武安铁矿。其中,魏国的中条山铁矿是战国有名的铁矿。
中条山大型矿脉,是战国前3的矿脉。这条矿脉供魏国和韩国共同使用,简单来说就是一人挖一边。这座矿脉够大,两个国家同时挖还有大量的剩余,并且那时的挖矿技术差,这座矿给他们两个挖了200年后,汉朝继续挖。前后挖了1000多年都还有剩余。除了中条山外,魏国还有其他的中小型矿,但是史书记载不多,我就不详细介绍了。
中条山铁矿,用硬核数据来论证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要想成功,那么周期是多长呢?1000年。我们工业党的的浪漫,就是要用数据来论证每一个寓言故事。我们要用热情的数据,来饱满每一个冷冰冰的寓言小故事。
既然不缺矿,为啥不够呢?还是先说客观的问题。铁矿,挖出来的矿是氧化铁,就是铁锈的组成成分。并且,中条山铁矿有其他的杂质,例如硫化铁和磷化铁。虽然是氧化铁锄头,但比石头锄头还是要好很多的。只不过氧化铁锄头也有很多缺点,最重要的缺点是不够硬也不够耐久。专业地说,硬度和韧性都不足。容易断,容易卷口,并且不是很硬,除草犁地的效率还是很低。
那为啥不把杂质去掉呢?那时的水平不够,关键设备鼓风皮囊在战国中期才发明(准确地说是改进),这个不能完全怪春秋的人。
但是,为什么鼓风皮囊在战国中期才发明呢,不能早点吗?这个就是人的原因了。科技的发展,靠个人是基本没可能进步的,得靠组织。任何的科技发展,都是靠大量的试错,总结,改进而往前推进的。个人是无法承担这些成本的,需要有强大的国力来支撑。国家能够集中力量提供材料,提供成本,培养人才,科技就能快速发展了。春秋600多年的时间,科技的发展幅度比不上200年左右的战国,有法家的科技比没有法家的科技发展,也不是一个级别的,这个是后话了。
铁器,是大幅提升生产力的要素。它有多重要呢?前面的表格提及,这个时候六国的平均亩产大概是1石(30~40公斤)左右。在铁器普及之后,平均大概去到1.5石左右。(也有其他因素,但是铁器大概占了40%~50%左右的功劳),每亩地多了15公斤的粮食,那么如果全国有1000万亩地的话,可以多多少粮食呢?不用这么费劲的算,后面的故事会告诉你。粮食多的时候可以选择在敌军城门下面吃饭,吃的时间够长,就能把敌军逼得开城投降。例如魏国打中山,打首都的时候在城下吃了一年的饭,中山投降。
既然铁器这么美好,国家又这么多矿,为啥国家不懂得为人民着想呢,把矿开出来,送给人民就可以了啊?
如果一个人会这么问,那这个人必然是一个爱国爱民的成功人士。但,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这种成功人士一般不会是国家领导。一个可以赚钱的事情,怎么可以送呢?送,那是法家,那是社会主义才干的事情。我们大春秋,大战国,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期,我们管仲经济学家早就在200多年前(春秋中期)就用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来管理齐国了。我们战国初期,怎么可能干这种历史倒退的事情。
我们来补充一些现代的案例。咱们旁边有个国家叫印度,人均粮食才230斤/年左右,但是依然在出口粮食;还有个国家叫日本,最近的米价已经去到20块/斤了(都换算成人民币),但是进口价大部分才几块钱。咱们中国呢?社会主义的落后国家,人均487斤/年粮食,还在拼命进口。
战国,也是一样的。盐铁专卖,是从管仲大经济学家的时候就开始的政策。(我们后面的故事会介绍管仲经济学家的事情。管仲在2000年多年前,已经开始玩贸易战,搞垮了梁国,陈国和鲁国)国家怎么可能会放弃收益,送给人民呢?最多给一个内部价,已经很给面子了,很优惠了,很爱民了。
等等,不对啊。如果有内部价,那为啥普及率还这么低呢?因为,盐铁的专卖权,不完全在国家的手里面。在4S店里面,不对,在贵族的手里面。贵族想要卖多少钱,就多少钱。需求量大于生产量,想卖多少钱就多少钱。农业界的玛莎拉蒂,卖贵一点,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贵族卖高价,是战国自有国情。魏文侯的贵族还不是最高的,毕竟还有齐国和楚国在,他们已经发明了贷款买农具,利率高达100%。墨西哥毒贩,在我们战国的齐和楚贵族面前,只是善良的乖宝宝。
现在情况已经很明朗了,要想粮食提高,就需要跟4s店,不对,就需要跟贵族好好的交流一下,把铁的使用和销售权收回来,然后便宜或者送给农民,那粮食的产量才能提高。粮食充足,那么军队就不需要赶着去打仗,又赶着回来了。好了,那么现在去解决问题吧……
等下,好像还有一个问题。之前有一张表格显示过,大部分的战争是1-2万人左右的,极少量是4-6万人。为什么打仗只有这么点人呢?会不会粮食够了,但是人口依然不足,所以依然只有2-3万人呢?
懂得问这个问题人,恭喜你。你的能力已经到达键盘论政的高级水平,可以尝试河边钓鱼,很大几率会有国务院的高级官员开着红旗来接你的了。回归主题,打仗人少,是人口不足还是其他原因呢?请留意下一期大故事小道理:
《战国的核裂变同位素——野人》
注:大故事小道理,为短篇半独立的战国故事。致力于帮助压力大,难以入睡;上厕所没事干;又或者帮女朋友排队时候无聊使用。容易看到一半入睡,请注意保护自身财物。
小故事大道理,为长篇连载的战国故事。里面有更专业的论证,严谨的数据分析,更多的案例分享,请移步公众号“格史穷理”战国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