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0 的回归是一剂“短期止痛药”,却同时划定了性能上限与政策红线

【本文来自《英伟达清仓大甩卖,但我却笑不太出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H20 重新入华,对“国产替代”与芯片技术研发的战略影响可以用 “短期止痛,中期加压,长期倒逼” 三句话概括,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维度:

一、算力缺口:先止痛,再暴露“性能天花板”

• 恢复供货后,字节、百度、阿里等头部云厂商已启动批量采购,8×H20 即可无损运行 DeepSeek-R1 671B 推理,直接缓解此前 H100/A100 断供造成的“算力荒”。

• 但 H20 单卡算力仅 H100 的 20–30%,在千卡级大模型训练中通信瓶颈明显,无法支撑万亿参数通用大模型。这意味着“高端训练”仍需国产方案补位。

二、市场竞争:CUDA 生态继续吸走“存量业务”

• CUDA 仍覆盖 90% AI 开发者,H20 凭生态惯性,短期内把国产 GPU 的市占率从 34.6% 压回 30% 左右。

• TrendForce 预测 2025 年中国外购 GPU 比例仍达 42%,与国产芯片“五五开”。国产替代节奏被拖慢,但未被逆转。

三、技术路线:从“单点替代”走向“混合部署”

• 头部云厂商已采用 “H20 推理 + 昇腾 910B/910C 训练” 的混搭策略,阿里云实测可降低 60% 综合成本。

• 这种“英伟达+国产”双轨模式,让国产 GPU 获得真实业务流量,倒逼 CANN、MindSpore 等软件栈加速完善。

四、供应链:从“卡脖子”到“多轨并行”

• 美国仍把 H20 定义为“第四梯队”产品,出口许可随时可能收回;4 月禁令造成的 55 亿美元库存减值就是前车之鉴。

• 因此,国内客户把 H20 视为“战术库存”,中长期必须建立以昇腾 910C、寒武纪思元 590、壁仞 BR100 为核心的“战略备份”。

五、资本与政策:外部压力变内部杠杆

• 国家大基金三期 3440 亿元已明确投向先进制程、HBM、光互连等关键环节。

• 2024 上半年国产 AI 芯片出货量 20 万颗,占比 20%,禁令反复让“国产化”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

H20 的回归是一剂“短期止痛药”,却同时划定了性能上限与政策红线。它让中国企业意识到:只有把 CUDA 生态之外的“第二套体系”彻底跑通,才能真正摆脱“随时被卡”的命运。换言之,H20 不是国产替代的终点,而是加速国产 GPU 从“能用”到“好用”的催化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