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铁腚、300块钱、吃苦三日游,年轻人抢报老年购物团
穷游的尽头是跟老年团。
当代年轻人发现,老年团才是最具性价比的旅游方式,六天五晚桂林游,团费220元,算下来一天30多块,比躺在出租屋点外卖还便宜。
小红书上,博主晒出早上六点就要集合的行程单、清汤寡水的旅行餐,以为是个劝退帖,结果评论区疯狂心动:只花了220块,连吃带玩,玩得累点、吃得差点都无所谓,当减肥训练营了,划算!
于是,越来越多没事干的年轻人涌向老年团,意外解锁了快乐生活的新大门。
01.只要有个铁腚
众所周知,老年人低价旅游团的主要收入是卖货。
云南团卖普洱,新疆团卖和田玉,桂林团卖牛皮席子,恩施团卖朱砂手串,泰国团卖乳胶床垫,活脱脱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图(伪造版)。
于是聪明的年轻朋友就发现了一个盲点:只要我不购物,跟老年团岂不是纯赚?
市面上的低价团便宜到什么程度?大概是一万块能环游中国:
199元北海5日游,299福建6日游,0元桂林5日游,99元河北保定2日游(另赠90个鸡蛋、10个鹅蛋、10斤蔬菜)。
老年人禁不住洗脑,那么年轻人上!
一位小红书网友报名参加了九寨沟黄龙三日购物团, 全程只要300元,“去之前就知道是购物团,但是太便宜了”。
脸皮厚点,心态放平,坚决不买,分币不掏。
即使忍不住,买了也是有后悔药的。许多旅游城市都出台了30天无理由退换货政策,保护头脑发热的旅行者。
也没那么简单啦!除了一颗坚定清醒的脑袋瓜,勇闯老年团,你还需要有一个坚韧不拔的铁腚。
毕竟人家298元的6日游,走下来得横跨4000公里,全靠大巴硬扛。每天早出晚归,景点打卡像流水线,中途吃饭、上厕所、进购物点全卡着点儿,屁股坐麻是常态,脖子歪了也只能靠颈枕和同车大爷的跌打膏支撑。
青春没有售价,铁腚直达拉萨。一辆从山东出发的“铁腚大巴”用20天往返济宁拉萨,全程6800公里,平均一下一天340公里,再简略计算一下,一天大概有五个小时都在大巴车上。
到站了,你还在车上没缓过劲儿,老年团成员已经原地复活、火力全开,不管坐了多久大巴,一下车就能健步如飞,导游话音刚落,阿姨们已经冲到景点C位开始合影了。
累了一天,满心期待大吃一顿,但真正等着你的,是另一种层面的毅力考验——团餐。团餐是种奇妙的东西,能做到清汤寡水的同时令食用者水深火热。
南瓜、冬瓜、地瓜,低油少盐,标准减肥餐,减肥训练营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老年旅游团。
面对这样一桌饭,评论区的第一条竟然是认真询问:怎么报?
不理解的人觉得这是没苦硬吃,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真香!堪称一场精神疗愈!
老年人是公认的社会上幸福感最强的群体,有钱有闲,精神状态极佳。这人呢,精神一松弛,就很容易变得友善。行程再苦再累,老头老太太都能玩得很乐呵,在车上一路大合唱。
堵车了?没关系,下车跳跳舞,舒展舒展筋骨,这路就通了。乐观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和他们待在一起,没有失恋失业的焦虑,没有对未来的自我拷问,只有“哎超市最近有什么打折货啊?”“咋感觉我这左膝盖不如右膝盖有劲儿呢?”
赶上团友生日,那就是全车人的事。叔叔阿姨们从行李箱里翻出瓜子、糖果,围着给寿星唱生日快乐歌,比海底捞有仪式感。
完全不用担心融入不进去,他们很乐意和年轻人玩,一位93年小伙已经参加了三次老年团,他说:“只要你跟他们说了一句话,他们就会一直找你聊天,而且一路上不停给你投喂东西吃。”
他说自己以后还会继续报名老年团(估计是想吃老头老太太的零食)。
跟老年团常常能有奇遇:帮大妈捡了下毛毯被认做干女儿。没准付航脱口秀里说的那个大爷不是段子,“每天看着我的每一个子女拿着我的每一份遗嘱打官司”“到了我这个年纪,谁对我好,我随时掏出笔立一份新遗嘱”。
有人在老年团里意外解锁了恋爱剧情,手握大量资源的老人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孙子孙女、孙子孙女的同学、同学的孙子孙女,这不比刷社交APP靠谱多了?
