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厌恶是一种病

500

文:蔡垒磊

注意,我没有说风险偏好的人就比风险厌恶的人强,很多偏好风险的人,最后落得个满盘皆输,反而风险厌恶的人,一辈子平平稳稳,这是很常见的。但是,我要说个但是,所有你能看到的牛逼的人,一定都是偏好风险的——李嘉诚和巴菲特虽然一直在说“现金和本金安全的重要性”,但他们也一定是风险偏好型人格,李嘉诚前期大肆举债,冒着破产的风险拿工厂订单,后期囤地也是;巴菲特前期也是激进风格,管的钱太多了,压力和担子太重了以后才转向保守。

偏好风险这件事,如果跟“善于反思”搭配起来,这辈子大概率能有所成就;如果单单只是偏好风险,那就只是追求情绪刺激的赌狗,还不如风险厌恶。

人类社会是一个大型的游戏,除了不值得玩的例如彩票这种确定性的骗局以外,其他都是有通关秘籍的——即只要你掌握了对应的法门,基本都能打通关,投资,创业,职场里的升职加薪,无论什么领域,无不是如此。

那该如何获得这些法门呢?你得自己去试。有些人可能觉得,影响成功的因素这么多,试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你错了,其实任何事情的成功元素都没有那么多,它只是组合多,但你每得到一个因素的正确答案,剩余组合的可能性就会指数级减少,但你不去试,就永远不可能成功,比如6个因素,就有64种可能性,那你成功的概率就是1/64,任意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事情的整体失败。可你但凡知道了一个正确答案,就成了1/32,再知道一个,就是1/16,你只需要稍微多试几次,能反思总结,根本不需要失败64次,就能成为大神。

比如投资,就这么些原则,而你是不是经常死在同一件事上?价值判断不准,仓位配置不好,下跌了不敢抢筹码,上涨了拍断大腿,好筹码拿不住等等,每次每次,都只有这么几件事情,但你次次都死。

人们往往容易在一开始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却在遭遇几次挫折后,过于低估“再反思反思,再试几次就能成功”的概率。

那为什么说风险厌恶是一种病呢?如果说风险偏好是屌丝和大佬的共同点,即一个人如果做对了一些事,风险偏好就是好事,就能成为大佬,而如果始终没有进步,那就只能成为屌丝的话,风险厌恶就是确定的一辈子只能庸庸碌碌。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风险厌恶是一种“阻止进化”的机制——人类是需要试错才能成长的,而风险厌恶本身,就代表着拒绝成长——不出错,但也仅限于一个非常小圈子的不出错,无法拓展“不出错的边界”。这看起来很稳,但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几十年不可能不遇到极端事件,而风险厌恶往往不能“反脆弱”,因此会在某个不幸事件发生后,所有积累被一锅端。

或者说正由于它没有拓展不出错的边界,导致它的“不幸事件”的分布越来越广——即有些事情对有些人来说,算不得不幸事件,因为他们能够处理掉;而风险厌恶者由于不拓展边界,因此能够处理的范围就不会增加,导致“算得上不幸”的事件就会越来越多,最终“遇到任意一件不幸事件”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大,直到遇到——以为是运气不好,其实是一开始自己就选定了终局,只要活得够久,巨大的厄运就成了必然。

所以为什么我经常说年轻人要多试错?因为你的试错成本很低,所以进步也应当可以最快。到了你的赚钱能力下降,资产攒得不算多但对比你的赚钱能力算多的时候,你这辈子基本上就定型了——去试,试不起,翻不了身;不去试,未来几十年就这个鸟样了,会肉眼可见的越来越难——那这题就无解了。

(完)

......................................

Tips:如何不开户交易美股和黄金?:https://mp.weixin.qq.com/s/1OtF54nPtGDi6Ov1MseTQQ​(点击查看详情介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