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警示教育,要“身临其境”,更要“心入其中”
在全党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各地各部门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警示教育活动,用鲜活的案例、深刻的教训为党员干部敲响警钟。然而,面对警示教育,仍有少数党员干部抱着“看客”心理,把警示教育当成走过场,将他人的教训当作故事听,甚至以看笑话的心态将其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心中无警醒,导致警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成功的经验是标杆,负面的教训是警钟。通过反面案例,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哪些“红线”不能踩、哪些“雷区”不能闯。特别是一些单位还特意选择本领域本单位熟悉的人和事,选择和自身工作职责相关的案例,让党员干部更清醒、更有触动地看到违纪违法的成本之高、危害之深、代价之大。只有让受教育者既“身临其境”又“心入其中”,感受到违纪违法其实离自己很近,才能真正引导大家把纪律意识刻印在心上,内化为言行准则,做一名遵规守纪、问心无愧的好干部。
分析少数人面对警示教育抱有“看客”心理的原因,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纪律意识淡薄,一些党员干部长期对纪律规矩的严肃性认识不足,总觉得“小问题”不算事、“潜规则”很正常,把违纪违法案例当作极端个案,无形中在自己心里划下“不会轮到我头上”的安全区;有的是习惯性以评判者而非反思者的身份参与警示教育,草草用“他们太贪婪”“他们太愚蠢”等简单归因而回避深层思考,不愿对照案例检视自身是否存在类似的隐形问题;还有的认为案例中的那些人往往身居高位要职,而自己职务低、手中也没有什么权力,做基本日常的工作就没有违法违规的条件和可能……以置身事外的心态去接受警示教育,无疑只会顾着看热闹,而不是从中获得启发教训。
但这样的心态往往最害人。麻痹侥幸,必会埋下问题的祸根。以猎奇的心态围观、以庆幸的姿态自矜,甚至带着看笑话的轻慢审视他人的错误,本质上暴露的是思想防线的松动,将自我反思、自我警醒、自我约束统统抛诸脑后。长此以往,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形形色色,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也会在外部诱惑面前方寸大乱;那些当下觉得“没有犯错条件”的人,等身份地位到达一定高度,同样也可能会在欲望的漩涡中迷失自己。纵观那些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例,落马官员在忏悔录中几乎都会提到:自己最初并无违法违纪之念。但随着自己职位的升迁,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便毫无思想戒备地从所谓的“不拘小节”开始,一步步走向堕落。今年初播出的电视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中就有落马官员这样忏悔:“就是对小事小节不太注意,最后小事就变成大事。”
破除“看客”心理,关键在对纪律规矩保持敬畏之心。敬畏,不是畏惧,更不是懦弱,而是一种为官态度与为人境界,是一种理性的自觉,是当每次看到负面案例时,都能将案例中的教训视作对自身灵魂的深刻叩问:若易地而处,我是否会像他那样忘记了初心和使命、忘记了对权力的敬畏,我能否抵御住类似诱惑……唯有如此深入肌理地对照反思,不断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才能让“别人的教训”变为“心中的敬畏”。
习主席曾深刻指出:“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坚决抛弃‘看戏’心态,真正从别人身上汲取教训,把未病当作有病防,坚守底线、追求高标准,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党员干部要珍惜每一次接受教育的机会,把警示教育作为提升党性修养、增强纪律意识的“加油站”,真正让警示的钟声在心中长鸣,让廉洁自律成为自觉行动,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