这样挑婆家/丈母娘家是很有点民间智慧在的,毕竟,退休后还能到处玩的老人,一般都有稳定的退休金,身体硬朗,思想开明,这样的家庭能够大大提升子女婚姻幸福的概率(团越高端概率越大)。
为了省钱、解压、碰碰缘分、见见世面,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一头扎进老年团。“报了个老年团,结果团里全是年轻人”。导游都好奇:你们是哪个养老院的?
一切都很完美,就是有点费屁股。
02.年纪轻轻,开始养老了
可不止老年团,年轻人正在从吃穿住行、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向老头乐靠拢。
“不小心踩了脚奶奶的鞋,才知道什么叫做踩屎感”,年轻人踏破铁鞋之后,发现脚的终极归宿是90块一双足力健。能跑能跳能赶地铁,迪士尼暴走两万步不在话下。
当你开始穿上一双丑但舒服的鞋,你的人生就基本定型了,你再也不会相信“女人一生要拥有一双jimmychoo”的资本谎言,从此买鞋不再管别人看着爽不爽,只在乎自己的脚到底爽不爽。
先让脚舒服起来,再给心灵做个按摩。失业后的年轻人,在“上班没戏、上香没用”之间,最终选择了——上老年大学。
老年大学课程极其丰富,钢琴、绘画、普拉提、化妆、摄影……你能想到的兴趣班这里几乎都有。价格也极其低廉,有些地区对年龄有限制,未满50岁的学生要交双倍学费,但即便如此,一学期也不过480元,比两节健身房私教课还便宜。
广东电视台的老人大学因为课程丰富、不限招生年龄,已经被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挤爆了。它们的课程确实与时俱进,还教DeepSeek和小红书运营,年轻人上完之后简历上甚至可以写:GAP期间沉浸式融入银发学习圈,完成数字内容与人工智能方向的课程研修。
同时兼修青年夜校和老年大学的年轻人发现,青年夜校是披着学习外衣的大型交友现场,要找学习氛围,还得是老年大学。
一位博主报名了老年大学的绘画课,原本以为是轻松画猫画花,结果一进教室就被同学们的卷到了:大爷大妈们人手一只拉杆箱,里面装满画板、颜料、调色刀,开课前半小时已在打草稿、翻书临摹。
大爷大妈们没有生存焦虑、不图升职加薪,单纯因为喜欢才来上课,是那种难得的、纯粹又上进的学习搭子本搭。松弛而认真,非常让年轻人羡慕的一种精神状态。
网友们正在呼吁全国各地的老年大学放开年龄限制,接纳无处安放的中年灵魂。
有人仿照养老院的思路开了青年养老院,以低廉的价格招收社会闲散人员。到去年年底,全国自称“青年养老院”的营业场所超过2000家,遍布20多个省份。
江湖流传的恐怖故事:没有子女的老年人去养老院会被虐待。
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去——那就刚刚好。
一家西安的青年养老院一个月收费1700元,包括独立住宿(有卫生间和阳台)、一日两餐(主食管够)、水电、WI-FI、泳池、麻将等等,比真正的养老院还便宜。
累了就进养老院躺一躺,挖挖野生笋,泡泡功夫茶,提前体验老年生活,充足电量,再回到青年战场上,继续厮杀。
《质疑老头》《理解老头》《超越老头》。当年轻人开始沿用老年人的方式打理自己的生活,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老年版支付宝是没有广告的、老年版的滴滴是按一下就可以叫到车的;老年人的社区食堂是低油低糖、大厨现炒的;去公园撞树、像鳄鱼一样爬行是极其愉快的。
当然,除了课程、伙食、养老院,年轻人真正想要的是老年人那种成天乐呵呵的精神状态。
早上在公园里打太极,动作舒缓却气定神闲;傍晚跳广场舞,音响一开,整个场子都跟着热闹起来。他们面色红润,步履轻盈,闲时喝茶、遛鸟。
而中年人呢,困在工位和家庭的双重夹缝里,眼神空洞、身心俱疲;年轻人当然更是好不到哪去,许多时候他们连抱怨累的资格都没有,刚刚出发就已经被迫躺平。
有网友做出总结:生气勃勃的老年人;生无可恋的中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
在全方位融合、贯彻、学习理解老年人的生活理念与思想精神之后,大家很快遗憾地发现:要真正过上那种从容不迫、自由松弛的日子,还差一件关键装备——一笔丰厚退休金。
60岁的灵魂只能困在25岁的身体,实属人生一大憾事。
03.失业人口,活出退休自由
各类“蹭老式消费”的爆火,其实背后有着明确的市场逻辑。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24年的一份调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消费时最在意的是“实用”和“价格”。其中,78.3%的受访者首选“实际需要”,69.2%的人关注“价格优惠”,连续两年稳居老年人消费考量的前两位。相比之下,只有9.5%和2.1%的被访者看重“消费环境”和“品牌时髦”。
一句话总结,老年人的消费哲学就是——不花冤枉钱,不为面子买单。
而这,恰中有闲没钱的年轻人下怀。
为了“超绝性价比”,他们宁愿凌晨五点起床集合,坐十小时大巴走马观花;宁愿放弃网红路线、精致打卡,吃团餐、住标间,在购物点装傻充愣。这是一种降本增效的终极智慧。
很多人难以理解:没钱干嘛非要去旅游?这钱就不能不花吗?
——当然不行。
经济学里有一个“迪士尼效应”,说经济环境越不好,迪士尼的客人就会越多,娱乐产业也会越发达。相反,在经济上升期,大家都忙着赚钱,反而较少有娱乐的时间。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盘之后,社会经济增长停滞,但文娱业却呈现出逆势发展的趋势,大家花更多的钱买动漫、玩游戏、听演唱会,看电影。
1999-2000年成为日本动漫的黄金十年,诞生了诸如《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新世纪福音战士》《海贼王》等知名IP;卡拉OK产业规模扩张300%;《东京爱情故事》等治愈系剧集收视率暴涨。
美国大萧条时期,电影行业迎来发展,每周有8000万美国人去看电影。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大萧条时期,当人们的精神比任何时候都低落的时候,只要花15美分,一个美国人就可以去看电影,看看婴儿的笑脸,忘记他的烦恼,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也就是说,赚钱越来越难的时候,人们反倒更舍得花点小钱找找乐子,取悦自己。
有网友总结,这两年是GAP机会成本最低的时期,反正外面也没太多机会,不如趁此机会好好躺平,享受生活。
大家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们四处寻找尽量少花钱的快乐,在公园里看海鸥,去图书馆蹭空调。
年轻人探索出很多优雅的白嫖方式。北京各国大使馆和文化中心是他们的精神避难所,在罗马尼亚文化中心体验民族手工刺绣;在美国中心与外交官共度咖啡时光;听一场《从莫里康内到巴蒂斯蒂》的钢琴音乐会;再顺路逛逛《致敬安东尼奥·马查多》的展览。
这些活动根本不需要大肆宣传,因为免费而十分抢手,一经发布就能吸引成百上千人报名,依靠抽签决定入场名单。
他们经济意义上是失业人口,生活意义上却活出了退休自由,各项精神消费一个没落下。
一位豆瓣网友上了十年班,存了4万块钱,开始了无固定期间的GAP,一年花480块买米,自己种菜。日常生活就是看看电影、摘摘蘑菇,躺在摇椅上看日落。
评论区有网友问“如果生病怎么办”,但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应该也很难生病。
最近互联网的流行词是“经济上行期”,人们开始集体怀念2000到2010的千禧年间,那时房价还没飞天,打工还有盼头,创业充满希望,普通人也能靠努力翻盘。
人的记忆总是带滤镜的。更重要的是,许多怀念千禧年的千禧一代,其实并没有多少对那个时代的亲身记忆。他们怀念的更多是一种想象中的确定感。
事实上千禧年间并不全是美好:社会在迅速向前,个体却还未站稳脚跟。一边是“只要努力就能逆天改命”的宏大叙事,一边是“生怕错过任何时代脚步”的迷离无措——当市场行情到来时,踏空比套牢更能令人感到痛苦。
朴树的专辑《我去2000年》有两句歌词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情绪:“别再迷恋远方,看看你家的米缸”“这世界太快了,从不等待让我们很尴尬”。
小人物想追赶时代,却总觉得自己慢半拍。
人类向来是这样,上行期有上行期的迷茫,下行期有下行期的焦虑。而经济终究是个周期,轮回往复,波动不息。既然改变不了,不如保持愉快,等待它,适应它,最终穿越它。
所以,当年轻人开始混迹老年团、报名老年大学、和大爷去公园撞树,表面上看是躺平的时候不务正业,实则暗藏着务实的人生态度,在不知道能够做些什么事,先调整自己的活法。
既然暂时追不上房价,就先学会用220块玩转桂林;既然内卷无意义,就去老年大学找纯粹的学习乐趣;当物质社会让人疲惫,就回归最朴素的性价比逻辑。
在时代的夹缝中认真浇灌自己的花,这又怎么不算一种英雄主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